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炎
摘 ? ?要:敘事教學法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法,它強調返回語言的切身性,有效地激活學生的認知能力。文章從敘事話語方式的內涵與類型出發(fā),以敘事的三種話語方式為基礎,探討了敘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敘事話語方式;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3-0017-02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盵1]在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控制著整個教學的過程?!按蠖鄶?shù)聽力課堂采用的都是講生詞—聽錄音—對答案的教學方式?!盵2]學生只能機械地完成教師布置好的任務,而交際能力和自主學習只能是空談了。
敘事教學法是一種新興的教學理念,最初由四川外國語學院的熊沐清教授提出。它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以敘事是一種思維模式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為基礎,以在已有認知模式內學生所獲得知識屬性為平臺,發(fā)揮師生之間的主體間性的能動作用。筆者認為在聽力教學中,教師盡可能以敘事的形式設計和呈現(xiàn)課堂素材,努力營造模擬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在課堂上順利地完成與學生互為主體的交際活動。
一、敘事話語方式的內涵與類型
敘事不只是講故事,“敘事是人的存在和生成的基本途徑,是語言認知發(fā)展的重要方式”[3]。在大學外語教學中,以敘事為中心,將人類學、認知科學、敘事理論、語言學和外語教學理論服務于外語教學,力求更全面有效地發(fā)展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皵⑹陆虒W法 是關于語言教學的一種思路或是理念,主張在外語教學中運用敘事化手段,將教學的某一過程及教材(一篇文章或一段材料、一個語言點、一個語法或語言教學項目等)”盡可能以敘事的形式設計和呈現(xiàn),營造出一個真實的情境或可能世界,使學生在身心方面最大限度地投入學習情境[4]。
語言習得和運用過程中,真實的語境和在認知能力發(fā)展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語言應用于語境中,這兩點尤為重要。學生已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如何爭取利用成熟的認知能力,將語言學習與人的情感、想象、創(chuàng)造等有機結合起來,模擬一個真實的語言交流語境,促進英語學習,這是敘事教學法所關注的。
敘事話語方式包括想象型敘事、口頭型敘事和書面敘事三種類型。想象型敘事主要指在外語學習中,敘述的主體在自己的認知模式內,使用自己已經掌握的詞匯,對所要發(fā)生的學習事實或事件,在大腦內部敘述的過程??陬^型敘事是指敘事主體運用口頭語言對外語學習和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所進行的敘述活動。書面型敘事是指敘事主體對在外語學習和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件用語言符號進行的敘述活動。
二、敘事話語方式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課堂敘事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以課堂教學大綱為導向、以文本為基礎、以外語為媒介,并結合以往的經歷和知識以建構知識為目的的交流和學習活動”[5]。
(一)想象型敘事話語方式與聽力教學
“教學過程的敘事化是建立在敘事基礎上的動態(tài)的交際過程”[6]。在聽力教學課堂中,教師不是簡單地給出某一篇文章的生詞,學生聽完后,教師給出答案校正。在想象型敘事話語方式這個維度下,學生要經過認知與激活、展示和聯(lián)想階段。“讀者的認知過程就是敘事化的過程”[7]。學生已有的認知,在教師敘事的話語方式中得到激活后,大腦長時記憶中展示出可能用到的詞匯以及聯(lián)想的詞匯,生成意義表達出來。
在大學英語四級聽力考試中的第一項是8題短對話。教師列出幾個單詞,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單詞的意思。比如講解alternative這個單詞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告訴學生現(xiàn)在上課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像英語的必修課,另一種是像跨文化交際的選修課,每個學期學生都要進行選修課和必修課的選擇。在這樣敘事型話語方式下,學生已有的認知詞匯得到激活,在他的腦海中會展示和聯(lián)想與此單詞相關的一系列單詞。按照此種方法,教師又列出了drama和brush兩個單詞。學生在這三個單詞被激活的基礎上,腦海中的語言信號不斷加強,不停地問為什么這三個單詞會出現(xiàn)在一起呢?文章會朝什么方向發(fā)展呢?這一系列的聯(lián)想不斷地進行匹配,學生找出符合這三個詞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一起的最合適的邏輯關系。戲劇與畫筆的聯(lián)系是戲劇用筆寫出來的,那么與選擇又有什么關系呢?學生進一步聯(lián)想:選擇以戲劇為生,也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想象型敘事話語方式只是大腦內部的思維過程,它具有隱蔽性、簡略性、跳躍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到此,學生完成了詞匯的認知、激活、展示和聯(lián)想幾個階段的大腦思維過程,如何把大腦思維認知的結果表達出來,就要借助于第二種敘事話語方式:口頭型。
(二)口頭型敘事話語方式與聽力教學
想象型敘事只是學生大腦的思維過程,教師是無論如何都監(jiān)測不到的,如何有效地加強師生之間的主體間性的互動性呢?口頭型的敘事具有完整性和轉瞬即逝的特點。完整性體現(xiàn)在敘事主體在主體間性的互動過程中,需要向他者進行敘事信息的傳遞和轉移,同時應該把事實和涉及的因素都有所交代,有意或是無意忽略掉一些細節(jié)或是部分因素,只保留主干的部分。
學生在聽力開始之前,根據(jù)已有的詞匯激活和聯(lián)想,做出自己的初步猜想后,需要驗證是否正確。聽力的主要內容為:甲說:你現(xiàn)在應該在上藝術課,為什么在這里?乙說: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繪畫方面沒有天賦。戲劇比起畫筆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教師要求學生把文章論述一遍,請學生解釋最后一句話“戲劇比起畫筆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學生在已有猜測的基礎上“選擇戲劇為生,也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經過驗證,稍加修改,得出的正確解釋為:甲已經退出了藝術課,而選擇了戲劇課。
在此氛圍下的上課模式,教師不再僅僅強調答案是什么,而是學生經過想象敘事的認知、激活、展示和聯(lián)想階段的猜測,為即將開始的聽力做好鋪墊。再經過口頭敘事的驗證,得到一個完整思維的認知過程以及意義相對完整地傳遞給教師的過程,師生之間也就完成一次主體間性的互動過程,課堂不再是教師為主體,而是突出以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為基礎的意義傳遞過程。
口頭敘事還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師生之間意義傳遞是即時的。教師在聽力課堂上如何有效地考查學生對已經聽過篇章的理解,還有一個更為深層次的考查手段即:書面敘事。
(三)書面敘事話語方式與聽力教學
書面敘事是學生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給教師。要求學生必須選用精準的詞匯、合適的語法和言之成理的邏輯關系。書面敘事在四級聽力的句子聽寫中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復合式聽寫不僅要求考生要有很好的聽力為基礎,還要求考生具備拼寫能力、速記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與聽力選擇題相比,復合式聽寫更強調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2007年6月份的試題,文章的首句“學生的壓力有時來源于父母”開門見山,作為聽者,應迅速判斷出話題的方向,然后根據(jù)知識儲備,從記憶庫里調出平時積累的相關信息,激活有關這一話題的思維,做出相應的預測,完成想象敘事階段。教師讓學生用口頭敘事的方式,對篇章的主要內容做出預測以及讓學生談談對此話題自己的看法,羅列出與此話題相關的詞匯,完成口頭敘事階段。在完成認知、激活、展示、聯(lián)想等口頭的準備階段后,大腦的思維過程已經初步完成,對即將開始的詞組聽寫,胸有成竹,用自己的語言順利地表達出,語言與口頭敘述相比,具有計劃性和展開性的特點。教師點評體現(xiàn)出師生之間的互動
在聽力教學中,教師以敘事化的形式組織聽力教學。把短對話、長對話、篇章理解或是復合式聽寫貫穿在整個敘事性外語教學中。想象型、口頭型和書面型敘事的話語方式可以同時使用或者單獨使用又或是使用其中的兩種。
敘事教學法的主要意義在于能夠引發(fā)學生對所聽材料的興趣,而不是一項必須要完成的聽力作業(yè);激活學生對所聽材料的認知度,同時富于創(chuàng)造力;在敘述能力增強的同時,投入自己豐富的情感。教師要恰當運用敘事教學法所具有的情景性、交際性、真實性和交際性等特征,引導學生進入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成為其中的創(chuàng)造者或是參與者,進行認知活動,發(fā)揮語言、情感或是想象等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是喜歡而不是被迫性質的。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充分運用想象敘事對認知的激活,同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做出猜測。借助于口頭敘事驗證學生的猜測。最后通過書面敘事完整體現(xiàn)想象和口頭敘事,最大程度體現(xiàn)師生之間主體間性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EB/OL].[2013-08-20].http://www.chinanews.com/edu/kong/news/2007/09-26/1036802.shtml.
[2]苗棣華.淺談大學英語聽力教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S2).
[3][5]鄧達,熊沐清.外語教學的敘事表達:一種教學論視角[J].外國語文,2010,(3).
[4]熊沐清,鄧達.敘事教學法論綱[J].外國語文,2010,(6).
[6]米衛(wèi)東,敘事教學: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新探索[J].高教探索,2012,(5).
[7]申丹,韓加明,王麗亞.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