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桃花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科研與教學的關(guān)系問題是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根本問題,如何協(xié)調(diào)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當前我國高教界關(guān)注的焦點。“如何通過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撐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的提高,已成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zhì)量的關(guān)鍵,也引起了社會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關(guān)注?!保?]“科教融合”是最近十余年國內(nèi)外教育家們提出的教育理論,“是指以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為前提,使科研與教學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相互滲透而形成的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它是對我們普遍倡導的‘科研與教學相結(jié)合’的更深新層涵義的表達?!保?]
英美文學專業(yè)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一個重要的分支,在豐富學生文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文學鑒賞與思辨能力、激發(fā)學生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筆者在研究生教學與培養(yǎng)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英美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把握不住研究方向,找不到研究切入點,思辨能力不強。這一方面與教師的課堂教學與培養(yǎng)方式有關(guān),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教師割裂了教學與科研的聯(lián)系,教師的科研與自己的教學聯(lián)系不緊密,造成科研與教學“兩張皮”的現(xiàn)象嚴重,學生完全被排斥在教師的科研活動之外,難以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為改變這種現(xiàn)狀,本文試圖探討一種基于“科教融合”的英美文學專業(yè)碩士生培養(yǎng)方式,將教學與科研兩者有機結(jié)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鐘秉林教授告誡我們,“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已經(jīng)不再是一次性的終結(jié)式培養(yǎng)。”[1]學術(shù)規(guī)范體現(xiàn)出一個研究者的基本素養(yǎng),這一點對于剛剛起步的碩士生來說不容忽視。基于對學術(shù)規(guī)范的重要性認識,筆者在與自己指導的碩士生第一次見面時,就要求每個同學必須先過學術(shù)規(guī)范這一關(guān)。針對英美文學專業(yè),具體做法是:教師先講解目前文學類研究通行的MLA格式,具體細致到什么地方要用什么樣的標點符號、如何排序等每一個細節(jié)。然后給每位同學指定一個英國或美國作家,要求她們首先查找國內(nèi)外所有相關(guān)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歸類,要求每位同學嚴格按照MLA文獻格式做中、英兩份完整的關(guān)于該作家的參考文獻。中、英參考文獻均包括“一手資料”(primary resources)和“二手資料”(secondary resources)。一手資料指的是作家本人寫作出版的小說(novels)、短篇小說(short stories)、戲劇(plays)、詩歌(poems)、其它專著(nonfiction books)、編輯的文本(edited texts)、論文(articles)等;二手資料指的是別人針對該作家作品所寫的評論專著(monographs)、碩博論文(dissertations)、期刊論文(articles)、采訪(interviews)等。要求每個學生交上紙質(zhì)本中、英參考文獻各一份,教師在格式方面嚴格把關(guān),讓學生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錯過。盡管這一工作瑣碎,可實踐證明,這一關(guān)對于碩士生而言十分重要,過好這一關(guān)學生將終身受益。
要對小說作品進行評論,除了需要一定的理論素養(yǎng)以外,對原著的理解應該首當其沖。為了更全面地掌握研究生對原著的理解情況,筆者給所指導的研究生一些目前為止尚無中文譯本的短篇小說,每兩個同學閱讀同一個短篇小說,這樣一來,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切磋交流,在交流中提高理解原著的能力;也便于老師對于不同的學生理解能力進行掌握,分析各個同學的優(yōu)缺點,將來的指導便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實提高學生對原著的理解力與領悟力。
“科教融合育人的關(guān)鍵是將科研資源有效轉(zhuǎn)化為教學資源。”[1]這一觀點對筆者啟發(fā)頗大。由于筆者正在做一個關(guān)于英國當代女性作家瑪格麗特·德拉布爾的國家社科課題,在意識到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轉(zhuǎn)化為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性之后,筆者2014年上半年給2個2013級英美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選擇了同一個短篇小說文本:德拉布爾發(fā)表于1973年的短篇小說《一個微笑女人生命中的一天》[3]。首先筆者讓學生仔細閱讀原著,并將其翻譯成中文。從學生的譯文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原文整體的大意基本能夠把握,但是具體的句子理解中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能夠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是表達能力不強。從學生的翻譯可以看出,很多時候他們對原文的理解正確,但是表述卻十分不自然。比如,在短篇小說《一個微笑女人生命中的一天》中,談到珍妮的身體狀況時,她發(fā)出如下感概:“Occasionally,she would say to herself,Oh,God(wiping the sheets on the bed,throwing away another pair of paper knickers),oh,God,I must do something about that.”其中一個學生將其譯為:“偶爾,她也會對自己說,噢,上帝(洗床上的床單,扔另一個紙內(nèi)褲)噢,上帝,對于這個我必須做點什么。”這里,學生對原文的理解是正確的,表述卻十分怪異,不符合中文習慣?!皊he would say to herself”實際上就是我們中文里面的“自言自語”,“紙內(nèi)褲”在中文里是用“一條”來修飾而不是用“一個”來形容,而“I must do something about that”翻譯成“對于這個我必須做點什么”顯得生硬別扭,不符合中文表達習慣。究其原因,學生過于忠實原文,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中文表述能力還應該大大提高。筆者將這句話改譯為:“有時,她會自言自語道,噢,天哪(一邊擦掉床單上的血跡,或者扔掉另一條紙內(nèi)褲)!噢,天哪,我得采取某些措施了?!痹诒容^了譯文之后,學生能夠從中領悟到中文表述能力的重要性,畢竟,我們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要形成文字在各級刊物上發(fā)表,與同行商榷,中文表述能力不強會造成交流障礙,甚至交流失敗。
第二,對句子理解錯誤。比如,該短篇小說講到在電視臺工作的女主人工珍妮為了工作需要而去采訪一個牧師,由于單位給被采訪者報酬很低,珍妮就請牧師午餐,可是在午餐上他們發(fā)現(xiàn)彼此由于相同的原因都不喜歡對方,都只是為了完成工作上的需要而已。于是出現(xiàn)了以下這個句子:“The allowances we have to make,she thought,are just too much for us.”根據(jù)上下文,這個句子的意思是“她認為,我們彼此都不得不去體諒對方的難處,這對于我們來說都實在是太難了?!笨墒且粋€研究生卻翻譯成:“她想,我們所得的津貼對我們來說太多了。”之所以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一來是因為學生對多義詞allowence的理解不夠,這個詞的確有“津貼”之意,然而這里的短語“make allowances”意為“體諒”;二來學生沒有根據(jù)上下文來理解,且不說全文根本沒有提及珍妮的薪水津貼方面,從上文提到的電視節(jié)目組給被采訪者報酬太低于是珍妮就請被采訪者牧師午餐這個事實來看,也不可能推斷出“我們所得的津貼對我們來說太多了”這個結(jié)論。
運用各種文學批評方法對小說進行評論是英美文學專業(yè)學生的主要任務。而剛?cè)雽W的碩士生對于真正的文學作品批評研究仍然是一團霧水,因為本科階段的學習主要是過語言關(guān),盡管在本科高年級階段也開設了英美文學課程,但是也基本限于文學史方面的梳理與學習,極少對文本進行真正的探討。為了讓他們跨入英美文學研究的大門,筆者除了讓學生閱讀西方文論方面的專著、對西方文論有個全面的了解以外,還讓自己指導的學生每月細讀同一本英文小說原著,然后在每個月末對該小說進行討論。剛開始的討論是關(guān)于該作品的小說情節(jié)等討論,看看學生對原著的理解能力,接著重點放在對該作品的研究視角的探討上來,每個同學都來討論同一個作品,說說他們的研究視角與切入點,這不僅有利于他們自己思路的厘清,也有利于啟發(fā)別的同學的思維,開拓研究視野。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樣的作品讓學生閱讀并進行討論呢?實際上,對于英美文學專業(yè)而言,選擇哪位作家的作品來進行評價都是可以的,但是最好是選擇老師目前正在研究的作家,唯有如此,老師對材料的把握才更準確。每位做英美文學科研的老師都知道,我們不可能對每位作家作品都把握得那么好,誰也不能說,無論討論哪個具體的作家,老師都高高在上能夠比學生理解得更透徹。英美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要向老師學習的,應該不是對具體的某個作品的評價,而應該通過對某個作品的評價來學習一般的批評方法與研究思路。選擇自己正在做的科研課題作為教學材料,可以解決教學、科研“兩張皮”的問題。
以2014年第一個學期為例,我們主要一起閱讀并探討了當代英國女性作家芭芭拉·皮姆(Barbara Pym)的《卓越的女人》(Excellent Women)、瑪格麗特·德拉布爾(Margaret Drabble)的《七姐妹》(The Seven Sisters)、以及安妮塔·布魯克納(Anita Brookner)的《湖濱旅社》(Hotel du Lac)等三個作品。經(jīng)過熱烈討論,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研究視角,也對一些細節(jié)問題進行討論。比如在討論《湖濱旅社》時,每個學生都提出自己的研究視角:小說的圖片技巧;精神分析視角解讀女主人公Edith Hope的逃婚等行為;女性主義視角;元小說敘事技巧;Edith Hope與林黛玉性格對比研究等。并且注意到里面的細節(jié):為什么作者幾次提到“兔龜賽跑”這個典故呢?等等。這樣的討論對同學們的啟發(fā)是不容忽視的。
如上所述,我們研究的最終成果是應該形成文字發(fā)表于各級刊物上與同行進行商榷交流的,在理解了原文、也探討了研究視角以后,學生就要進入到論文的撰寫階段。而撰寫論文對于科研經(jīng)驗極少的碩士生來說,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此時,導師就應該根據(jù)自己的科研經(jīng)驗給學生以啟發(fā)。
就筆者而言,首先讓學生從諸多研究視角中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作為切入點,擬定一個合適的標題,然后分兩步走:查找相關(guān)理論,以佐證自己的觀點;細讀文本,將理論與文本分析相結(jié)合,切忌理論與文本分析“兩張皮”現(xiàn)象,應該用夾敘夾議的方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一點導師應該特別提醒初學者要引起重視。在指導學生進行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重視研究的切入點、在對理論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將理論與文本分析結(jié)合以外,筆者特別重視學生論文的框架,應該觀點明確,層次分明,各部分之間或平行、或遞進,論證應該合乎邏輯。在撰寫完論文以后,筆者特別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中文表達能力,在論文寫完以后,要對論文進行反復的修改潤色,盡力使文章流暢自然。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筆者對英美文學碩士生的培養(yǎng)自始至終都貫徹了“科教融合”的理念,與美國學者博耶的“教學學術(shù)”理念相契合?!敖虒W學術(shù)不僅意味著教師將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應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而且意味著教師將自己的學科研究成果轉(zhuǎn)化為教學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教案和講義?!保?]筆者正是在“科教融合”理念的指導下,將本人的研究領域英國當代女性作家作品的研究作為具體的實例運用到課堂教學與培養(yǎng)中去,收到了一定成效。
[1]鐘秉林.推進大學科教融合,努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J].中國大學教育,2012(5):4-10.
[2]孫菁.科教融合: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新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2(17):32-34.
[3]Drabble,Margaret.A Day in the Life of a Smiling Women:Complete Short Stories[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1.
[4]周光禮.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的深層次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2(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