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孟秋
【摘 要】學習方式轉變的核心在于從單一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的轉變,而教學設計正是教師教學觀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好的教學設計是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教學方法 ? ? 學習方式 ?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以現(xiàn)代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jù)教學對象的特點和教師自己的教學觀念、經(jīng)驗、風格,運用系統(tǒng)的觀點與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合理組合和安排各種教學要素,為優(yōu)化教學效果而制訂實施方案的系統(tǒng)計劃過程。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個整體的把握,可以根據(jù)教學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對象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教學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實施可行的評價方案,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另外,通過教學設計,教師還可以有效地掌握學生學習的初始狀態(tài)和學習后的狀態(tài),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學措施,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奠定良好基礎。因此,教學設計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方式,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它是影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關鍵因素。
1.創(chuàng)設情境是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基礎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著力思考如何創(chuàng)設能引發(fā)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情境,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真實的、日常的、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情境,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把“真實問題”與所要學習的內容結合起來,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意義建構,實現(xiàn)自主學習,以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的時候,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境:請兩位學生到講臺前表演,演示兩個運動物體的運動的方向、出發(fā)的時間、運動的結果等。學生在這個真實、貼近自己生活實際的情境當中,學習熱情高漲,主動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觀察中掌握了相遇問題中兩個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向、出發(fā)的時間、運動的結果等要素的特點,弄清了兩個運動物體的運動時間、運動路程之間的關系,學生解答相遇問題就水到渠成了。
2.產(chǎn)生問題、提出問題是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動力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由發(fā)現(xiàn)問題為起點,到解決問題為終點的過程。衡量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不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學生發(fā)現(xiàn)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學生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重要的不是要學生答問的正確性、邏輯性,而是在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只有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才有學習的動力,才能真正開啟心智的大門,才能切實轉變學習方式,真正激發(fā)學習的熱情,領略學習的樂趣與魅力。
例如,在“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學圓的特點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一個猴子拉車的情境:屏幕上出現(xiàn)三輛車——第一輛的車輪是正方形的,第二輛的車輪是橢圓形的,第三輛的車輪是圓形的,小猴要把一堆西瓜拉走,應選用哪一輛車?首先演示小猴費力地拉著第一輛小車顛顛簸簸地前進,車上的西瓜散了一地,學生邊看邊笑了起來;接著演示小猴使勁也拉不動第二輛小車,這時有學生在小聲地議論;最后演示小猴拉著第三輛小車歡快地前進。通過這樣的演示,目的是讓學生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用不同的車子會有不同的效果呢?于是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在說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問題,這時教師加以點撥,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探究圓的半徑的特點,知道“在同一個圓里,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把車軸裝在第三輛車輪的中心,車子就能平穩(wěn)地前進。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主動進行探究活動,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也讓學生知道數(shù)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3.對話與互動是有效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關鍵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但要考慮就某個知識點預備向學生提出討論的問題,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其他問題,而在教學實踐中,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要急于解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爭辯,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討論、爭辯互動中達成共識,掌握知識,增長才干;對于意見不同的,甚至可以組織持不同意見的雙方進行辯論。例如在教學“求平均數(shù)”一課中,教師原教學設計有一道辨析題:“五(1)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1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那么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1+143)÷2=142(厘米)。”在實際教學中,題目出示后,有學生反對,也有學生贊同,反對的理由是:求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必須用全班學生的身高總和除以全班人數(shù),因此這樣的算法是錯誤的;而贊同的學生則認為:題目沒有給出男女生的人數(shù),把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和除以2也可以求出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這樣的情形,已在教師的預料中,這時教師給出“男生有24人,女生有26人”的數(shù)據(jù),讓學生進行驗證,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平均數(shù)=總數(shù)量÷總份數(shù)”這一數(shù)量關系;接著出示“男生有25人,女生有25人”的數(shù)據(jù),繼續(xù)讓學生進行驗證,結果和上面辨析題一樣,證明辨析題的算法是對的,這時學生真的給弄糊涂了,為什么呢?教師這時應抓住時機,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最后引導學生得出“因為男女生人數(shù)相等,把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和除以2也可以求出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這一結果。
綜上所述,在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情境、產(chǎn)生并提出問題、成員對話和互動是極其重要的三個要素。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如能充分考慮以上的要素,定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九俊,吳永軍.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學習方式的變革[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吳永軍.新課程學習方式[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