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鐵成
河南汝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汝州 467599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體會
靳鐵成
河南汝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汝州467599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LDH)的效果。方法將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40例。對照組應用西醫(yī)治療,觀察組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治療,比較分析2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0.00%(36/40)高于對照組72.50%(28/40),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均獲8~12個月的隨訪,均無并發(fā)癥發(fā)生。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效率高,不良反應少。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體會
正常椎間盤富有良好彈性和韌性,抗壓能力強。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壞,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xiàn)的一種綜合癥,是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嚴重者可致下肢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013-06—2015-01間,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4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滿意, 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80 例患者中男 50例,女 30 例;年齡 28~69歲, 平均47.62歲。病程7 d~6 a,平均3.20 a。伴單側下肢疼痛36例,伴雙側下肢疼痛16例。查體均有患病節(jié)段棘突旁壓痛,并向患側下肢放射。經腰椎X線、CT、MR、椎管造影等檢查明確診斷。有急性腰扭傷等外傷史20例,既往慢性腰痛史32例。其中單發(fā)椎間盤突出50例,多發(fā)椎間盤突出30例。病變部位:L2-38例,L3-412例,L4-514例,L5-S116例,L4-5、L5-S1均突出3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各4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史、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應用單純西醫(yī)治療。(1)骨盆牽引:采用手搖式機械牽引床進行?;颊吒┡P于腰椎牽引床上,根據病情需要,把5~10 cm高枕頭分別放置于患者的頭、腹、踝下,固定胸及踝部。根據患者年齡、體質量、病程、病情等合理選擇牽引力量及牽引時間,一般牽引時間20~30 min, 1次/d,10次為一療程。(2)對于急性期脊神經根袖處水腫較為明顯的病例予脫水療法,地塞米松10 mg加入20%甘露醇250 mL中靜脈滴注,連用7 d。(3)對疼痛劇烈影響睡眠者,可適當給予抗炎和止痛藥物口服,或用曲安奈德注射液10 mg、維生素B12注射液1 mL、2%利多卡因5 mL、生理鹽水8 mL,抽到注射器內混勻,在病變椎間隙兩側,常規(guī)消毒后將針刺入3 cm,回抽無血后將藥液緩慢均勻注入封閉, 1次/5 d,連續(xù)3次。
1.2.2觀察組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治療。(1)中藥內服:方選獨活寄生湯加減:羌活、獨活以及秦艽各12 g,丹參、川斷、杜仲、寄生、菟絲子、伸筋草、炒麥芽各15 g,雞血藤30 g,紅花、地龍各10 g。乳香、沒藥、甘草各6 g,隨癥加減:下肢抽掣疼痛者加木瓜15 g,白芍30 g,川芎10 g;下肢麻木者加全蝎、烏梢蛇、絲瓜絡各6 g;腰腿冷痛者加細辛5 g,桂枝、仙茅各10 g;腰腿灼痛者加忍冬藤30 g,黃柏10 g,薏仁15 g。水煎1劑/d,取汁400 mL分早晚兩次飯后溫服,7 d為1個療程,治療1~3個療程。(2)針灸治療:患者根據選取穴位不同選擇取側臥或俯臥位,選擇L3~S1夾脊穴、環(huán)跳、委中、委陽、承山、腎俞、膀胱俞、風市、腰陽關等穴部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除腰骶部穴位取雙側外,其余穴位均取患側。用30號40~50 mm長的不銹鋼針快速進針,行平補平瀉手法以患者針下出現(xiàn)酸沉脹麻感為宜,并接SDE-Ⅱ型電針儀或間隔手動醒針,同時點燃艾柱應用艾灸架或溫灸器放置部分穴位下方,間距以患者感覺溫熱且能耐受為度, 1次/d,10次為一個療程,注意避免患者處理、疲勞等狀態(tài)下進行治療,并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防止灼傷、暈針、滯針等發(fā)生。2組患者治療后均隨訪8~12個月。
1.3療效評判治愈:治愈為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恢復正常工作,隨訪期間無復發(fā)。好轉:腰部仍稍感不適或麻痹,但較前明顯減輕, 腰部活動功能得到改善。對正常生活和工作影響不大,隨訪期間無復發(fā)。未愈:癥狀、體征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中治愈11例, 有效17例, 無效12例, 總有效率72.50%。觀察組治愈16例, 有效20例, 無效4例, 總有效率為90.00%。2組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及隨訪期間,均未發(fā)生與治療相關的各種不良反應。
3討論
退行性變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基本因素,而積累損傷是椎間盤變性的主要原因和椎間盤突出的誘因。本病患者多發(fā)于20~50歲人群[1]。減輕或消除椎間盤對神經根的機械刺激和壓迫,促進炎性反應消退、炎性介質吸收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注意日常生活中避免疲勞和病變部位的保護措施。牽引治療利用牽引力使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已偏斜或者移位的關節(jié)得到拉伸,解除神經壓迫,逐漸恢復原位。西藥甘露醇產生強力脫水,降低椎間盤內壓力負擔,利于突出的髓核體積縮小和回縮,易于還納。地塞米松可抑制無菌性炎癥,減輕充血,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并抑制炎性滲出和浸潤,減輕神經根管周圍組織腫脹,緩解肌肉痙攣,減少軟組織粘連。解除對神經的壓迫和刺激。中醫(yī)認為本病屬于“腰腿痛,痹癥”范疇?!端貑枴け哉撈分性唬骸八^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氣也。痹,閉也,氣血凝澀不行也。其病機為淤血阻滯,氣機不暢、筋脈失養(yǎng)。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散寒袪濕、補益肝腎為治則。我們應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其中獨活、木香等能夠通血活絡、健脾益氣,杜仲、秦艽、狗脊、延胡索可補肝益腎、祛風除濕;當歸、赤芍等養(yǎng)血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達補益肝腎,通絡祛濕、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效[3]。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根據循經取穴,辨證施治原則,臨床選取夾脊等督脈及腎俞、大腸俞等足太陽經穴位,配合腰部阿是穴,以疏通局部經氣達到活血祛淤,通絡行氣止痛之功效。同時艾絨性溫,辛香透達,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效,通過溫度的刺激引起患處血管擴張,促進血液、淋巴循環(huán),改善局部組織營養(yǎng),消除或減輕神經根的水腫、炎癥反應,配合針刺,使溫熱深達肌腠,內注筋骨,局部血液循環(huán)旺盛。我們對40例患者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可起到協(xié)同增效作用,且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4
[1]趙志春.針灸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32):133-134.
[2]袁國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療與康復指導[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10):598.
[3]汪東太,李開恩.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J]. 中國實用醫(yī)學,2008,3(35):150-151.
(收稿2015-08-23)
【中圖分類號】R681.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77-8991(2015)06-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