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
(邵陽市第二中學,湖南邵陽422000)
筆者曾觀摩過這樣一些公開課,教師為了避免學生覺得課堂枯燥無味,或是為了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想盡一切辦法讓課堂變得有“聲”有“色”:如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先放映一段10分鐘的《水滸》相關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教《短歌行》介紹作者曹操時,先講幾個小故事展示曹操性格,再讓學生辯論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只要與課文稍有牽連的有趣材料,都被拉進了課堂。表面看來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隨聲應和,可是一節(jié)課下來,真正有關語文素養(yǎng)的收獲少之又少。這些都導致語文課堂“語文味”的缺失。語文教師變成政治老師、歷史老師,或是地理老師;語文課堂變成了“滿漢全席”,各科知識的大雜燴。而語文教學中“語文味”的喪失,只會讓學生越來越懶于揣摩語言文字的精髓,越來越習慣于輕而易舉的獲得審美的愉悅,語言文字的美感永遠難在學生的心中泛起漣漪。語文教學理當重視漢語言的深厚沃土,方能姹紫嫣紅,滿園春色;也只有把漢語言及其承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發(fā)揚光大,才算是凸顯了語文課的特色,具備了語文的原汁原味。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堂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誦讀時間,讓學生自己親近課文,和作者對話,和課文中人物對話。讓學生在朗讀中生疑,在朗讀中求解,在朗讀中品味,進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哀樂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1]。
如執(zhí)教《再別康橋》時,我先讓學生選擇文中最生動、最感人的語句進行自由朗讀,然后交流。有位學生選擇的語句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該生讀得聲情并茂,接著我讓其他學生評價。順勢啟發(fā)評價的學生注意到聲調的高低,語氣的輕重,速度的緩急,想想為什么要這樣讀。并讓評價的同學自己也開口讀一次,結果學生們讀出了對景色的欣喜與留戀,學生也總結:“金柳”“新娘”要重讀,要讀出驚艷的喜悅;“蕩漾”要讀出水面蕩起層層漣漪的“蕩”感,要讀出心泉搖曳的多姿,低柔悠長,滿含深情;“油油的”要讀出滑滑的、潤潤的感覺,要讀出青荇這種水草的特點;“招搖”一詞,聲音可以張揚一些,讀出自在無束的感覺。最后,我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讀。至此,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在對詞語語調的揣摩中,領略了康橋景色的秀美,領悟了作者的感情。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自主地獲取了語言的“意義與情味”,自由地表述了感受,整個課堂充溢著濃濃的語文味。
字詞就是制作“語文大廈”的磚瓦,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無不寓于語言文字之中,“語文味”正是從對具體詞句的品味鑒賞中散發(fā)出來的[2]。許多時候,我們在教學時,對文章的布局謀篇,寫作技巧或對作家的人文精神和作品的深刻主旨侃侃而談,卻忽略了對具體字詞句背后所隱含的意蘊的品味。其實,有時候僅從一個字或一句話入手,含英咀華,就能理解文章的內涵,體會人物的感情。
如執(zhí)教《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課時,我把作者對夢境的描寫作為教學的重點,意在引導學生體會夢境與現(xiàn)實的差別,領會作者灑脫傲岸的性格。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第二段夢境的描繪中,哪些場景你最感興趣,作者的哪些詞語用得特別生動?請描繪出來。”在討論交流中,學生結合文本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有學生品味的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句,他描繪:“只見一輪紅日從河面冉冉升起,放射出萬丈光芒,整個云海,銀裝素裹。遠處山巒,絳皓駁色。耳邊金雞啼唱,雄壯而高亢,真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庇械耐瑢W品味的是“迷花倚石忽已暝”這一場景。他描繪道:“花朵五顏六色,馨香四溢。林木蒼翠,鳥鳴婉轉,美不勝收。不覺天黑了。熊在長吼,龍在怒喊。巖石中飛瀉的泉水在咆哮,飛濺的水珠騰起薄薄的白霧,彌漫開來,像茫茫的云海,真是一個恍惚迷離的世界呀!”同學們的發(fā)言一個比一個精彩。在品味語句的過程中,學生既體會到了李白夢境的自由奇妙,又把握了李白浪漫灑脫的詩風,也進一步領會了作者的傲岸情懷。由此可見,重視學生對文本字詞、句段的品鑒,既可提升文字感悟能力,又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回歸語文課堂的本質和初衷,課堂滿溢著“語文味”的馨香。
大凡優(yōu)質的語文課堂都離不開適當?shù)摹巴卣埂庇柧?。而拓展不能是為了拓展而拓展,游離文本之外?!巴卣埂边€應與語言文字密切有關,還應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目的[3]。然而,非語文味的拓展在許多課堂中比比皆是。有老師執(zhí)教《荊軻刺秦王》,拓展部分先通過多媒體播放《荊軻刺秦王》電影片段,然后帶領學生討論:六國最后為何被秦王所滅了?有老師教《中國古代的建筑》,拓展是:“查閱中國著名大學的建筑圖片,看它們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哪些特點?!苯處煹倪@些拓展表面上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興趣,也似乎與文本有些關聯(lián),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少幫助,可謂得不償失。
如在教《包身工》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作業(yè):“請你以‘蘆柴棒’的身份給家里寫一封信,希望獲得家中的救助?!币雽懞眠@封信,學生必須對整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回顧,既要在信中反映出包身工處境的艱難,所受的壓迫之深,也要表達出人物獨特的內心世界。這個拓展事實上也是對全文內容的一個總結,是學生品味了語言文字之后內心感受的一種升華。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用意在于從文本延伸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讓學生掌握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更強的語文能力,真正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得以提高。
充滿“語文味”的課堂,不能僅僅是學生的自主品析,還需要老師對其原始賞析進行精心的點評,也需要老師在其思維枯竭時進行適當?shù)那榫骋龑?,更需要老師把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融入課堂,展示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否則,語文課是單調的、僵硬的、乏味的。一個自身知識貧瘠、思維遲鈍、語言枯燥乏味的教師,是很難帶動學生切身投入到文本中去的,更別提讓學生領悟到文字的美感。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感情充沛、旁征博引、妙語連珠,那么,這樣的課堂,無疑是生動有趣、高潮迭起的。因此,教師課后還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它是“語文味”的催化劑。教師必須耐得住寂寞,花時間品讀文本,吃透文本,“把教材讀薄,把文本讀厚”,力求抓住文本的本質、精髓,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只有博覽群書,勤學苦鉆,方能文思泉涌,出口成章,給學生語言上的熏陶。只有教師自身的語文味濃烈了,課堂的語文味才可能真正地濃烈起來。
如我在執(zhí)教《逍遙游》品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一句時,精心設計了一個問題:我們在哪些古代文人身上看到過莊子這種逍遙的人生境界?設計這個問題,用意在于讓學生領會莊子思想的精髓,以及領會莊子思想對后世的深刻影響。同時鼓勵學生學以致用,把自己學過背過的古詩運用到語言表達中來。當時,學生的思路都沒打開,思考良久還無人回答,賞析頓時冷了場。為了打開學生的思維,我先創(chuàng)設情境,示范道:“我從李白的身上看到了莊子的影子,在那樣一個皇命大如天的時代,何人不畏懼高高在上的君主?然而李白帶著西域騎士狂放灑脫的氣質,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官場的爾虞我詐,世俗的道貌岸然并沒有絆住他如大鵬般高飛的翅膀,他在自然山水中盡情的翱翔,洋洋灑灑為我們留下了多少驚世駭俗的詩篇?!蔽业摹笆痉丁保涫秸⒔Y合,語言優(yōu)美生動。這都在暗示學生語言表達要有文采,盡可能引用詩句。在我的精心啟發(fā)下,學生們思考片刻,紛紛引用了詩句來作答,有的同學引用了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被颉傲某嘶詺w盡,樂乎天命復奚疑?”有的同學引用了蘇軾的“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有的同學引用了老子的“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睂W生的回答妙語連珠,一個比一個精彩。我用詩一般的語言引導學生,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用詩一般的語言繼續(xù)交流,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充溢著濃濃的語文味。
總之,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表面熱鬧,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缺少對語言文字的深入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精彩文段的獨到見解,忽略了文學味的拓展訓練,缺少了必要的教師語言熏陶,那么,即使學生的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真正學好語文的。語文課要有自己的獨特味道,其味從何而來?上面的答案也許還遠遠不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程少堂.程少堂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2]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3]張巖.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語文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