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紅(廈門市同安區(qū)第一實驗小學,福建 廈門 361100)
小學高學段群文閱讀策略探究
許麗紅
(廈門市同安區(qū)第一實驗小學,福建 廈門 361100)
群文閱讀,要在單位時間里同時閱讀相關聯(lián)的多篇文章,并進行綜合思考。探究閱讀策略,提高閱讀效率顯得很有必要??蓮?“改進讀文方式”“點撥閱讀策略”“引發(fā)探究意識”三方面,思辨第三學段群文閱讀策略,力求打破單文閱讀的教學形式,激活學生閱讀思維,提升學生閱讀力和思考力。
群文閱讀;速讀技能;多元策略;探究意識
小學生的基礎閱讀力是在特定的時間和閱讀量下形成的,根據(jù)小學生的識字能力及身心發(fā)展特點,不同學段有著不同的閱讀量要求?!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規(guī)定:第三學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為改變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格局,“群文閱讀”作為拓展閱讀教學的新形式,由單一文本的閱讀教學走向多文本的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在單位時間里,同時閱讀相關聯(lián)的多篇文章,并進行綜合思考,對擴展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三學段群文閱讀,學生在一節(jié)課里要讀五六篇篇幅較長的文章,因此,應改進讀文方式,教給學生速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進而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1.由朗讀向默讀發(fā)展。據(jù)研究測試表明:小學第三學段學生朗讀每分鐘在130字左右,默讀每分鐘在300字左右。筆者于五年級執(zhí)教《反復性童話群文閱讀》一課,學生閱讀《鼠小弟的背心》《彩色的農莊》《兔子的名片》三篇文章,共1620字,采用朗讀的方式,需12.5分鐘,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為了把文章讀得抑揚頓挫,在咬音、延長、停頓等方面下了功夫,大大降低了閱讀速度,且忽略了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采用默讀的方式,學生僅用5.4分鐘就粗知故事大意。反復實踐表明,持續(xù)的默讀訓練能提高學生閱讀速度、流暢度及閱讀理解力。
2.由音讀向視讀發(fā)展。小學階段從二年級開始學習默讀,第三學段學生基本能做到不出聲動動唇的閱讀。雖不出聲,但心中仍經歷了朗讀的過程,必須經過聽覺中樞的加工,一字一句閱讀,這就是音讀法。這種點式閱讀,使得閱讀速度受到了限制。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大腦視覺中樞得到發(fā)展,為視讀奠定基礎。視讀法是一種面式閱讀,通過視覺器官的直接感知,不經聲音階段,直接獲得意思。初學時,可以先以分割的詞組意群為單位一組一組地進行視讀,待熟練成自覺反應后,再直接將視讀范圍擴大。以《彩色的農莊》句子為例:“回到白色的農莊/,三個朋友一起/種下了/麥子、向日葵、楊柳和青草/。他們把山上流下來的水攔住/,有了藍藍的湖水/?!辈捎靡糇x法,學生眼停次數(shù)達到21次。采用視讀法,將句子分成6個意群視讀,眼停僅6次,達到由“點”到“塊”的跨越,閱讀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且視覺記憶比聽覺記憶深刻。
3.由通讀向跳讀發(fā)展。在有限的時間內,面對一群文章,閱讀速度和能否快速捕捉信息,會直接影響到閱讀效率和質量。因此,閱讀時,可以跳過某些細節(jié),根據(jù)關鍵詞提取信息。這些關鍵詞可以是文章中表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詞語,可以是表示重要數(shù)據(jù)的詞。如:學生閱讀《鼠小弟的背心》《彩色的農莊》《兔子的名片》三篇文章,邊瀏覽文章,邊畫出表示“人物”“地名”“名片種類”的詞語,提取了這些信息,學生就略知故事梗概,文章的脈絡一目了然,事半功倍。
總之,只有學會抓重點、理要點、破難點,適當放棄,由慢讀轉向速讀,才能把更多的時間交由學生自主閱讀,讓閱讀速度與思維同步進行。
第三學段學生積累的字詞量為閱讀掃清了障礙,但閱讀方法還較為單一,多以被動接受為主。此時,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可在群文閱讀中,結合多文本豐富的組合線索、緊密的邏輯,點撥策略,讓學生學會自行對比、分析、判斷,將豐富的文化信息融會貫通,拓寬閱讀面,發(fā)掘閱讀深度。
1.學會預測。文本中蘊藏了許多信息,如目錄、題目、插圖、文本細節(jié)等,學生可以調動已有知識經驗,根據(jù)文本提供的線索進行預測與檢驗。[1]《反復性童話群文閱讀》一課的教學,在讀了《今天運氣怎么這么好》兩個完整故事情節(jié)后,教師引導學生從文本邏輯入手,預測繪本的情節(jié)發(fā)展:“咕嚕嚕接著會去找誰?他們會做什么,說什么,結果如何?”并且順勢追問學生預測的根據(jù)。使得學生回到“文本”尋找線索,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推斷出反復性結構童話情節(jié)類似,結構相同的特點。既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期待,亦讓他們品嘗了成功的喜悅。學生預測《東施效顰》中東施的結局時,學生根據(jù)“寓言故事人物形象對立的特點”這一閱讀經驗,推測出故事中的兩位主人公,西施與東施,美與丑,好與壞的對立。同類文本的經驗使他們的預測取向合理,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
2.學會聯(lián)結。群文是具有同一議題的整體,設計好的閱讀單,就像思維導圖一樣,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呈現(xiàn)出來,利于理解、記憶以及遷移。[2]如《反復性童話故事群文閱讀》一課,學生邊閱讀三篇童話故事,邊運用閱讀單提取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長長的故事情節(jié)僅用幾個簡單的詞就概括了主要意思,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訓練。緊接著,學生將三個情節(jié)梯進行比較,為三個文本建立了橫向聯(lián)系。在一次次的比較中,學生分析發(fā)現(xiàn)了反復性童話存在并列關系和遞進關系兩種結構。再加上話題的建構,搭起文本與生活聯(lián)結的橋梁,啟動學生的先備知識。整個過程中,沒有事先既定的答案,新的思想卻在其中不斷浮現(xiàn)出來,師生的心智模式不斷得到改善。
3.學會統(tǒng)整。群文閱讀,如果不會梳理整合,將掉進資訊的泥潭。只有看到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學會統(tǒng)整,從多個文本中提取信息,獲得更加全面的認識,那些看似散亂無序的信息才能提升為系統(tǒng)化的知識。例如以“故鄉(xiāng)”為議題的群文閱讀中,學生通過閱讀《民族英雄鄭成功》《計時器鼻祖蘇頌》《僑界領袖陳嘉庚》《火紅的花樹》《救命的藥簽》《薄餅的傳說》《連戰(zhàn)說鄉(xiāng)親》和《城在海中海進城》等多個文本,在有限時間內,從歷史、科技、醫(yī)學、教育、特色物種、小吃、地理位置以及與臺灣淵源等,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故鄉(xiāng)——廈門,這就是統(tǒng)整的功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三學段倡導:在閱讀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群文閱讀過程恰是一個師生集體建構的過程,需要師生通過對話、傾聽、合作,一起發(fā)現(xiàn),達成共識的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讀悟結合,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加深對問題或現(xiàn)象的思考,挖掘出嶄新的含義,才是有效度的閱讀。
1.求同比異,學會發(fā)現(xiàn)。群文有共同的組文方式,卻有不同的切入點,不同的表達形式。群文閱讀,應鼓勵學生求同比異,學會發(fā)現(xiàn)。如《走進寓言故事》群文閱讀,學生閱讀《東施效顰》《猴子與駱駝》《鷂子與天鵝》《邯鄲學步》四則寓言故事,在探究中有了多層次的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一,四則寓言都具有“人物形象對立”的特點;發(fā)現(xiàn)二,四則寓言有不同點:朝代不同、國度不同,形成的背景不同;發(fā)現(xiàn)三,同一個寓意可以用不同的寓言詮釋。這樣的發(fā)現(xiàn)過程如同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走迷宮、攻關奪堡游戲,蘊藏在文章里的信息通過抽絲剝繭的思考分析,不斷地呈現(xiàn)在孩子面前,使得學生對閱讀保持著新鮮感,興趣盎然。
2.共同參與,樂于交流。群文閱讀教學,教師要克服用自己的思想壓制和取代學生思想的沖動,營造傾聽、認同和接納的氛圍,讓閱讀者暢所欲言,生成新視野、新理解,共享閱讀成果。如以“諸葛亮”為議題的群文閱讀,學生針對《草船借箭》提出質疑:“諸葛亮將時間改為三天,還簽下軍令狀,這不是自尋死路嗎?他憑什么認為曹操的八十萬大軍不會出戰(zhàn),只會射箭?魯肅是周瑜陣營的人,諸葛亮憑什么相信魯肅,而魯肅又為何幫助諸葛亮……”對于學生的不同看法,筆者鼓勵學生在挖掘、聯(lián)結文本信息的基礎上再討論。通過辨析、補充,發(fā)揮群體力量,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提出了不少看法:“《火燒赤壁》足見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能預知三日后有大霧;《錦囊妙計》《空城計》告訴我們諸葛亮有勇有謀,可見借箭之前,他早就成竹在胸;諸葛亮與魯肅之間,是否存在與《七擒孟獲》相同的以德服人、以能服人的故事?”此時,教師趁熱打鐵,鼓勵學生進一步閱讀《三國演義》原著。學生經歷更高層次的發(fā)現(xiàn),促進了集體智慧的發(fā)展,形成了師生合作學習共同體。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群文閱讀不僅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得更大的信息量,習得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快速閱讀、統(tǒng)整信息、質疑問難,不斷地解決問題,用獲得的方法策略去獲取更豐富的信息與知識。
[1]趙鏡中.從“教課文”到“教閱讀”[J].小學語文教師,2010(5).
[2]蔣軍晶.和孩子聊書吧:讓孩子愛上閱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G623
A
1673-9884(2015)09-0019-03
2015-08-03
許麗紅(1974-),女,福建同安人,廈門市同安區(qū)第一實驗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