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農(nóng)業(yè)學校 吳毅中
一位老教師說:讀懂《今生今世的證據(jù)》,高中的散文閱讀就不用愁了。的確,我身邊的許多老師面對《今生今世的證據(jù)》,常常說“讀不懂”“不好教”。其實,教學《今生今世的證據(jù)》,只要讀懂了文章思路,特別是作者的深刻思考,教學設(shè)計對準作者的思緒“航向”,閱讀才顯得有深度。
許多教師教學《今生今世的證據(jù)》前,每每閱讀大量的教學參考資料,或者到網(wǎng)上搜索一番,審視一番?!@樣做的意義并不大。《今生今世的證據(jù)》傳遞的情感思緒,不是依靠外在的資料能夠觸摸的,真正領(lǐng)略《今生今世的證據(jù)》作者心路的方式,是教師靜靜地閱讀,像嬰兒面對嶄新的世界一樣,去觸發(fā)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樣,解讀才能對準作者思緒的方向,教學才能對準作者思緒的“航向”。
讀《今生今世的證據(jù)》前,看到題目,我升起的疑問是:“什么是作者的今生今世的證據(jù)?”“作者為什么要強調(diào)或者尋找今生今世的證據(jù)?”“今生今世的證據(jù),我保留了多少?”“我需要今生今世的證據(jù)嗎?”“學生為什么要讀這篇課文?”……課文還沒有閱讀,生成的問題卻很多。這些問題是課文作者真正思考的嗎?大多不是,但這些問題對于閱讀文本有意義。
解讀課文要對準作者思緒的“方向”。當我初讀兩遍以后發(fā)現(xiàn),《今生今世的證據(jù)》其實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借家園里的“一堵院墻”等物象,以及發(fā)生在家園中的“我今生今世的證據(jù)”的“事件”(“刮動萬物的骨骸和根須”的那一次次“地深處的大風”等),借這些事物的消逝,表達對失去家園的憂思以及我們?nèi)绾问睾蛭覀兊募覉@問題的思考。當然,《今生今世的證據(jù)》也是一篇虛實結(jié)合的散文。作者“實寫”的就是有關(guān)家園的“物件”“事件”,“虛寫”的就是關(guān)于人類家園消逝所帶來的憂患。由實入虛的閱讀,才能真正把握作者飄揚著的思緒。
順著作者思緒的“航向”,我們還要不斷地“遠視”。其實,人類歷史的進程就是家園不斷廢失的過程?!督裆袷赖淖C據(jù)》要放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上來審視,這樣,作者的情懷才遼闊深遠。回憶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們恰恰是一次又一次地拋棄自己曾經(jīng)居住的家園,從遠古的樹上棲居,到山洞棲居,再到繩床瓦灶式的生活……今天的新農(nóng)村建設(shè),不也是讓村民們遠離舊有的居室,搬遷到城市化、城鎮(zhèn)化的樓房中去嗎?汪曾祺當年感嘆胡同的消失,試問:200年以后北京還有多少人能住在四合院里?三峽大壩建造過程中,搬離庫區(qū)的老鄉(xiāng)分布在全國各地,有許多人不是常常在內(nèi)心深處回到那山水之間,懷念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井嗎?
閱讀《今生今世的證據(jù)》還要從文本中“跳出來”,仰望或者俯瞰?!督裆袷赖淖C據(jù)》深刻之處在于提醒人們:當我們?nèi)笔Я宋镔|(zhì)形態(tài)的家園以后,人們應(yīng)如何找尋記憶的證據(jù),追尋生命的意義?如果我們連精神家園也“廢失”了,那心靈回家的“腳步”也就真正“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了。作者出生于新疆沙漠中的小村莊,在那里度過了童年和青年時期,長大后種過地,當過十幾年鄉(xiāng)農(nóng)機管理員,他對家鄉(xiāng)、村莊的記憶非常獨特。我相信,劉亮程當年應(yīng)該是搬到了更加理想的新家園,但即使這樣,他依然在《今生今世的證據(jù)》中表達了“家園廢失”的感嘆。因此,許多老師認為,《今生今世的證據(jù)》一如《我心歸去》《想北平》那樣,表達的是珍愛家園的主題。其實《今生今世的證據(jù)》更多的是強調(diào)家園在精神上的意義,即使“家園廢失”,那縈繞在心中的家園之思也揮之不去,也會隨著寒風吹起而涌上心頭,也會隨著月亮高升而在腦海浮現(xiàn)。
基于這樣的“眺望”,《今生今世的證據(jù)》的思路就非常清晰。第一部分是1-3小節(jié),寫的是“不懂得”“不知道”珍惜家園,不知道那些物象是“曾經(jīng)生活的證據(jù)”。1-3小節(jié)中有這樣幾個關(guān)鍵句,把前面三節(jié)的中心意義概括了出來:“我走的時候,還不懂得憐惜曾經(jīng)擁有的事物,我們想著搬去的地方會有許多新東西”“我走的時候還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東西告別,而那些東西卻是我們今生今世的證據(jù)”“我走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曾經(jīng)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這幾個關(guān)鍵句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顯然,第三句是前兩句的推論結(jié)果,包含了前兩句的內(nèi)容。前面三段講的是,曾經(jīng)擁有的事物也好,那些熟悉的東西也好,都是我們曾經(jīng)的生活,這些都是我們今生今世的證據(jù),我們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它們來證明。但此前,“我”恰恰是“不懂得”“不知道”。第二部分是4-6小節(jié),寫的是丟失證據(jù)后的惡果,讓我產(chǎn)生了懷疑、否定與恐慌。這里主要寫“我”對“我曾有過的生活”、“我”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的領(lǐng)悟與印象的懷疑,寫了五件事:一是“我真看見過地深處的大風?更黑,更猛,朝著相反的方向,刮動萬物的骨骸和根須”;二是“我真聽見過一只大鳥在夜晚的叫聲,整個村子靜靜的,只有那只鳥在叫”;三是“我真的沿那條黑寂的村巷倉皇奔逃”;四是“我真的有過一棵自己的大榆樹”;五是“我真沐浴過那樣恒久明亮的月光”。如果說第一部分強調(diào)的“證據(jù)”是物件,而第二部分強調(diào)的就是“事件”:“生活事件”“生活經(jīng)歷”即“我”的生活回憶、情感回憶。作者漸漸將“證據(jù)”引向精神活動方面。第三部分是7-8小節(jié),是在第二部分基礎(chǔ)上的理性思考或者反思:物質(zhì)證據(jù)必然會消失,“生活經(jīng)歷”、精神生活的證據(jù)是否也會一同消失?第8節(jié)共兩句話,句式是“我不知道……時……是否……”“……對于……是否……”,大紅公雞、黑狗、夕陽和我的快樂、孤獨、驚恐與激動均是人的活動的具體內(nèi)容,屬于精神層面的東西。當我們生命的活動,像一粒土一樣“面目全非”“行將消失”“歸于沉寂”,那會是怎樣的一種局面?那些童年、少年、青年時光,那些快樂、孤獨、無人感知的驚恐與激動,“對今天的生活,是否有意義呢?”如果有意義,意義何在?作者沒有回答,但給我們留下了思考的空間。第四部分是第9小節(jié),正面回答了上面的提問:“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边@里的“家園”,是物質(zhì)的,也是精神的。如果曾經(jīng)的家園生活沒有了見證,記憶和情感就失去了依托,人便會走向精神上的虛無。
《今生今世的證據(jù)》精神取向不在過去而在當代。作者作了這樣的深思并不只是指出這種“家園廢失”的現(xiàn)象,而是隱含了一個更加深遠的現(xiàn)代命題:面對家園廢失,我們應(yīng)該怎么辦?我們是不是也等到自己家園廢失時,才追憶家園的過往?我想,《今生今世的證據(jù)》的內(nèi)涵還在文章的背后:要重視精神家園的建設(shè),要守住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我們的后代能夠找到回家的路。這才是《今生今世的證據(jù)》真正要讀者深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