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林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學 河北承德 067000)
淺談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方法
穆 林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學 河北承德 067000)
文言文的教學和語文教學的其他方面一樣,從本質上說,也是一種師生交流、溝通和合作的對話活動;文言文的閱讀和現(xiàn)代文的閱讀一樣,也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從對話的視角,用對話理論來詮釋、看待中學的文言文教學,將對話的教育理念應用于中學文言文教學的實踐,將有利于克服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中注重灌輸、師生關系不平等等諸多弊端,有利于喚起學生的主體精神和主體意識,更好地認識文言文的價值。
興趣 主體精神 課堂氛圍 對話教學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蘊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學習優(yōu)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繼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但文言文的教學效率一直不容樂觀。大致可用“累、慢、悶、差”四個字來形容:累,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慢,老師教學進度慢,學生形成積累慢;悶,課堂氣氛沉悶;差,教學效果差。一句話,高耗低能。多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學實踐,使我切身感受到文言文教學中的苦惱和困惑。因此,我對如何提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有的學生,一提及讀文言文,就會精神不振,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問及原因,一是文言文距離我們太遠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二是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用文言交際了,不實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針對這種現(xiàn)狀,首先得培養(yǎng)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而要讓學生學習文言文有興趣,就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文言文的作用。學習文言文,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一是從功利的層面來講,高考要考,高考關系到我們的前途和命運,我們必須學好文言文。二是從精神的層面來看,學習文言文可以學習古人的經(jīng)驗,有的甚至可以古為今用,而且可以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完善我們的道德品行。譬如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钡仍娋渲两駛髡b。牛頓說:“如果說我能看得比別人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有幸讀到這些先賢的作品,正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我們穿越千年的時空隧道,去感受那些來自古代清風的洗禮,讓心靈得到精神之泉的浸染。三是從社會責任感的層面來講,中國古典文學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而文言文更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文言文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我們作為炎黃子孫,有必要學好它,并將傳承它作為我們的一種神圣的責任。當明白了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學生就會對它產(chǎn)生興趣,并形成一種強大的內(nèi)驅力,讓整個學習旅程充滿了快樂,有了一種自主性。
語文課就力求讓學生在生動和諧的情景中陶冶情操,開發(fā)潛能,培養(yǎng)素養(yǎng)。而當前的文言文教學往往由教師唱獨角戲,文言文課堂枯燥無味,學生昏昏欲睡,更別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了,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狀,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要善于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誦讀法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如在講《歸園田居》時,我利用多媒體放課文的錄音,并同時配有田園風光的畫面,學生就會受到強烈的聽覺和視覺沖擊,進入到情境中去,而且得到美的熏陶。聽完范讀后,再采用自讀,齊讀,對讀,輪讀等方式,學生便在反復的誦讀中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漸漸進入到鑒賞的更高境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要相機點撥,不需要過多的講解分析。又如在教《鴻門宴》時,可以先帶領學生看些歷史劇《楚漢爭霸》中相關的片段,學生再理解就顯得非常的輕松了。又如在教《蘭亭集序》時,可以讓學生在《二泉映月》的樂曲中齊讀課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對蘭亭周圍美妙環(huán)境的描寫,調動學生的情感等,從而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幾十年的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出現(xiàn)了許多成功的教學法,這并不是這些教學法本身有多大的高低差別,而是在于教師會不會活用。如果不會活用,任何教學法都會變成一堆僵死的公式。真正掌握一種教學法的教師,他是會隨機應變的,他的教室是生氣勃勃的,你叫他換一種教學法,他也會根據(jù)實際情況,取其所長,舍其所短,同樣取得成功??偠灾晒Φ慕處熤猿晒?,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
激勵性評價是情感教育的一種手段,教師必須把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發(fā)展的主體來看待,通過各種肯定激勵手段來點燃他們求知,進取的火花,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例如,課文《歸去來兮辭》習題:“如何評價陶淵明‘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觀點?”這是一道開放性習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激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從互聯(lián)網(wǎng)中搜索出大量與此有關的評論加以分析,最后由教師將各種觀點進行綜合評價,從而使得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開闊眼界,提高教學效果。
在文言文教學中,采用對話教學的方式,可以有效克服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的弊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吸收文言文的精華,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生在與文言文本的閱讀對話中,古人的思想情感,古人的喜、怒、哀、樂,都迎面而來和學生展開交流,這些都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情感,學生的喜、怒、哀、樂。學生在與文本作者的共鳴中,也培養(yǎng)了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厚感情,這會逐步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提問是學生參與文言文對話最為直接的方式,文言文的對話教學正是在對話者——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斷地提問與回應中實現(xiàn)的,從問題到回應,再產(chǎn)生新的問題,再形成新的回應,如此以至逼近真理。如在《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師生對話∶ 生∶梁惠王是不是很苦惱??? 師∶是啊,梁惠王有很嚴重的心理疾病,他心理失衡了。大家認為他哪里失衡了? 生∶他對于國家盡心了,人口卻不增多。鄰國的國王沒有他盡心,可是,鄰國的人口不減少。他心里不平衡。 師∶那么,他所謂的盡心,具體內(nèi)容是指什么呢? 生∶是指黃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饑荒,他就把那里的人遷移到黃河以東,把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的地方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 師∶那么,鄰國的國王是怎么做的?想一想。生∶鄰國的國王比不上他用心,那就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遇到饑荒,不移民,不移粟,或者少移民,少移粟。這樣,在師生對“梁惠王為什么苦惱?”這個問題的持續(xù)關注中,文在文言文對話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求異、多思,訓練他們形成敏銳的思考能力,從而增長他們善思和會問的本領和對問題的個性化解答。如《鴻門宴》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如果鴻門宴上項羽殺死了劉邦,情況會怎樣?”來激發(fā)學生智慧。
言文對話教學才得以順利進行,同時調動了學生對文言文本閱讀和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有賴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培養(yǎng)其學習的興趣。本文通過對傳統(tǒng)文言文課堂教學缺陷的分析,提出了幾點淺陋的方法,改變文言文課堂現(xiàn)狀的教學路漫漫,我們高中語文老師將繼續(xù)求索。
《對話教育理念關照下的文言文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