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香
摘 要:教師應當根據不同課型,分側重點培養(yǎng)兒童的數學語言,通過教師示范,規(guī)范兒童數學語言。并采取多種形式發(fā)展兒童數學語言,手腦并用強化兒童的數學語言。
關鍵詞:兒童;數學語言;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5-0071-01
數學語言是培養(yǎng)低年級兒童數學思維的重要載體,數學語言主要包含符號語言、描述語言及圖形語言,準確、嚴謹、簡約是數學語言特有的顯性特點。數學語言與語文語言相比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數學語言的培養(yǎng)訓練往往成為數學教學中難啃的骨頭。不少兒童之所以學不好數學,一方面因為很難理解數學語言,另一方面因為教師對兒童數學語言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缺少訓練,導致兒童不能較好地運用數學語言。如果教師從小培養(yǎng)訓練兒童的數學語言,將有利于兒童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與發(fā)展。
一、根據不同課型,分側重點培養(yǎng)兒童的數學語言
(1)計算教學中重視讓兒童說出算理。在日常的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計算的算理教學,要凸出說的過程,這樣既可以幫助兒童鞏固所學的算法,又可以發(fā)展兒童的數學思維,提高兒童的口頭表達能力。 因此,在有關計算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說的訓練,讓兒童說計算的算理、說計算的運算順序,表述自己的多種不同算法,以及算法優(yōu)化選擇的理由。針對兒童計算中的錯誤,教師要讓兒童說出犯錯的原因及自己的反思,使兒童的審題能力、專注能力、思考能力也得到同步發(fā)展。
(2)在解決問題教學中重視引導兒童說出解題思路。在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兒童合理有序地進行分析推理。通過口頭表達解題思路,說出自己的想法,通過建立數量關系式等形式,對兒童進行數學相關語言的練習。這樣,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能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積極表達交流,還能使教師及時獲得教學的第一反饋信息,從而了解兒童對知識掌握理解的程度,便于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二、通過教師示范,規(guī)范兒童的數學語言
眾所周知,兒童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數學教師的語言對兒童的數學語言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數學教師的語言表達應成為兒童的范例表率,數學教師的語言應力求做到準確、簡明、清晰、前后一致、邏輯嚴謹。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我們不斷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素養(yǎng),并通過教師語言的示范,對兒童數學語言的培養(yǎng)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筆者在教學“認識鐘表”時,讓兒童先觀察鐘面上的指針,然后轉動指針,讓兒童說說有什么特征,并通過觀察兩根指針的關系,認識7時。教師適時小結:當鐘面上的分針指著“12”時,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讓兒童說說7時,時針和分針所處的位置,然后總結如何認識鐘面上的整點時刻。認識大約幾時,讓分針指在12附近,讓兒童了解大約幾時鐘面上兩根針的位置,讓兒童自己說說如何認識大約幾時(分針指著鐘面上12的左邊或右邊一點,時針指著幾就是大約幾時)。并試著運用所總結出來的方法在空白鐘面上畫出所缺的時針和分針,說說這樣畫的理由。這樣兒童不僅能正確認識幾時和大約幾時,而且能根據所給的時間在鐘面上正確地表示出來,為以后學習幾時幾分打下較好的基礎。
三、采用各種形式發(fā)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1)討論交流。小組討論交流是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在每個小組中選出組長、記錄員等,當數學學習中遇到疑難困惑時,可以讓兒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討論交流后各組進行匯報。這樣做,能使每一組每一個兒童都有機會參與發(fā)言,有傾聽別人說的機會,也有面對幾個人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兒童為了能較好地表達本組的意見,會更加主動地思考、認真地傾聽,全身心地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中,小組討論交流形式真正起到了促進兒童自主學習的作用。
(2)讓兒童學會進行課堂小結。低年級兒童的表達能力相對有限,但是如果我們教師長期用心引導,就能逐漸使他們對學習內容進行較好的小結。例如,學習“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不進位)”之后,在課堂小結環(huán)節(jié)時,我提問:“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與思考?”兒童在回顧思考之后,紛紛舉手發(fā)言,就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和一些后進生也積極地進行表達,用簡潔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點。放手讓兒童進行課堂小結,不但加深了兒童對本節(jié)課知識技能的理解把握,同時也提高了兒童的自我學習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教師經常進行這樣有針對性的課堂小結,就可以逐步提高兒童的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達到知能并舉的效果。
四、手腦并用,對兒童的數學語言進行強化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兒童的動手操作訓練。在指導兒童動手操作的基礎上,要多讓兒童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表述動手操作的過程及相關的思考。把動手、動腦、動口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較好地促進兒童感知的發(fā)展,從而轉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進而達到深入學習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6、7的分與合”時,教師指導兒童把7片花瓣先放在一起,然后移動其中的一個分成兩部分,讓兒童說說把幾分成了幾和幾,還可以怎么說。接著再移動一個過去,又分成了幾和幾……讓兒童有序地分,學會有序地說。這樣,兒童通過一系列動手操作及數學語言的表述,激發(fā)了兒童的數學思考,加深了兒童對分與合操作意義的深刻理解,還現(xiàn)場檢測了兒童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同時也較好地發(fā)展了兒童的數學思維能力。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兒童數學語言特別是低年級兒童數學語言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有待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華麗芳.讓學生“說”好數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0(01).
[2]張倩.小學生數學言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J].現(xiàn)代基礎教育研究,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