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麗莉
摘要: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引起了我國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們的廣泛關注,它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本文論述了微課程的基本內涵、微課程應用于職業(yè)院校的優(yōu)勢,并結合“出血的處理”的制作實例,進一步總結出基于ADDIE模型進行微課程的教學設計流程,為高職教師設計優(yōu)質微課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程;高職院校;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2-0169-04
近年來,網絡通訊技術的發(fā)展,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迅速發(fā)展和普及,使得在線學習、移動學習成為一種新的發(fā)展趨勢。在教育領域,以開發(fā)和共享為理念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蓬勃發(fā)展,“微”教學模式逐漸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在國外,從美國林地公園高中“翻轉教室”、密歇根大峽谷大學數學教師“顛倒的教室”,到可汗學院的出現,從最初單一的教學視頻開發(fā),到應用微視頻和相應的一整套新型組織管理模式,微課程已改變傳統課程教學體系,可汗學院被比爾蓋茨贊譽為“未來教育的發(fā)展方向”?!督逃畔⒒臧l(fā)展規(guī)劃(2010—2020年)》提出,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反戰(zhàn)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與此同時,受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和終生學習觀念的影響,國內微課程資源建設也如火如荼的開展。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組織了全市中小學教師優(yōu)秀“微課”資源征集與評選活動,2012年中國教師報舉辦了全國首屆微課程大賽,2013年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舉辦了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與此同時,“翻轉課堂”、“電子書包”、“1∶1數字化學習”、“混合學習”等以微視頻為核心的新型學習模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線教師的廣泛關注。
目前關于微課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闡釋微課程的理念和應用前景,對于微課程在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也主要集中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職業(yè)教育是以學生的生活、生存技能的培養(yǎng)為根本目的,職業(yè)教育課程以職業(yè)活動內容為主,以工作崗位技能為準則進行開發(fā),有其獨有的特點。因此,本文旨在論述微課程概念,梳理國內微課程的三種基本類型,進一步闡述微課程應用于職業(yè)院校的優(yōu)勢。文中結合高職印刷圖文信息處理專業(yè)核心課程“數字印前技術”中“出血的處理”的制作實例,進一步總結概括出基于ADDIE微課程的設計模型,以期為高職教師制作出優(yōu)質的微課程提供一定的參考。
微課程的基本內涵
(一)微課程的概念
微課程的雛形最早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勒羅伊(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課程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Napier University)的一分鐘演講(The One Minute Leture)?!拔⑿驼n程”又稱為短期課程、專題式課程或者模塊課程,是在學科范圍內由一系列半獨立的、小容量的學習單元(學習專題)組成的一種課程形式,英文說法為“Mini Course”和“Mini Lesson”。目前,國內對于微課程的定義還沒有一個標準的界定或統一的說法。百度百科中對于微課程是這樣解釋的:微課程(Micro Lecture)這個術語并不是指為微型教學而開發(fā)的微內容,而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形成的、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胡鐵生認為,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教學視頻,通常還包括相應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練習評測、教學反思、學生反饋等教學支持資源,構成一種半結構化、主題突出的資源單元應用“生態(tài)環(huán)境”;李玉平認為微課程的主要以數字故事為呈現方式,倡導利用碎片化學習時間,宗旨是“5分鐘完成一次學習,300秒經歷一次思考”;黎加厚認為,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
(二)國內微課程的主要類型
在網絡上進行搜索,會發(fā)現關于“微課程”的網站有很多,但是這些網站關于微課程的理解和展示的微課程樣例相差很大。通過比較分析,目前國內網站上所搜索到的微課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1)李玉平的微課程,有的是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有的是針對日常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展開深入的教學研究,啟迪學生的思考,有的是教師教育和培訓的課程內容,時間通常都不超過5分鐘,關注教學中的小現象,并開發(fā)小策略,利用PPT或視頻的方式制作成為精彩的數字故事或教學策略研究,可以利用這種類型的微課程進行教學研究、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班級文化以及校園文化的建設。(2)教育部及佛山市舉辦的微課比賽網站上的微課程。2010年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老師基于現有教育信息資源利用率低的現狀提出了微課的概念,這一類課程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教與學活動全過程。(3)可汗學院的微課程,是一個美國非贏利教育組織通過在線視頻課程,向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免費的高品質教育。該項目由薩爾曼·可汗給親戚的孩子講授的在線視頻課程開始,迅速向周圍蔓延,并從家庭走進了學校,目前已累積上線了2 000多個教學視頻,被認為正打開“未來教育”的曙光。這類視頻的教學特點是教學者本人不出現在影片中,用的是一種電子白板系統,講授者在一塊觸控面板上面講解知識點,整個演算過程通過點選不一樣顏色的彩筆,一邊畫,一邊錄音,電腦軟件會幫他將他所畫的東西全部錄下來,最后再將這一則錄下的影片上傳到網絡。
微課程應用于高職院校教學中的優(yōu)勢
高職院校的微課程應符合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需要,充分體現高職院校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的特色。雖然上述三種微課呈現的方式不同,但作為基于移動學習基礎上的一種新型學習資源,微課程應用于高職院校具有以下三個優(yōu)勢:endprint
第一,微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拔⒄n程”以碎片化、移動化、互動參與性強、信息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微課程課時一般比較短,教學材料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高職學生課外的時間較多,利用微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而且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篩選自己需要的微課程,這個知識點可以是理論解析、實戰(zhàn)案例、flash演示、情景模擬等各種素材,可以滿足學生的自我需求,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第二,微課程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著名國際遠程教育專家德斯蒙德·基更博士指出,移動學習的發(fā)展將使學生在遠程學習上更加自由,下一代的遠程學習將是移動學習。移動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方式,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通過調查得知,90%以上的高職院校學生擁有一至兩種移動終端設備,這為移動學習提供了設備基礎。另外,微課程是移動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學生可以在筆記本、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上觀看微課程,登陸移動學習平臺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這在高職院校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第三,微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架,形成自主學習資源庫。微課程雖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動權,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完全離開教師的指導進行探究。事實上,在高職院校的學生中,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教師需要扮演內容呈現者、學習幫助者和課程設計者等多重角色,使得學生根據實際的需要尋找或構建支架支持其學習。微課程以知識點為核心,課程資源中可以使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是最有利于學生學習的一種資源形式。
微課程在高職院校的教學應用探索與實踐
(一)利用ADDIE模型進行微課程的設計
ADDIE模型是一套有系統地發(fā)展教學的方法,是用于職業(yè)培訓課程開發(fā)的模型之一,ADDIE模型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要學什么(學習目標的制定)、如何去學(學習策略的應用)、如何去判斷學習者已達到學習效果(學習考評實施)。ADDIE模型就是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發(fā)展(Develop)、執(zhí)行(Implement)評估(Evaluate)的整個過程。我們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在ADDIE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微課程的特點,利用ADDIE模型設計具體的微課程的開發(fā)流程,確保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零距離”對接。為此,筆者設計了微課程教學設計的流程,如圖1所示。
分析 內容主要包括學習者分析和課程內容分析,其中課程內容分析就是對微課程的選題,如果學生可以通過自學看懂的內容,就不需要制作成為微課程,只有教學當中的重點、難點和易錯點才有必要制作成微課程,給學生一個有效的學習支架。
設計 內容包括課程的內容結構、表述方式和視覺設計。內容結構指對已確定的教學內容怎樣教的一個總體思考,其中重點是教學過程的推進順序。具體涉及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活動的時間和學生活動的時間,分配好教學過程各環(huán)節(jié)的時間,以及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使整個微課程節(jié)奏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開發(fā) 內容包括微課程的制作方式、現場錄制和后期加工等。微課程可以采用不同的制作方式,可以用錄像機拍攝將整個教學過程拍攝下來,或者根據選定的教學主題,搜集教學材料和媒體素材制作成PPT,利用錄屏軟件教師一邊演示一遍講解。不管采用哪一種方式制作,都要保證微視頻的質量,字幕大小合適、圖像清晰穩(wěn)定、構圖合理、聲音清楚,能較全面真實反映教學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師良好教學風貌。
執(zhí)行 具體內容包括課前預習、課中輔導、課后總結等。微課程的實施和開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微視頻應用于課前預習,微練習、微反思以及微點評等一系列配套及拓展的微教學資源需要提供完備,形成一個完整的微課,發(fā)揮更大的學習效益。
評價 內容包括微視頻的評價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微視頻是微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微視頻是否簡明扼要的講述一個教學知識點,點撥難點,突出注意點,語言文字表述是否清晰有條理,易于學生理解,畫面是否合理布局等都是微視頻評價的標準。對于微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會涉及是否恰當運用教育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流暢順利的進行自主學習,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富有樂趣,有益于學習的微課程。
(二)微課程的教學設計實例——“出血的處理”
課程內容分析和學習者分析 “數字印前技術”是高職印刷圖文信息處理專業(yè)的一門核心課程,主要介紹印前處理的相關基礎知識、印前系統的組成結構、印前圖文處理的原理和方法等內容?!俺鲅奶幚怼彪m然是印前圖文處理部分的一個“微”問題,但是卻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與“出血”相關的實際問題,但在傳統的教材中,通常是對“出血”的基本概念進行文字介紹,學生往往一知半解。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一年級印刷圖文專業(yè)的學生,學生已經學習了印前技術基礎知識,包括圖文信息的輸入和圖像處理,掌握了常見設計軟件的基本操作,但是對印刷的背景知識了解不夠,學生要掌握好“出血”的使用范圍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選擇“出血的處理”內容來做微課程。
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 在“出血的處理”這個案例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分別明確本節(jié)的知識目標為了解“出血”的概念,理解“出血”的使用范圍,掌握“出血”的標準;技能目標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給設計的稿件設置“出血線”;情感目標為通過“出血線”的學習規(guī)范印前檢查的流程,在設計制作作品之初養(yǎng)成設置“出血線”的習慣。整個教學過程分為情景引入、背景知識介紹、構建新知、實踐操作、任務小結、布置作業(yè)等六個小環(huán)節(jié)構成。
制作方式和后期加工 微課程前面三個小環(huán)節(jié)采用教師出鏡的方式,利用便攜式錄像機將教師授課的教學過程拍攝下來。教師教學應語言規(guī)范、清晰,富有感染力使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在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同時打開視頻錄制軟件Camtasia Studio、教學PPT和設置出血的編輯軟件Coreldraw開始錄制,教師一邊演示一遍講解,還可以配合標記工具或多媒體素材盡量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錄制完成后的教學視頻利用后期編輯軟件Premiere進行必要的聲音和字幕的處理和美化。endprint
課前預習和課中輔導 將制作好的微視頻上傳到學習輔助平臺或QQ班級群,上課之前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移動終端設備進行課前預習,預習完成后學生記錄下自己預習所遇到的難題,到課堂上可以展示自己自學的內容,也可以就自己沒有弄懂的內容向老師和同學請教,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練習。如果學生仍然存在不懂的地方,微視頻可以重復進行課中輔導和課后總結。
教學評價 微視頻的教學評價可以通過學習輔助平臺提供的查看訂閱人數、點擊數和信息回復等功能來實現,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則可以采用調查問卷和學生訪談的方式反饋學生的個人學習效果和實際掌握的技能,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做出反饋,提供不同層次的練習。
(三)微課程實踐的成果
通過對武漢城市職業(yè)學院2012級印刷圖文專業(yè)的學生進行微課程實踐教學,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學視頻資源的視覺效果較好,教學視頻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知識結構清晰,長度適中便于觀看,同時也提出視頻的互動性評價還有待于加強。
結語
微課程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在高校的應用已經初見成效。通過微課程來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正式與非正式學習。但從微課程設計和開發(fā)的角度來說,需要進一步重視評價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學習支持系統的提供。相信在未來,隨著以微課程為代表的新興教學資源的不斷推行,微課程將納入正式學習、終身學習的體系,建立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對接,讓學習真正做到無處不在。
參考文獻:
[1]梁樂明,曹俏俏.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2]桑新民,李曙華,謝陽斌.21世紀:大學課堂向何處去——“太極學堂”的理念與實踐探索[J].開放教育研究,2012(2):9-21.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EB/OL].(2012-03).http://www.edu.cn/zong_
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shtml.
[4]胡鐵生.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5]張民選.模塊課程:現代課程中的新概念、新形態(tài)[J].比較教育研究,1993(6):11-13.
[6]羅丹.微型課程的設計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7]劉素琴.中小學教育中微型課程的開發(fā)與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8]胡鐵生,詹春青.中小學優(yōu)質微課資源開發(fā)的區(qū)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9]李玉平.微課程——走向簡單的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5.
[10]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11]劉永和.“未來教育”與“未來的教師”[J].班主任,2013(11):29:31.
[12]查有梁.“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建構(上)[J].課程·教材·教法,2001(4):1-6.
[13]加涅,等.教學設計原理[M].皮連生,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4]胡鐵生.微課建設的誤區(qū)與發(fā)展建議[J].教育信息技術,2014(5):33-34.
(責任編輯:張維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