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勛
(河南工程學院,河南鄭州451191)
案例教學法在java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高繼勛
(河南工程學院,河南鄭州451191)
基于案例教學法的基本含義及相關特點,對java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案例教學法具體實施步驟及應該注意問題予以分析,在課程實踐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及技能,為社會輸送更多的IT人才,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java語言;程序設計;案例教學法;應用探索
1920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發(fā)出了一種案例式的教學方法,即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所運用的相關案例,均來自于商業(yè)管理中的相關事件及情境,且真實、可靠,學生通過對這些案例進行討論、分析,不僅可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決策水平,進而促進教學效果顯著提升。1980年以后,社會各界對案例教學法越來越關注,在多門課程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在當前的編程語言中,java語言非常流行,多數(shù)企業(yè)對應用系統(tǒng)予以開發(fā)研究時,均對其廣泛應用,在學習java語言時,不僅需要對java語言的理論知識予以掌握,更需要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進而促進解決問題能力及實踐能力得到最大化提高,培養(yǎng)出更多IT行業(yè)人才,以滿足IT行業(yè)的發(fā)展需求,而在程序編程教學中,在分析、解決問題方面,多數(shù)同學能力稍有欠缺,當面對具體項目時,缺乏分析能力,不知從哪里著手,遠遠達不到IT行業(yè)的人才需求,因此,在java語言程序編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可以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以顯著提升,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意義重大。
1、基本含義。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以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的具體需求為出發(fā)點,對精心選擇的案例材料予以運用,在特定的情景及事件中,使學生身臨其境,再加上教師的適當組織,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以便學生在運用知識時,能夠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使其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及解決能力得以提高,此種教學模式就被稱之為案例教學法。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應嚴格履行學以致用的教學宗旨,不但要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予以指導,還需要更加注重知識應用,把案例作為媒介,對學生相關方法的運用予以適當引導,比如總結(jié)問題、討論問題、分析問題、閱讀等,不僅要注重學生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該重視學生之間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進而促進學生整體實踐能力的提升。
2、特點。
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特點表現(xiàn)為:(1)目的明確:通常在實際教學中所選擇的教學案例屬于典型事件,都具有代表性、獨特性,學生在對案例進行閱讀時,便會對相應問題進行思考、分析,甚至在同學之間展開討論,這樣學生自己建立的學習方式,不僅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特性,還會運用自己的方式對問題進行思考,既適合學生又具有完善性,進而促進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及解決能力提升,也是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得以提高;(2)客觀真實性:在教學實踐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旨在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案例中對事件進行描述時具有絕對的真實性,教師更不能依據(jù)主觀臆斷對教學案例進行虛構(gòu),因為案例的真實性對案例教學的真實性具有直接影響,這樣在真實的案例學習中學生分析能力、決策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升;(3)較強的綜合性:在學習期間對于必備的基本知識理論學生需要掌握之外,同時面對實際問題時應該學會審時度勢,具有較強的隨機應變能力,對相關問題進行果斷決策;(4)深刻的啟發(fā)性:在教學中所運用的案例其答案并不是絕對正確的,也不是唯一的,旨在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及探索能力,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較為注重,希望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夠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完善的思維方式;(5)突出實踐性:在校園內(nèi)學生可以學習理論知識外還可以接觸到社會實際問題,使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得以上升到實踐水平,實現(xiàn)質(zhì)的飛躍;(6)案例教學的互動性:在教學期間引入案例時學生在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或討論期間,教師應該適當引導,積極與學生展開交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及參與熱情,在天馬行空的思維中激勵學生時刻謹記教學任務及內(nèi)容,以免跑題;(7)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從旁予以適當指導,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案例學習中,對相應角色進行深入體驗[1]。
3、教學案例法的適用范圍。
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案例法的應用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企業(yè)的發(fā)展,而這種教學模式并不是萬能的,它的應用范圍也有相應限制,尤其適用于以下范圍:一是職業(yè)教育形式;二是研究型教師且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三是學生的素質(zhì)較為全面,且具備相應的基礎知識。
1、案例的編制。
案例的合理性是教學案例得以實施的基礎,也是前提條件,在多數(shù)企業(yè)開發(fā)中java語言應用廣泛,使得案例的選擇多種多樣,因此,在案例編制時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從實際項目中摘取案例:案例來自于實際項目,才能對其客觀真實性予以保證,也有助于學生實際開發(fā)能力的提升,更好地與IT行業(yè)對接;(2)案例的教學性:在選擇案例時教師應該明白案例應該服務于教學,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對知識進行理解,且有助于啟發(fā)學生思維,這才能稱之為優(yōu)秀案例,若在教學初期,案例比較復雜,此時學生只是剛剛接觸java語言,還不具備相應的語法知識,缺乏編程能力,看到復雜的案例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不能達到教學效果;(3)案例的典型性:案例選取時要以知識點為出發(fā)點,能夠?qū)χ攸c知識進行典型運用,這樣在接觸案例時學生可以及時轉(zhuǎn)變,更好地接受;(4)案例主動性:編寫案例時不能簡單的羅列出功能需求,應在特定的開發(fā)情境中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并對生動形象的描述情境,也可以設置相應的懸疑,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其能夠主動思考,更好地運用各種創(chuàng)造性方法。
2、案例教學應循序漸進。
在實際教學中,案例教學的應用,對學生積極主動性具有一定幫助,選取案例時,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實踐能力及相應的知識水平,不要讓學生感覺得挫敗感,在教學初期應該引入一些比較簡單的案例,所包含的知識量也盡可能低,在日后的學習中,理論知識接觸的越來越多時,再選擇知識面較廣的案例,同時對其復雜度也有一定要求,總之,案例的選擇要與學生相匹配。
3、基于教學實際狀況,適度運用案例。
雖然在實際教學中,案例的運用,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但是制約教學效果的因素也比較多,對于學生而言,必須具有全面素質(zhì),且基礎知識相對扎實,因此,選取案例時必須適當,對于教師而言,必須具有豐富的創(chuàng)新精神,并充分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結(jié)合,進行適度使用,兩者才會更加相輔相成,彼此補充,最佳教學效果才能得以發(fā)揮,而案例的適度使用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不能過于頻繁:使用案例教學法時,雖然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但案例的頻繁使用,也會對理論授課時間帶來嚴重影響,再加上現(xiàn)今多數(shù)大學招生標準較低,如果學生的理論知識不到位,當學生面臨較為復雜的理論知識時,存在較大的學習難度,進而對案例教學質(zhì)量帶來消極影響;二是教學進展速度較快,知識水平及實踐能力也在不斷提高,采用案例教學時,適當增加分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2]。
4、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案例教學的實現(xiàn),其基礎為理論教學,進而對案例進行合理設計,學生進行分析時,教師再加以適度引導,最終對案例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予以解決,這樣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付諸實踐,而在實踐期間,學生也能獲得新知識,此種教學方法便為案例教學,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因此,對學生也具有較高要求,其所具備的理論知識必須扎實、全面,而案例教學得以實施的基礎就是理論知識,兩者之間聯(lián)系密切,如果學生沒有必須的理論知識,教師無論如何啟發(fā)、引導,學生也不會分析問題,那么使用java語言編程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課堂實際教學中,案例教學固然重要,也不能忽視講授理論知識,否則將會給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帶來嚴重影響,由于課堂中時間相對較少,而任務比較多,案例教學實施后,教授理論知識的時間就會逐漸減少,因此,在講授理論知識時,教師應該做到精講精練,以便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3]。
在初期教學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盡量使搭配具有合理性,小組成人約為5-6人,將每一個小組作為一個開發(fā)團隊,學習相應的應用系統(tǒng)項目,各個組員分工合作,對項目進行分析,使案例順利完成,具體步驟如下:
1、學生準備階段。
在案例教學初期,老師仔細研究過案例材料后,應及時發(fā)給學生,讓學生的案例材料進行充分閱讀,學生若有疑問,應主動查閱相關參考資料,對相關信息進行搜集,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分析案例,然后初步制定解決方案,在小組內(nèi)展開集體討論,安排好分工,各個小組準備好發(fā)言提綱。
2、課堂案例討論階段。
在課堂上,對案例展開討論時,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和組織,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學生的討論中,在設計java語言程序時,小組可以把案例當做小型項目,學生可以使用不同的設計方法、技術及設計模式,比如數(shù)組、集合類、接口及類繼承等,教師不能單方面做出定論,也不能對學生的設計方法予以對錯評論,這樣學生才能想到更好地解決方案,甚至超過老師。對于案例教學而言,其答案并不是標準的、唯一的,對于學生之間不同的教學方案,教師應該鼓勵其多多爭論,這樣在討論中對各種方案的利弊學生才能更加了解,進而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發(fā)揮[4]。
3、案例總結(jié)階段。
學生完成討論后,對于學生討論出的案例的優(yōu)勢與不足,教師應該及時總結(jié),從學生的討論中,對相應的不足之處進行適當點撥,如有疑點,可以進一步展開分析與討論,從不同角度、應用不同方法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jié),同時學生討論后,自己也要學會歸納總結(jié),以便更好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案例解決方案。
4、案例編碼的實現(xiàn)。
案例設計方案完成修正后,學生應該實現(xiàn)相應的編碼,如果一些案例比較小,學生應該獨立完成;如果部分案例比較大,小組成員應該共同協(xié)作、充分分工,實現(xiàn)編碼,在上機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現(xiàn)案例編碼,有條件的,課后也可以完成。
[1]譚小文,劉文勇.淺析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和作用[J].成功(教育),2014(2).
[2]劉建新,盧厚清.案例教學法的起源、特點與應用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
[3]熊程.案例教學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14(11).
[4]司海峰,王亞玲,崔建弘,張燕.Java課程中引入案例教學之研究[J].硅谷,2014(7).
G642.41
:A
:1008-4614-(2015)04-0053-03
2015-6-12
高繼勛(1980—),男,河南鄭州人,河南工程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