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佳
摘 要:蘇派教育以地域性的概念崛起,江蘇教育的多年實踐滋養(yǎng)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教育特色。文章僅從蘇派教學中的人文關(guān)懷出發(fā),闡述對蘇派教學的個性化理解和一些具體實踐。
關(guān)鍵詞:蘇派教育;人文關(guān)懷;歷史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5-0025-01
“誰占據(jù)了文化發(fā)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quán)?!蔽幕恢倍际且粋€民族興旺發(fā)達的精神支柱,更是一個民族長治久安的恒久保障。在如今地方特色教學“百家爭鳴”的年代,各地區(qū)以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闡釋著當今中國關(guān)于中國教育的定義。蘇派教育以立人為根本宗旨。以人為本不僅是和諧社會的終極核心,更是蘇派教學踐行素質(zhì)教育思想和地方特色的核心。蘇派教育不再要求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是千篇一律的,也不再要求每個學生背負相同的重負學習。蘇派教育不僅體現(xiàn)在對考試機制的改革,進而推動教學的改革上,更體現(xiàn)在教學一線的深層次探索。目前,很多江蘇的學校都要求開設(shè)校本課程,以此豐富學生的學習范疇,彰顯不同學校之間的個性,體現(xiàn)蘇派教學的與時俱進的精神。在本校的課題研究中,歷史課也突破傳統(tǒng)沉悶的教學模式,不斷研究開展創(chuàng)新性的個性化教學。
目前人教版的歷史教材編排以專題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雖然在個體線索上,學生們能更好地了解單獨的線索,卻難以從整體上感知國內(nèi)外的歷史。本校的歷史課在整合傳統(tǒng)專題講授的模塊優(yōu)勢外,還借助教材單元主題,整合中國史和外國史、古代史和近代史,讓學生不僅僅明白一個單元所要表達的核心和模塊是什么,更要懂得歷史教材的編排體系是什么,明白歷史的劃分不是只有教材這一種,如果學生愿意,完全可以選擇更多的劃分標準。學習歷史,忌諱的是光學習一個點,最重要的是通過一個點,盡可能地了解更多的歷史真相。人的一生相比于人類的歷史,是浩瀚宇宙中極小的旅程。但在這無限和有限中,我們想向?qū)W生傳達一種不斷學習的真理,一種不斷研究的精神。
蘇派人文教育,同樣也引領(lǐng)著本校的歷史教學。以人文關(guān)懷帶領(lǐng)學生暢游在歷史的天空。這里,學生們接觸到了眾多驚天撼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能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岸和不屈,體驗著歷史文化盛宴的同時,更能教會學生在紛亂的世俗變幻中怎樣正確地進行取舍。
江蘇的歷史教學,目前以必修和選修的形式存在。本校更要求積極開展校本特色的歷史課程。我們嘗試著打破大班化教學課程,爭取按照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已有基礎(chǔ),開展小班化的歷史層次式教學,讓不同的學生都能聽到他們想聽的內(nèi)容,讓學生能在不同的群體中找到共鳴。同時,根據(jù)學生自身的興趣,組建各種歷史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小型的歷史課題研究,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歷史研究的樂趣,做一個歷史學習的真正主人,讓學生對國內(nèi)外歷史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歷史課堂的組織上,本校盡量打破原本座位秩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學習和師生共鳴的探索。消除分數(shù)的評比,弱化等第的區(qū)分,歷史課堂成為了學生自主學習歷史和表達歷史見解的獨特角落。在評價方面,每個學生均是評價的主體,歷史課的評價有時無所謂絕對的對錯,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表達不同的看法而已。歷史教學的魅力集中反映了文科教學的特色——答案的豐富性。
本校歷史課程的另一突破,在于改變了傳統(tǒng)“歷史無用”的觀念,在歷史課堂的傳授中,把實踐性和現(xiàn)實性帶進課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是我們傳達給學生的觀念之一。歷史學習不再像以前那般死學死背,我們導入現(xiàn)實中的故事,讓學生體驗歷史上不同人物的處境和感受。穿越劇曾風靡一時,這也引起了我們歷史教學的關(guān)注。人們并非不愛歷史,只因相隔時代過遠,覺得歷史對當下并無太大的幫助,進而在一些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也失去了對歷史的學習興趣。而所謂的各種穿越,不難看出主人公本身對歷史的熱愛,更多地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去評價過去的故事。人類需要對過去進行反思,更需要用過去來告訴我們今天應該怎么走。百家講壇也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包括新出現(xiàn)的“明朝那些事兒”。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有時太嚴肅,學生讀起來,不管從閱讀上還是情感上,無疑比較吃力。而這些通俗化的形式,卻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冷門的歷史被人們所熱愛的背后,除了其形式更易被普通大眾所接受,也體現(xiàn)了今天的中國人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
本校的歷史教學恰恰抓住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通過極為形象化的故事和語言,去感知歷史。在這樣的歷史課堂中,學生不再覺得歷史是索然無味的,反而覺得對歷史需要更多的熱情去了解。中國需要怎樣的未來,多少也看學生對中華民族有多大的責任感,而這種五千年的積淀,沒有歷史的潤澤和表達,恐怕會淪為膚淺和空洞,故而歷史的使命是崇高的,但歷史傳播的形式卻可以是大眾的。歷史是全人類的記憶,應該有這樣一種形式,讓更多的人們?nèi)チ私鈿v史的記憶,能從這份厚重的記憶中,尋找前進的力量。
蘇派歷史教學,應是思維火花的碰撞,精神領(lǐng)域的洗禮,是一項神圣而嚴肅的學術(shù)探索。蘇派體育教學,也應是學生全體參與的歡樂與知識共存的空間,這里展示的不僅是強身健體,更看重學生的一種體育精神,一種人性中的血性和果敢。
蘇派人文教育對于我們老師來說是育人的新視角,這需要我們平時不斷積累文化知識,勇于實踐以提升自身素質(zhì)?!耙o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彪S著知識更新節(jié)奏的加快,教師就要做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以適應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世界。
參考文獻:
[1]沈健.時代呼喚“蘇派名師”和“蘇派教學”[J].江蘇教育,2010(01).
[2]陳仲丹.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歷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