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東
摘要:目前在音樂教育領域存在著容易被忽視或混淆的三個問題,即音樂的教育時期、音感的重要性和教師在教學中的誤區(qū)。本文針對這三個問題,詳細分析每一個問題存在的原因及解決建議。音樂教育的時期問題分為何時施教及相應教育內容應當因人而異來討論;在音感的重要性方面,分述了學習絕對音感的三類不同情況并對不同情況的發(fā)展提出了具體建議;在教師教學中的誤區(qū)方面,建議摒除音樂教學中的傳統教學方法,提倡創(chuàng)新與革新,給音樂教育以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關鍵詞:音樂教學 ?問題 ?誤區(qū) ?音樂教育時期 ?絕對音感 ?音樂教學方法
迄今為止,在音樂教育領域,無論專業(yè)與非專業(yè),其中都存在著三個容易忽視的問題,這就是音樂教育的時期、音感的重要性和教師在教學中的誤區(qū)。
一、音樂教育時期
早期的音樂教育,就像訓練游泳運動員那樣——“從嬰幼兒時期就泡在水里”,把他盡早地投入音樂中去。這的確不是一件壞事,其他的教育也是同樣的。每個人在接受某種教育的時期和年齡上都不盡相同,個體的差異,特別是先天個人的才能也都有很大的差別,所以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時期。
對藝術的那種深入理解的感性,且經過長時間無數的勤學苦練,通過演奏來表現抽象世界的能力是因人而異的,即使在整齊劃一的早期教育的體系中,這種差異也還是掩蓋不了的。
因施肥的方法和氣候等條件不適合而枯萎了的花朵(有音樂才能)是常有的,生下來沒有音樂天賦的孩子也是有的。如果違背孩子的意愿硬逼著孩子去學,對孩子來說是極其苦的磨練。
現在施行的早期教育,就像是統一在秧池里撒下了種子一樣,有出芽的,也有不出芽的;有長大的,也有枯萎的。總是要根據各自不同的特性,挪移到適合它們生長田里去,在那里開花、結果茁壯成長。
所以,在這一時期里,無論是老師和學校,樂器和樂曲,還是伙伴和競爭者,對孩子們來說都是需要的。但一定要認清,這些都不過是幫助他們成長的肥料而已,只有具備了不同的、適合于各領域特點的資質才是必要的。在進行專門技術的訓練之前就必須要充分給予他們基本的音樂基礎訓練,也就是說先經過音樂的基礎訓練之后再進行各種專門技巧的訓練也為時未晚。
對于器樂技術的訓練問題,一般人都認為盡早學為妙,不過這也要等到身體條件允許,能夠勝任演奏這種樂器的條件后才行。
在許多國家的管弦樂樂隊成員和吉普賽樂隊提琴手中,有很多是屬于“大器晚成”的。盡管他們是在音樂中長大的,但到二十歲前后才正式專門學習樂器的人也為數不少。
早期教育大約是從幼兒時期到孩子十歲左右為宜,可以起到興趣的培養(yǎng)、誘發(fā)聰明的效果,可以作為來日專攻音樂的引導,十歲左右的年齡是學習技術的最重要的時期。
青少年時期是人類發(fā)育中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音樂教育上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時期。
對于業(yè)余愛好者來說,如果早期教育可以激發(fā)孩子們的音樂興趣,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那就已經綽綽有余了,但如果是為了成為一個專業(yè)音樂家,完成一個質的飛躍,則還必須經過下面的階段,飛躍能否成功也取決于這個階段。在幼兒期,接受了音感教育,掌握了絕對音感和相對音感,無論從任何一方面來說都是極其有利的。如果你的理想是專業(yè)音樂家,那么在青少年時期必須進行嚴格的基礎訓練。
二、音感的重要性
基本的相對音感和基本的節(jié)奏感大多數人通過訓練是能夠掌握的。但是絕對音感,那就有三種不同情況發(fā)生:1.自然就能學會的;2.經過訓練才能學會的;3.怎么也學不會的。下面再分述這三種人:
第一種:“廟前的小和尚會念經”
這種人好像生來就具有靈敏的音感,在嬰幼兒時通過短短的音樂熏陶,就可以輕松地掌握絕對音感,當然標準音高和純律的糾葛除外。這種人好像外出的旅客,走到哪里總是能清楚地辨別出東、西、南、北,好像在大洋中或在沙漠中,都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第二種:“功夫到了自然成”
這是確實需要音感教育的人們,大多數人都屬于這一類。老師說:“讓多唱”,于是學生就拼命地練習唱,但很遺憾,音感不是這樣簡單地練出來的。如游泳、滑雪、騎自行車等等,技術的修煉是在不知不覺之間,一步一步增加熟練程度的。因此音樂也和其它技藝一樣,必須經過長期耐心的反復訓練。要經得起磨練,首先就要克服這個磨練的階段。
第三種:“等待也有個限度”
有的人一生中有許多次與音樂結緣的機會,在幼兒時期受父母的督促,做音樂訓練;后來到學校又受老師的教育,但卻怎么也引不起興趣。從教育的立場來說,如何幫助他們學好固然是教育家的義務,但從音樂家的立場來說,“等待也有個限度”。分不清音高的人,至少是不應專攻音樂的。
三、音樂教學方式
在教兒童或年輕人學習音樂時,教師的責任是培養(yǎng)他們尊重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尊重在音樂作品中固有的客觀因素和不變的部分。但實際情況往往并不是這樣,為了追求他們所認為的“正確”表演,教師常常忘記一條重要的指導原則,即他們所教的藝術中包含著共同創(chuàng)造,它是無所不在的。教師永遠不要忘記,真正的有效果的演出有兩方面的前提:音樂作品所捕捉的時間和演奏者所處的時間。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會以稍有不同的方式來理解、反映和解釋藝術作品,而經歷過一條新歷史道路、獲得新歷史經驗的一代人,往往會在以往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看到從未被人注意或發(fā)現過的東西。跟所有重大過程一樣,沒有革新,解釋藝術就不能進步。
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就是一個教條主義,循規(guī)蹈矩,缺乏創(chuàng)造力,照搬老的他認為正確的表演,很多新的構思被無情的剝奪,學生們的沖勁也蕩然無存,挫折了他們尋求按自己的理解來解決藝術問題的愿望,阻礙了一開始就應該認識到的理念:就是真正的藝術家不是一個“衛(wèi)道者”,而是一位創(chuàng)造者,他源于傳統也發(fā)展傳統,在每次演出中都有一些新的東西出現,有時竟會呈現全新的演繹。
學校必須讓學生掌握過去和現在的文化,學生的創(chuàng)作個性就是以此為基礎的,是從生活和知識中吸取營養(yǎng)的。這是不言而喻的,但這也是經常被老師們所忽略的。老師們做的事主要是去影響學生的感情(這當然很重要),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學生的直覺上,而不去或沒有能力用必要的知識去武裝他們的學生。
教學生在解釋音樂時“不管不顧”,以為這樣可以引導或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想象力,是沒有意義和有害的。教師必須教學生去創(chuàng)造并認識創(chuàng)造已被解釋的形象的規(guī)律。偉大的藝術家從來就不是規(guī)律的奴隸,但他們有責任知道約束藝術的那些規(guī)律。
學生不是待裝知識的船只,而是需要點燃的火把。青年藝術家的火把可能會因為老師的感情火焰而一下子著起火來,但如果火把沒有油的話,馬上就會熄滅。這個油就是知識和文化。知識可能是教條的,它可以扼殺創(chuàng)造力,但也有一種活的知識,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艱苦努力得到,而不是在學究式的死水中獲取。
總而言之,我們教導兒童和成人、專業(yè)和業(yè)余人員演奏音樂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方面是為了使學生們用心靈觸摸作曲家們的內心世界,通過對樂曲的闡釋,可以表現出演奏者、演唱者和指揮者或寬廣或狹隘的心胸;從另一方面講,也是為了使我們的學生努力掌握演奏技巧,以便他們能夠以最高的水平來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這對于初學者或業(yè)余演奏者來說是樸實的,而對于專業(yè)演奏者來說就豐富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