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學(xué)
摘? 要:文字,從無到有;字義,從少到多。從字典中隨便抽取一個漢字,都可發(fā)現(xiàn)其意義豐富,透露出滄桑的歷史進(jìn)程和富饒的文化內(nèi)涵。以“箋”為例,起初只代表著系之成冊的狹條形小竹片,爾后,被鄭玄以《毛詩箋》定名于注釋、注解之意加以流傳,再后,又逐漸延伸出文體名、精美的紙張、信札等等的涵義。
關(guān)鍵詞:箋? 訓(xùn)詁學(xué)? 意義? 演變
箋,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樣解釋:“表識書也,從竹戔聲。眾多的樣子;微薄?!薄稘h語大詞典》將其解釋為:“狹條形的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系之于簡?!眱烧叩慕忉屳^為接近,而《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更為通俗易懂,這是“箋”的最初意義。漢代的鄭玄以《毛詩箋》將“箋”的意義加以豐富,因?yàn)槠鋵Α睹姟返呢暙I(xiàn),箋產(chǎn)生了新的意義:注釋、注解。在此之后,“箋”又逐漸發(fā)展為文體名、精美的紙張、信札等意義。其中又以唐朝薛濤發(fā)明的“薛濤箋”頗為世人關(guān)注?!把{”的“箋”解釋為“精美的紙張”,這與其本義互相照應(yīng),但又給了“箋”新的文化內(nèi)涵。
“箋”的意義究竟是如何發(fā)展演變的?筆者綜合了《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辭?!贰对~源》《康熙字典》等十余部字典,經(jīng)過篩選、分類、歸納,將其意義歸納為以下五種:
一、竹簡
在這十余部字典中,能對“箋”的本義作出解釋的不多,分別為: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fēng)主編?????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
《康熙字典》??? (清)張玉書等編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其中,以《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較為詳細(xì)全面?!稘h語大詞典》這樣解釋道:“本指狹條形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系之于簡,把書簡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薄都崱は软崱吩唬骸肮{,編也,古者書紀(jì)其事以竹編次為之?!?/p>
對于“箋”的本義,余嘉錫在《書冊制度補(bǔ)考·箋》中云:“古無紙,專用簡牘,簡則以竹為之??党擅織l自出己說,以片竹書之,而列毛公之旁,故特名鄭氏箋?!边@里的“箋”具體來說應(yīng)有兩層涵義:其一是本義,系竹簡以為箋;其二是發(fā)展義,鄭玄注釋之箋。
二、注釋
“箋”作為“注釋”之義,廣為人知,各大字典對它的解釋頗為詳細(xì)。因?yàn)猷嵭睹姽{》的影響,釋義中都以“鄭玄箋”為例。《說文解字》注曰:“箋,表識書也。鄭六藝論云,注釋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按注詩稱箋。自說甚明。博物志云。毛為北海相。鄭是郡人。故稱箋以為敬。此泥魏晉時上書稱箋之例。絕非鄭意。從竹戔聲?!薄犊滴踝值洹贰吨腥A大字典》《說文解字義注》《漢語大詞典》等都以許慎的解釋為宗,但解釋更為通俗化。如《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毛詩》篇首‘鄭氏箋孔穎達(dá)疏:‘鄭於諸經(jīng)皆謂之注。此言‘箋者;呂忱《字林》云:‘箋者,表也,識也。鄭以毛學(xué)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為箋。后因以稱注釋古書,以顯明作者之意為箋?!薄稘h語大字典》的解釋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箋”在文言表達(dá)的基礎(chǔ)上的通俗化、淺顯化,但這樣的解釋還不能讓普通讀者理解透徹。隨著時代的進(jìn)步,研究文字學(xué)的學(xué)者們繼承傳統(tǒng),并從人們對語言使用與理解的習(xí)慣等角度出發(fā),對“箋”作了更為簡明的解釋。
如《中華文化史詞典》解釋為:“經(jīng)典注釋體例之一,用以引申、發(fā)揮或補(bǔ)充、訂正前人的說解?!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注解”。
結(jié)合古今字典的注解,“箋”的解釋可以歸納為:“加進(jìn)書中的一段文字或解釋性文字。一般來說,都是對原文中的字、詞、句作詳細(xì)地解釋和必要地補(bǔ)充或?qū)η叭说恼f解加以補(bǔ)充、訂正。以《毛詩》為宗的‘鄭玄箋為經(jīng)典之例?!?/p>
“箋”作為“注釋”之意,歷來的作品都有記載。如:
《后漢書·儒林傳·衛(wèi)宏》:“馬融作《毛詩傳》,鄭玄作《毛詩箋》?!?/p>
宋洪邁《容齋五筆·經(jīng)解之名》:“又如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p>
余嘉錫《書冊制度補(bǔ)考·箋》:“古無紙,專用簡牘,簡則以竹為之??党擅織l自出己說,以片竹書之,而列毛公之旁,故特名鄭氏箋?!?/p>
在文字的使用過程,“箋”一般都以“箋注”“箋疏”等詞義出現(xiàn)在文學(xué)作品中。如:
唐·韓愈《施先生墓銘》:“古圣人言,其旨密征。箋注紛羅,顛倒是非?!?/p>
宋·曾鞏《南軒記》:“然而六藝百家,史氏之籍,箋疏之書,與夫論美刺非……罔不異載?!?/p>
明·王鏊《震澤長語·經(jīng)傳》:“其后鄭玄之徒,箋注訓(xùn)釋,不遺余力?!?/p>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七:“李、杜、韓、蘇不斤斤於分音列譜,何也?空諸一切,而后能以神氣孤行,一涉箋鉒,趣便索然?!?/p>
清·戴名世《己卯行書小題序》:“今夫道具載于四子之書,幽迫閎深,無所不具,乃自漢唐諸如相繼,訓(xùn)詁箋疏,率無當(dāng)于大道之要?!?/p>
清·阮元《小滄浪筆談·重修鄭公祠碑》:“(鄭公)所學(xué)《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孝經(jīng)》,箋注百余萬言?!?/p>
郭沫若《討論詮釋運(yùn)動及其他》:“他把德文逐字譯成英文,把英文逐字譯成華文,依華文文例整頓一遍之后,再來插說幾句以當(dāng)箋疏?!?/p>
三、文體
“箋”作為“文體”之意,早在帝王時代已被廣泛使用。中國古代的文體復(fù)雜多樣,但說法不外乎兩種:一是《廣雅·釋詁》將文體分為“奏、箋、表、詔、簡、條、記、赦、檄、書也?!倍且ω镜摹豆盼霓o類纂》將文章分為十三類: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
“箋”作為“奏議文體”義,主要收集在《漢語大詞典》《辭海》《中文大辭典》《古代漢語詞典》中。如《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同‘牋。文體名。書札、奏記一類。奏箋多用以上皇后,太子,諸王。”《辭?!方忉尀椋骸拔捏w名。本奏記之類,上太子諸王之書亦稱箋,文選有《吳質(zhì)答魏太子牋》等?!{與‘牋同?!倍豆糯鷿h語詞典》解釋更為簡潔:“古代公文中的一種體裁。”
綜合各家字詞典的解釋,“箋”作為“文體”義可具體闡釋為:“中國古代公文的一種體裁,書札、奏記一類。多用以作為對上太子諸王之書的特稱?!?/p>
“箋”作為古代的一種文體,歷代作品記載頗多。如:
《北堂書鈔》卷七九引漢應(yīng)劭《漢官儀》:“孝聯(lián)年未五十,先試箋奏?!?/p>
《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九年》:“欲令蔡徽為叔寶作降箋,命乘騾車歸己,事不果?!?/p>
另外,《文選》有陳琳《答東阿王箋》、吳質(zhì)《答魏太子箋》等篇。在這里,“箋”都是作為“文體”義?!肮{”作為一種文體,類似于文體“表”。如《中華大字典》中就將“箋”解釋為:“箋,表也。同為對上的奏箋之意?!币虼耍肮{”和“表”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指同一種文體。清·王筠《說文句讀·竹部》曰:“漢末人上書曰:‘箋,亦曰表也?!薄段男牡颀垺吩唬骸盃牐ü{)者表也。(表)識其悟也?!痹谌藗兊氖褂眠^程中,“箋”常與“箋奏”“箋記”“箋啟”等詞共同反映著它的深刻涵義,如:
《后漢書·順帝記》:“今郡國舉之者生通章句,文史能箋奏,乃得應(yīng)選?!?/p>
《后漢書·胡廣傳》:“諸生試章句、文史試箋奏。”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孝景諱啟,故兩漢無稱。至魏國箋記,始云啟聞。”
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五:“紹興中有貴人好為俳諧體詩及箋啟……后生遂有以為工者?!?/p>
章太炎《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漢世制詔三王,其冊書猶真草兼具,豈況符契箋奏之書,目不暇給,則何取端書分隸?”
四、紙張
作書、寫信離不開用紙,到了唐代,紅遍一時的名妓薛濤迎合與當(dāng)時文人墨客、風(fēng)流雅士揮寫詩歌、表達(dá)情思的風(fēng)氣,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享譽(yù)當(dāng)時的專用紙張——箋紙,并被當(dāng)時的人們美譽(yù)為“薛濤箋”?!把{”的發(fā)明,不僅為女子閨房的生活添上了一份神秘色彩,也為推動中國造紙術(shù)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xiàn),更為中國文字“箋”的意義添上了豐厚的一筆。明代的胡震亨在《唐音癸鑒》載:“詩箋始薛濤,濤好制小詩,惜紙幅長剩,命匠狹小之,時謂便,因行用?!逼鋵?shí)“箋”作為紙張的涵義古已流傳,只是“薛濤箋”的橫空出世引起了眾人前所未有的關(guān)注。
《漢語大詞典》《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字典對“箋”作為“紙張”之義解釋詳盡——“精美的小幅紙張,供題詩、寫信等用。”通俗地講,就是“供題詩,寫信等用的(質(zhì)量較好的)小幅精致華美的紙張。如:花箋、錦箋、信箋。”
“紙張”之義進(jìn)入文學(xué)作品中,較為豐富。如:
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p>
唐·李商隱《送崔玨往西川詩》:“浣花箋紙?zhí)一ㄉ?,好好題詩詠玉鉤?!?/p>
宋·黃機(jī)《清平樂》詞:“博山灰冷香箋,微風(fēng)吹滿銀箋?!?/p>
元·王逢《宮中行樂詞》:“宴分王母樂,沼授薛濤箋?!?/p>
清·陳學(xué)誅《悼內(nèi)》:“略記紅箋留片語,一鉤新月照愁顏?!?/p>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兩邊一幅箋紙的聯(lián),上面寫著:‘三問東側(cè)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diào)人?!?/p>
文人們頻繁性地使用“箋”作為“紙張”之意,不僅豐富了“箋”的詞義內(nèi)涵,更增添了許多名人佳話。
五、書信
在《漢語大詞典》《中華大辭典》等一些字典中,“箋”還有“信札”之義。具體講就是“指信札、書信的代稱,如便箋、手箋”。對于書信義的使用,最早大概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使用習(xí)慣上,常以“箋禮”“箋書”“箋幅”出現(xiàn)。如:
南朝·陳徐陵《與李那書》:“脫惠箋譜,慰其翹想?!?/p>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郡縣民庶,競修箋書,朝夕輻輳,幾案盈積。”一本作“牋書”。
宋·曾鞏《回泉州陳都官啟》:“豈期厚眷,特枉長箋。”
清·譚嗣同《報貝元徵書》:“故曼衍爾爾,世俗箋盒,都不復(fù)效。”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談異七·詩竹》:“鄠縣多竹園,有詩竹,莖短而葉大,堅厚,七人以代箋幅?!?/p>
清·李漁《閑情偶記·器玩·箋簡》:“改名箋簡,則箋簡二字中,便有無窮本義?!?/p>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bǔ)遺》卷二:“康熙間,叔父健磬公訪戚鎮(zhèn)江,寓某鐵匠家,與其妻張淑儀有文字之知,彼此暗投箋札,唱和甚懷,而終不及于亂?!?/p>
魯迅《書信集·致吳渤》:“附上一箋,請持此箋前往取為幸?!?/p>
巴金《還魂草》一:“然而今天在林那里拿到你托他轉(zhuǎn)給我的短箋?!?/p>
除了以上的五種基本涵義之外,字典中對“箋”的解釋還有這樣三種:
(一)名片,名利。如:《熙朝樂事》:“姻有投箋五釋?!?/p>
(二)云也。如:《廣韻·釋言》:“箋,云也?!?/p>
(三)書也。見《廣雅·釋詁》。
因這些意義在人們生活及文學(xué)作品中很少出現(xiàn),故不做具體分析。
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研究分析,“箋”的釋義基本包括在上述范圍之內(nèi)。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人們生活的日漸豐富和對生活更深層次的理解,“箋”還會出現(xiàn)新的內(nèi)涵。正如清代學(xué)者陳澧在闡釋漢字的形成時所言:“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也?!保ā稏|塾讀書記》卷十一)我們相信,在人類文明的進(jìn)程中,文字的意義會更加精彩,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xiàn):
[1]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纂.中文大辭典(第二十五冊)[Z].中國文化研究所印,1969.
[2]中華書局編輯部.中華大字典[Z].中華書局,1978.
[3]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Z].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4]商務(wù)印書館編輯部合編.詞源[Z].商務(wù)印書館,1979.
[5][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漢]許慎撰,清桂馥注.說文解字義證[M].中華書局,1987.
[7]楊金鼎主編.中國文化史詞典[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8]漢語大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9][清]張玉書等編撰.康熙字典[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羅竹風(fēng)主編.漢語大詞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11]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古代漢語詞典[M].商務(wù)印書館,1998.
[12]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M].商務(wù)印書館,1998.
[13]曹煒著.現(xiàn)代漢語詞義學(xué)[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1.
[14]董為光.漢語詞義發(fā)展基本類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1993.
[15]吳長安.文化的透視——漢字論衡[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16]楊五銘.文字學(xué)[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7][清]王念孫.廣雅疏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8]王力主編.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1999.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