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國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當家長或教師對孩子付出更多的信心和關(guān)愛時,孩子便會受到鼓勵,就會有更大的進步。我嘗試著將這個效應運用到對學生的教育中,把信心還給學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師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面對學生,讓學生樹立信心
眾所周知,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最有權(quán)威的人,學生對教師常常是敬而畏之。這種敬畏成了一種無形的束縛,甚至是一種思維上的桎梏,阻礙著學生前進的步伐。當詢問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上課為什么不愛發(fā)言時,他們的回答幾乎是一致的:“怕說錯”“怕老師批評”… …久而久之,他們就干脆在課堂干坐著,不去嘗試,也不去探究,思想的惰性越來越重,成了教師眼中的“干坐生”。當學生的思維長期處在無沖突狀態(tài)時,就會導致思維凝固甚至呆滯,即使有一點思維的火花也會轉(zhuǎn)瞬即逝。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信心,推動進步的動力。
身為語文教師,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我從培養(yǎng)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入手,設(shè)計了課前兩分鐘的演講活動。開始時,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感到困難。一位有點口吃的學生甚至來辦公室求我不要讓他講了,因為怕同學笑話,也怕講不好受到老師的批評。面對這位學生的請求,我沒有答應,而是鼓勵他不要有心理壓力,放松一些,能說多少算多少。結(jié)果當他走向講臺說完自己要說的內(nèi)容時,全班同學給他以熱烈的掌聲,他從中深受鼓舞,不僅克服了語言上的障礙,而且在學習方面也獲得了自信,成績躍居班級中上等水平。我利用這一典型事例鼓勵班級其他學生,克服緊張心理,樹立自信,學生課前兩分鐘演講的熱情空前高漲。
心理學告訴我們:身體健康,更需要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需要心理平衡。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千差萬別的,面對這種差異,教師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去對待,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既要指出學生的不足,又要讓其看到自己的長處;既要給學生施以必要的壓力,又要讓其看到發(fā)展的希望,這樣學生的心理才能平衡。一個心理平衡的學生,心理發(fā)展就比較健康,注意力和意志力比較強,學習效果會很好。我常常在作業(yè)評語中,給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以更多的鼓勵和信心。如在給紀律差、底子薄的學生的評語中這樣寫:“正視自己,滴水穿石,并不在于水的力量”;在給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學生的評語中寫到:“任事者必以實學,謹言人必有奇文”;在給聰明而不努力的學生的評語中寫到:“希望你不要成為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第二” … …每位學生都會看到與自身實際相切合的評語,使教育教學做到了既面向全體,又照顧到個體差異。
二、教師要積極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增強信心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尤其對那些學困生,更要給予更多的愛心和鼓勵。一旦教師以平等、商量、善意的口吻推心置腹地與之交談,特別是對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行肯定和表揚時,他們在心理上感受到的是慰藉,心態(tài)得到的是平衡。于是,他們就會倍受振奮和鼓舞,從而看到自己的價值,自信心和上進心也會大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對于學困生,要把他們成績差的原因歸結(jié)于努力不夠或?qū)W習方法不當,但千萬不要歸結(jié)于能力差上,這樣有利于改善學困生的情緒,更好地激發(fā)他們奮發(fā)向上、爭取成功的愿望。根據(jù)學生成績差的現(xiàn)狀,為不同的學生確定不同的奮斗目標,只要達到目標就給予表揚,讓他們感到成功并不遙遠,但也并不是唾手可得,需要自己付出能力才能得到,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始終充滿希望和追求。
三、教師對學生要多加賞識,讓學生充滿信心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需要教師和他人的賞識,學困生也不例外。因為他們常把他人的賞識看作自己進步的動力,進而產(chǎn)生增值感,增強學習的內(nèi)部動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表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正面加以贊賞;對于學生的不足之處或缺點,用多種手段讓其認識到并改正,只要改正了就要贊賞。
在我的班級有這樣一個學生,我如果坐在他的旁邊看他做作業(yè),他就不敢寫,生怕自己寫的錯誤;課堂上的提問,他也從不舉手回答,哪怕他會。對此,我總是在看他做對的時候指名讓他回答,然后借機好好地表揚,讓全班同學為他鼓掌。對于平時膽小、缺乏自信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展示無疑增加了他們學習的自信。
把信心還給學生,就會在學生心中產(chǎn)生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實踐表明:教師如果用飽滿的情緒,熱切的關(guān)注,殷切的期待去鼓勵、喚醒學生,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堅信學生一定會成功,學生就會從教師的愛中獲得信心和力量,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生樂教,愛生善教。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