劉如燕
摘 要:提問式教學法是每位教師在課堂上經常使用的一種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教學方法,但是提問式教學法如果提出的問題不恰當,也會產生一些不良的結果,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正確合理的使用,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提問式教學法;歷史課堂;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4-0068-01
一、什么是提問式教學法
提問式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和學生雙向提問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突出了以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驅動因素,通常在教學過程的開始階段,由教師提出問題作為課程的一個引入,然后在授課過程中不斷地提出和所講課程相關的問題,以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提問的重要性
首先,課堂提問,通過教師的問、學生的答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形成良性互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突出了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輔助引導的生本教育形式;其次,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增強了自我在眾人面前的膽量、自信心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對問題的思考的維度變得更加廣泛,提高了自身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最后,學生對問題大膽的思想和敏銳的思考對教師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獲得教學相長的快樂。
三、提問式教學法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1. 提問的問題設置要能夠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
重難點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比較頭疼但是又必須掌握的內容,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分析,備透教材、備透學生,針對重難點設置提問的問題引導學生從課本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更好更透徹地理解知識點。比如在講“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時,課前可以給學生有關諸子百家的文章和有關介紹諸子百家的書籍,讓學生進行知識的自主構建,然后針對課文內容設計以下的問題導入教學中:
(1)為什么生活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到現(xiàn)在還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2)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是怎么樣形成和發(fā)展的呢?(3)中國古代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主張有哪些?(4)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是怎么樣由“百家爭鳴”演化為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的呢?(5)“百家爭鳴”是怎樣形成的呢?在歷史上產生了哪些影響?(6)為什么春秋時期孔子的思想不被采納呢?
通過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們可以知道,以上問題已經把這一章節(jié)的重難點都涵蓋在里面了。問題中大部分是關于“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的社會原因和歷史意義,著重突出了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利用史料教學,一方面使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思考、回答的過程中掌握了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
2. 提出的問題要有新鮮感和啟發(fā)性的特點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并不是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好,提問起來的學生多,也能夠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問的問題應有啟發(fā)性的特點,不是什么問題都隨便問。有的教師就有這樣的習慣:一上課,剛把多媒體課件打開在大屏幕上就開始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上第幾課?它的題目是什么?”學生回答之后,他又接著問:“你們怎么知道的呢?”學生說:“大屏幕上寫著呢!”像這類問題就是明知故問,削弱了教育的價值,不僅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會讓學生認為沒有思考價值,純粹是浪費時間而產生反感情緒。相反,采用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在講中國古代史“秦朝的統(tǒng)一、強盛與滅亡”這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1)大家聽說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嗎?《霸王別姬》講述的又是誰的故事呢?(2)秦始皇為什么能夠統(tǒng)一中國呢?(3)怎樣看待秦朝在我國古代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4)秦末農民起義的原因是什么?(5)我們應該怎樣從秦朝衰亡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首先用傳說的故事和歷史故事提出問題吸引學生,然后不是讓學生從書上勾出秦帝國興亡的原因,也不是教師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來問,把書本內外、歷史與現(xiàn)實、古人與自己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使學生既明白了如何全面地看待一個歷史事實,又明白了“以史為鑒”的道理。
3. 教師應該“因材施問”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有普適性,能夠幫助大部分學生解決問題,能夠控制在大部分學生所能回答的范圍之內,切忌僅僅將目光盯在幾個得意門生身上,對于其他同學不管不顧。同時,教師的提問要讓學生有答、想答、能答、敢答,設計好問題的難易程度,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逐步滲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則會適得其反,把學生問得不知所措、不知所云,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4. 對學生的回答采取積極地態(tài)度——激勵法的應用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歷史教學中教師的提出問題,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問題的回答會有不同的結果。對于學生的不同見解,即使是很偏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師也要給予學生鼓勵,表揚他們能夠獨立思考問題,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和認識。輕易的給予否定,會導致學生喪失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激勵法在這里的應用是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的法寶,它會促進學生善思好問習性的良性發(fā)展。
四、結束語
我國中醫(yī)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注重“望、聞、問、切、診”,教師也是幫助學生治療“知識問題疾病”的人,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合理利用提問式教學法,幫助學生提高對歷史課教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也使自己的課堂教學達到教有所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向葵.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2]保羅·D·埃金.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