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影等
摘要:目的 評價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聯(lián)合放療(radiotherapy)治療與單純放療相比,治療腦轉移瘤(Brain Metastas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2004年1月~2014年1月)、萬方數(shù)據(jù)庫(2004年1月~2014年1月)、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CKI(2004年1月~2014年1月)、維普醫(yī)學數(shù)據(jù)庫(2004年1月~2014年1月)參考文獻。納入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療治療新診斷的腦轉移瘤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分析依據(jù)Cochrane評價手冊5.0.0[3]隨機對照試驗質量評價標準。采用RevMan5.0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 共納入10個RCT,共包括528例患者。Meta分析結果顯示,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療組與單純放療組比較,其總有效率[RR=4.27,95%CI(2.64,6.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療治療引發(fā)的副反應,如:白細胞減少與單純放療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胃腸道反應與單純放療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目前國內的有限證據(jù)表明,與單純放療相比,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療能提高腦轉移瘤的總有效率,但由于納入研究樣本量小且質量較低,上述結論尚需要高質量、大樣本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加以證實。
關鍵詞:替莫唑胺;腦轉移瘤;放療;隨機對照試驗;Meta分析
腦轉移瘤是成人最常見的顱內腫瘤,更是腫瘤患者主要致殘及死亡原因之一。與原發(fā)腦腫瘤相比,腦轉移瘤發(fā)病率高10倍,20%~40%成人惡性腫瘤患者會發(fā)生腦轉移。目前對于腦轉移瘤的治療多以手術、放療、化療聯(lián)合的綜合治療為主。
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系一種新型咪唑四嗪類口服抗腫瘤藥。其口服后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近100%[1]。該藥進入人體內不經(jīng)肝臟代謝,而是廣泛分布于全身各處,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聚集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達到有效的藥物濃度,有報道稱,其腦脊液/血漿藥物濃度比接近30%~40%[2]。
1資料與方法
1.1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設計類型納入國內隨機對照試驗(RCT),無論是否采用分配隱藏或盲法。
1.1.2研究對象標準 ①年齡≥18歲;②受試對象均為CT、MRI等影像學方法初次診斷為腦轉移瘤;③所有受試對象血液檢查表示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shù)及血小板計數(shù)處于正常水平;④肝腎功能基本正常;⑤卡氏評分KPS均超過50分;⑥預計患者的生存期超過3個月;⑦排除對放化療過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⑧受試對象種族、地域不限的中國人群;⑨未合并其他嚴重的內科疾病;⑩納入文獻能提供原始數(shù)據(jù)。
1.1.3干預措施 試驗組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療,對照組單純放療。
1.1.4觀察指標 主要測量指標:有效率(response rate,RR),其中有效率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次要測量指標:血液學及胃腸道不良反應。
1.2文獻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重大心、腦、肺疾病而影響研究的病例;②任何時間已接受過輔助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和/或靶向治療的病例;③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異常者;④未設立對照組的臨床病例報告或綜述;⑤動物實驗;⑥原始文獻試驗設計不嚴謹、數(shù)據(jù)不完整而無法利用的文獻。
1.3檢索策略 所有檢索均采用主題詞[MEDLINE(MeSH)、EMBASE(EMTREE)]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所有檢索策略均通過多次預檢索后予以確定。中文檢索詞為(腦轉移瘤OR顱腦轉移瘤)AND(替莫唑胺OR泰道OR蒂清)AND(放療OR放射治療)。計算機檢索PubMed(2004年1月~2014年1月)、萬方數(shù)據(jù)庫(2004年1月~2014年1月)、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CKI(2004年1月~2014年1月)、維普醫(yī)學網(wǎng)(2004年1月~2014年1月)參考文獻。
1.4文獻篩選及資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獨立閱讀所獲文獻題名和摘要,在排除明顯不符合納入標準的試驗后,對可能符合納入標準的試驗閱讀全文,以確定是否符合納入標準。2名研究者交叉核對納入試驗的結果,如有不同意見則通過討論或由第3人裁定以解決分歧。制定資料提取表,提取內容主要包括:①一般資料,即題名、作者姓名、發(fā)表日期和文獻來源;②研究特征,即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和干預措施;③研究的隨機方法、分配隱藏方法、盲法、不完整結果的報道、選擇性報道結果及其他偏倚;④測量指標,即有效率(response rate,RR)和血液學及胃腸道不良反應。
1.5文獻質量評價 依據(jù)Cochrane評價手冊5.0.0[3]RCT質量的6條質量評價標準對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進行評價:①隨機序列的產生;②分配隱藏;③盲法;④不完整數(shù)據(jù)報告;⑤選擇報道結果;⑥其他偏倚來源。
1.6療效判定 所有患者復查顱腦CT或MRI,根據(jù)多田公式計算腫瘤體積的變化。
1.7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wǎng)提供的RevMan5.0[4]軟件進行Meta分析。對于二分類變量,采用相對危險比(risk ratio,RR)表示療效的效應量,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規(guī)定為95%。各納入研究結果之間的異質性采用V2檢驗,若納入研究具有足夠一致性(P>0.1和I2<50%)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若納入研究存在異質性時,分析其異質性來源,對可能導致異質性的因素進行亞組分析。若各研究之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而無臨床異質性或差異無臨床意義時,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必要時采用敏感性分析以檢驗結果的穩(wěn)定性。
2結果
2.1檢索結果及納入研究的特征 初檢相關文章42篇。閱讀文題和摘要,排除重復、無具體實質性內容、非臨床研究、非治療性的文獻13篇,剩余29篇做進一步確定,最終10個RCT[5~14]符合納入標準,合計528例腦轉移瘤患者,其中試驗組269例,對照組259例。其實驗組及對照組在性別、年齡、臨床分期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TMZ治療組為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療,對照組為單純放射治療。
2.2療效分析
2.2.1總緩解率的評價 10個RCT[5~14]報道了有效率(response rate,RR),各研究間無異質性(P=0.29,I2=0%)。Meta分析顯示TMZ聯(lián)合放療組與單純放療組相比,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R=4.27,95%CI(2.64,6.92)]。見圖1。
圖1
2.2.2血液學不良反應 7個RCT[5,7~12]報道了對TMZ聯(lián)合放療與單純放療的白細胞減少的比較,各研究間無異質性(P=0.27,I2=0%)。Meta分析顯示TMZ聯(lián)合放療組與單純放療組相比,血液學不良反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R=1.90,95%CI(1.14,3.15)]。見圖2。
圖2
2.2.3胃腸道不良反應 6個RCT[5、7~9、12、14]報道了對TMZ聯(lián)合放療與單純放療的胃腸道反應的比較,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P=0.01,I2=66%),采用隨機效應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Meta分析顯示TMZ聯(lián)合放療組與單純放療組相比,胃腸道反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RR=1.66,95%CI(0.87,3.18)]。見圖3。
圖3
3 討論
腫瘤腦轉移是一個極其復雜多階段、多步驟的病理過程。顱腦是各類惡性腫瘤中常見的轉移部位,發(fā)病率較高,而且患者預后多不佳,一般認為,腦轉移瘤的中位生存期在未作正規(guī)治療的患者是1個月;單純皮質激素治療的是2個月;接受放療的是5~6個月;綜合治療可望達6個月以上[15]。替莫唑胺是一種新型抗腫瘤藥物,其作用機制明確,既可以作用于分裂時期的腫瘤細胞,致使其上的甲基化鳥嘌呤失去配對堿基,從而損傷其系統(tǒng);還可以誘導腫瘤細胞停滯于G2和M期,引發(fā)細胞凋亡,從而發(fā)揮其細胞毒作用。
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評估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療治療腦轉移瘤的療效及安全性,結果顯示:與單純放療相比,放化療聯(lián)合方案能夠提高腦轉移瘤患者的有效率,同時對血液系統(tǒng)反應遠期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略有影響,對胃腸道不良反應無明顯影響。
本研究考慮到納入研究樣本量較小,部分文獻未明確提及是否采用隨機分配方法及分配隱藏,同時關于有效率及對血液系統(tǒng)及胃腸道反應等遠期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研究由于納入文獻數(shù)目較少,不排除存在發(fā)表偏倚的可能。上述結論的得出尚需要高質量大樣本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加以證實。
總而言之,腦轉移瘤作為惡性腫瘤的晚期表現(xiàn),預后較差,因此在患者一般情況尚可的條件下,綜合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療的治療方式為一種較好的選擇,對于改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減少治療副反應,具有重要意義。相信隨著對腦轉移瘤發(fā)生發(fā)展機制以及新的治療方案的探索聯(lián)合治療方案的不斷完善,相信對于腦轉移瘤的治療一定會有更高的飛躍,給患者帶來生存獲益。
參考文獻:
[1]崔向麗,武迎磊,孫爽,等.替莫唑胺治療腦轉移瘤的研究進展[J].藥物與臨床,2010,7(16),49-51.
[2]Verschuur AC,Grill J,Lel0uch-Tubiana A,et al.Temozolomidein paediatric high-grade glioma:a key for combinationtherapy[J].Br JCancer,2004,9 l(3):425-429.
[3]HIGGINS JPT,GREEN S(EDITORS).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 terventions version 5.0.0(updated February2008)[EB/OL].[2008-07-7].http://www.cochran e-handbook.
[4]ReviewM anager(RevMan)(Computer program).Version 5.0.0ForWindows[M].Copenhag en:TheNordic CochraneCentre,TheCochrane C ollaboration,2008.
[5]畢卓菲,劉宜敏,何艷,等.替莫唑胺聯(lián)合全腦放療治療腦轉移瘤的療效評價[J].中國新藥雜志,2012,21(4),412-418.
[6]董正,范益民,劉曉東,等.肺癌腦轉移不同化療藥物聯(lián)合全腦放療治療臨床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2010,10,8(10),1263-1264.
[7]彭濟勇,曾建倫,朱澤文,等.口服替莫唑胺同步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療效評價[J].實用臨床醫(yī)學,2008,9(11),37-38.
[8]鄔德東,楊芬,姚定珠.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療效觀察[J].臨床腫瘤醫(yī)學,2013,9,21(9),1997-1999.
[9]謝家印,向德兵,王閣,楊鎮(zhèn)洲,李毅,余嫻,羅唯,王東.替莫哇胺聯(lián)合全腦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臨床研究[J].重慶醫(yī)學,2007,10,36(19),1941-1941.
[10]晏黨,歐陽艷君,陳小英,等.口服替莫咄胺同步放射治療腦轉移瘤的療效評價[J].醫(yī)學綜述,2012,10,18(20),3485-3486.
[11]張耀勇.替莫唑胺口服同步全腦放療治療顱內轉移瘤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10,8(28),162-163.
[12]楊永輝,李欣欣,楊璟.腦轉移瘤再次放療聯(lián)合替莫唑胺治療與單純再次放療的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34),631-633.
[13]應學明,吳浩源,熊建萍,等.放療同步口服替莫唑胺治療顱內轉移瘤療效評價[J].實用癌癥雜志,2006,9,21(5),516-518.
[14]周蕾,安廣宇,岳振東,等.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療在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藥房,2011,22(22),2072-2073.
[15]Posner J.Management ofcent r al nervous systemMetastasis[J].Semi Oncology,1997,4(1):8l-91.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