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月晴
長穗劍舞教材撰寫引發(fā)的藝術認知
文/楊月晴
內容提要
長穗劍舞是從屬于古典舞的,所以長穗劍舞的研發(fā)路徑整體遵循著古典舞的成長之路,徒手身韻的種種審美元素也都適用于長穗劍舞。長穗劍舞教材的撰寫與長穗劍舞的教學是同步并行的,教學研發(fā)中的全部精華都已融匯到教材里。戲曲和武術是長穗劍舞重要的養(yǎng)分汲取來源,通過舞蹈化的藝術升華,來自不同學科的有益元素經(jīng)變造成為長穗劍舞的組成部分。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長穗劍舞成長的沃土,因而長穗劍舞的審美特征、動作風格和藝術氣質必然擁有鮮明的本民族特征,令人一望而知是迥異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是東方中國人的舞蹈藝術。
長穗劍舞 教材撰寫 古典舞 穗法 身韻
機緣巧合,在古典舞長穗劍舞學科帶頭人孫力教授的鞭策下,筆者作為青年教師幸運地躋身于古典舞長穗劍舞教材編寫工作的行列中。在以編委身份追隨教材編寫團隊幾年的藝術探索和教學開拓活動里,帶給了自己寬遠的藝術視角和教學能力的極大提升,對于古典舞從徒手身韻到持器之舞,以及各姊妹學科間的學理關聯(lián)、審美共性和教研要點等也有了學術的新啟迪和藝術的新認知。
筆者認為,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學科或課目的發(fā)展與壯大,首先是基于對歷史文化的主動性傳承,更離不開對前人寶貴經(jīng)驗的順延和應用。比如,中國古典舞的誕生到成熟,無論是從襁褓期的身段和身法學科定位以及到“文革”后完善階段的身韻核心理念的提出,還是從徒手身韻到服飾道具的袖舞及劍舞的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自在自為地構建,都明確地表現(xiàn)著兼收與融匯過程中的波浪式前進和繼承與揚棄后的螺旋式上升,構成了中國古典舞生命活力的來源,也使得中國古典舞能以自有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個性傲立于世界舞蹈藝術之林。所以在長穗劍舞的研發(fā)全程廣泛深入地借鑒和承襲了前輩們已取得的學術成果。
長穗劍舞對于筆者來說是全然新鮮的科目,有幸加入到長穗劍舞課題研究團隊之后,便首先從古典舞中服飾道具類舞蹈的過去到現(xiàn)在的藝術走向做了宏觀的梳理和局部的細節(jié)性了解。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以李正一、唐滿城等為代表的中國古典舞開創(chuàng)者們就將短穗劍、長穗劍等服飾道具舞蹈形式引入到中國古典舞教學訓練體系之中。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學校改制為北京舞蹈學院后,古典舞劍舞(以短穗劍為代表)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并加快成熟。而古典舞長穗劍舞則由于少有關注,直至式微鮮聞。然而蓬勃發(fā)展于民間的武術類、戲曲類長穗劍活動并未停止而是依然進行著。筆者還發(fā)現(xiàn),文獻中關于長穗劍劍法細節(jié)性和技術性的描述不夠充盈,以及可以在長穗劍舞研發(fā)中直接引用的史實較少。以上的幾種思考可以梳理為:多年前中國古典舞長穗劍舞引入古典舞后,由于當時條件下可援引的直接性史料不足,由于用于長穗劍史實開拓的力度和藝術橫向整理的程度不盡如人意;又缺乏后繼的專業(yè)藝術團隊具體從事長穗劍學術研發(fā)行為,以致多年過去了,古典舞服飾道具類的長穗劍舞仍然好似一塊尚待開發(fā)的原野。尤其比襯于中國古典舞短穗劍舞的成長成熟,長穗劍舞且鮮有所聞而留下遺憾。
古典舞長穗劍舞從課程構建到教材編撰的整體藝術研發(fā)中,始終都牢牢把握著“身韻”這個藝術核心為前提,使長穗劍舞的研發(fā)和開拓都堅守著古典舞“身韻”的學理法則。長穗劍舞表露出的性格、風采、情感、語言性、唯美屬性等,都要主動地融入到“身韻”的諸要素中,并以此作為研發(fā)工作的基本信條,去共享各課種之間的學術共性。課題建立初期,在對古典舞短穗劍進行借鑒的同時,著重對長穗劍展開了全面的探究、開拓和采風。比如采風中,請來了原省京劇團戲曲界前輩張文超老先生講習長穗劍,觀摩了老先生自創(chuàng)的長穗劍“風云劍”系列健身組合劍法,聆聽了老先生作詞作曲并由他女兒(民歌專業(yè))演唱的歌曲“風云劍飛揚”。好多感人的情境畫面,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通過多方面學科交叉的學習研究,汲取了其中的精髓,極大地充實了長穗劍舞教材的內容。
研發(fā)中首先確保了古典舞身韻與長穗劍舞學術共性暢通的同時,對長穗劍舞特有的藝術形態(tài)和藝術個性展開了深度研發(fā)。對研發(fā)的長穗劍表現(xiàn)方式加以了篩選分類。諸如劃分為健身長穗劍、武術長穗劍和戲曲長穗劍三大種類。從健身長穗劍看,又區(qū)分為不同風格的劍法流派。其中有的或傾向傳統(tǒng)武術特點,或傾向戲曲風格特點,或傾向地方曲藝特點,習練長穗劍的人們動機和目的很明確,就是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又能籠罩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古色古香的氛圍中,我們還深刻地感到,作為舞蹈藝術專業(yè)人士,我們永遠不可以用學院派的藝術視角或學術眼光去弱化或小視這種生命力頑強的民間民俗藝術雛形。從武術長穗劍看:歷史傳承三千多年。冷兵器時代的劍,其主要功用是真正臨陣殺敵、屠戮格斗,實用性是其終極目的?;谶@樣的目的,長穗舞動時儀態(tài)上威風凜凜,招法上迅猛剛烈,氣度上勢不可當,速度上風馳電掣是必然的屬性。而將武術劍經(jīng)由舞蹈化的藝術改造后,則側重在審美感官上突出它的壯烈、無羈、銳捷、出人意料和一氣呵成等色彩了。從戲曲長穗劍看:既然戲曲歸類于藝術,在程式化人物的情感抒發(fā)和故事情節(jié)里的情感表達時,長穗劍的藝術指向主要用于豐富人物的性格色彩,如高潔、不俗、純粹、正義、超凡等。譬如,經(jīng)典劇目《白蛇傳》第七場〈盜仙草〉中的“白素貞”演繹的長穗劍,以對打的武戲形式,表現(xiàn)了為取得靈芝救丈夫的超凡技藝和高潔的情懷;這里可知,藝術類長穗劍所注重的輕重緩急節(jié)奏感側重在人物的情感抒發(fā)和情感展示;而武術長穗劍節(jié)奏感更側重在體育精神和運動氣質上。
藝術類屬于文化范疇。文化是在世代繼承基礎上延續(xù)的,有繼承才會有發(fā)展,就像這世界里的生命發(fā)展是繼往開來的?;赝麣v史,古典舞前輩歐陽予倩曾經(jīng)高瞻遠矚地說過:“文學上記載了很多光輝燦爛的舞蹈篇章,但是都失傳了;現(xiàn)在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是戲曲中保留的古典舞蹈,它的身段動作舞蹈性很強,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必須從戲曲入手?!憋@然,戲曲是古典舞文化要繼承的重要來源,實際上,古典舞也真真切切地從戲曲中吸納汲取了大量的精華。從今天的時代語境看,那種將戲曲藝術糅合到舞蹈藝術中,并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到現(xiàn)代文化的傳承和交融的科研方式,就屬于學科交叉行為了。就長穗劍舞而言,從學科交叉角度看,通過對體育的武術劍、戲曲的京劇等學科的導入、吸納并融匯后,長穗劍舞課程構建的認知視野、技法變造和理論維度等受到刺激,得到啟發(fā),受益良多。
在長穗劍舞中,作為具有濃郁民族性色彩的“穗法”,糅合了武術和戲曲兩門學科中多種有益元素,屬于是非常具有藝術創(chuàng)新屬性的持器之舞新穎形態(tài)。比如:“踢穗”是穗法的一種,是指劍穗在運動中如飛鴻驚掠般落至腳面,又以腳背迅猛踢彈將穗激迸飛起,去體現(xiàn)長穗劍舞舒張、飽滿、大氣的風格特點。從學科交叉角度看,“踢穗”與戲曲學科中的服飾類舞蹈動作“踢大帶”存在“源與流”的關系。戲曲中的“踢大帶”程式用于顯示人物特征,反映情感變化,美飾人物形象。而發(fā)展到長穗劍舞中后,融匯了身韻的基本元素,強化了其舞蹈性,以展示動作的藝術唯美特色為主。通過借鑒戲曲“踢大帶”這個經(jīng)典的服飾舞蹈的藝術原理,形成了腰截穗、肩截穗、腿截穗、臂截穗等。既豐富了舞姿舞態(tài)運動中穗法的變化多樣性,也豐富了古典舞長穗劍舞以身韻為本體的審美特征。再比如:“推穗”是指劍穗在大開大合中的游動翻飛時,用手突然將運行的劍穗推向某一方向,繼而使劍法和穗法運動軌跡發(fā)生了方向轉換,引起舞姿和造型豐富多彩的變化。借推穗可使平圓、立圓、8字圓的運動軌跡發(fā)生變化,產(chǎn)生圓圓相扣之美(古典舞中視圓為美);肢體與劍體和穗體交替舞動,凸顯出身體“動律”性(古典舞身韻特征)的動態(tài)感染力。“推穗”借鑒了戲曲學科中生、凈、末、丑各行當都用的典型道具“髯口”的運用技法。戲曲中的“髯口”通過彈、捋、甩、推等藝術表現(xiàn)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告知人物的情緒情感變化,增添人物的戲劇性色彩。
由于教材撰寫是具體地結合在教學實踐中同步進行的,就使得筆者對長穗劍舞與古典舞身韻的親緣關系有了真切的藝術認知。就民族性色彩、藝術價值和審美旨趣而言,長穗劍舞在藝術本質上不僅絲毫不遜色于其它姊妹科目,實際上,古典舞的身韻審美特征及其審美取向都可以在長穗劍舞中得到盡情展示和完美的呈現(xiàn)。尤其,劍和長穗是手臂的明顯延伸,這種超越肢體的延伸從舞蹈的美學角度來看,極大地提高了動作表演的藝術張力和舞蹈魅力。舞蹈者通過對劍及長穗所做出的飄逸靈動、倏忽回旋或激蕩飛揚等的唯美性演繹,可以淋漓盡致地描述和表達出長穗劍舞追求的舞蹈意境和審美情境。
長穗劍舞研發(fā)的藝術思維和文化取向中,采取了主動性地將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戲曲和武術中的長穗劍元素順承下來,經(jīng)過提煉和升華,賦予它們新的藝術形態(tài)和舞蹈趣味。此間,不僅全面融合進了古典舞的諸多審美元素,而且還在媲美著中國古典舞的種種審美特征和抒情形式的教學實踐和舞臺表演中加以了演繹和推陳出新,給中華民族的舞蹈藝術殿堂帶來了新藝術形態(tài)的增添和新審美樣式的補益。
置身教材撰寫的科研實踐活動中,令筆者深刻地意識到了自己在學術上需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和探索,才可在古典舞長穗劍舞藝術發(fā)展完善的過程中與之同行共進。比如在藝術的共性與個性關系認知上,筆者進一步懂得,中國古典舞藝術體系中,與身韻范疇相關的各個科目之間都是有機聯(lián)系的。特別是在形神勁律,以及提沉沖靠含腆移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藝術共性。但是,單單享有共性是不能稱之為一門自洽自立的藝術科目的。任何藝術種類都是因為有著各自獨特的不同規(guī)定性,才形成了千姿百態(tài)、差異紛呈的不同藝術形態(tài)的。長穗劍舞亦然。幾年的藝術實踐證明,長穗劍舞開拓和升華后的藝術個性特征越多,越能夠體現(xiàn)出長穗劍舞獨特的藝術氣質和傳統(tǒng)文化賦予的特有藝術內涵;舞蹈化個性越是豐沛富足,越是易于顯露出長穗劍舞的唯美性格、情感表征以及濃郁的民族性審美屬性;也使得長穗劍舞這門瑰麗的持器之舞藝更能夠體現(xiàn)出東方中國人舞蹈藝術的華美靚麗。
回望所走過的科研之途,從長穗劍舞的科目構建到術語詞典編寫,再到完整性教材推出的幾年光陰里,編委會的全體專家學者、青年教師們曾經(jīng)放棄了幾個暑假和寒假的個人全部時間,聚精會神奮斗在教學探索和教材編寫的學術天地中。清晰記得2014年年末,寒假中的學院早已空曠無人了,由于出版社催促書稿甚為急迫,在團隊帶頭人、學院書記孫力教授的帶領下,從圣誕節(jié)到2015年新年的幾天時間里,全體研創(chuàng)人員整天整天聚攏在大教室里埋頭奮戰(zhàn),圣誕夜當日居然一直忙碌到夜里10點多才結束當日的工作計劃。研發(fā)的歲月里,時而,團隊的氣氛因為某個短句或組合的完美性不足而悵惘壓抑;時而又因為某些學術難點的豁然開朗而喜笑顏開;時而,相互間的某些學術趣向無法理順而各持己見、不肯相讓;時而,又為升華變造出的美輪美奐動作所感染而歡騰雀躍。真的,縱使時光已流遠了,但舞蹈研發(fā)和教材撰寫時的那些難忘歲月,會在筆者的藝術生命記憶里永葆著甜美和馨香。
長穗劍舞是一門仍需不斷探索和完善的舞蹈藝術。吸引人的舞蹈審美亮點、醒目的舞蹈色彩和新穎的持器之舞藝術認知等等在今后總會不斷出現(xiàn)的,尤其是教材發(fā)行后的教學和實踐環(huán)節(jié)中,更會對這門藝術的深度和廣度提出新的要求和追問。愿長穗劍舞在未來茁壯成長的舞蹈藝術之路上日臻完美。
[1]孫力主編.《古典舞長穗劍舞術語詞典》[Z].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4.12
[2]唐滿城、金浩著.《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4.9
[3]張軍著.中國古典舞劍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孫力.《論古典舞之長穗劍舞的課程建構—兼談長穗劍舞研發(fā)采風紀要》[J].樂府新聲,2011年第4期
(責任編輯 霍 閩)
楊月晴(1988—)女,沈陽音樂學院大連分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