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山貴
【摘要】筆者在文言文教學時,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基礎上大膽實踐,總結(jié)了文言文基礎知識教學方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古漢語現(xiàn)象;翻譯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在文言文教學中,為提高教學質(zhì)量,我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大膽實踐,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對文言文的原作者及其身世有個大致的了解,了解原作的時代背景及涉及的政治形勢、經(jīng)濟狀況、民情風俗、哲學思想、典章制度等知識。
二、在朗讀上狠下功夫
我們反對學生死記硬背,但必須提倡多讀、熟讀、精讀,特別是文言文的學習,更要在朗讀上狠下功夫。我的做法是:(1)范讀。教師朗讀要起示范作用,做到:音調(diào)標準化,語調(diào)抑揚頓挫,語氣貫通流利,情感與課文融洽,如讀《張衡傳》第一段中“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一句時,必須把“屬”讀成zhǔ,把“衡”“少”二字適當間隔開,把“因入京師觀太學”連貫起來,不要讀破,把情感和句義的贊頌之情融和在一起,從各方面給學生起示范作用,幫助其理解課文。(2)領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對程度較差的學生應采用這種方法,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益。(3)隨讀。教師大聲范讀,學生低聲隨讀。這樣,不僅可以起到指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還可節(jié)約時間,使學生有練習的機會。(4)講中讀,反復讀。講中讓學生讀一下句子,不僅可讓學生得到一次練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做針對性的指導。反復讀,能幫助學生斷句,理解句意。(5)通讀。這項工作一般放在講完之后,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貫通全文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檢查教學效果。通讀中讀錯之處,就是學生還沒有領會之處,教師要重新補講。
三、精講重點實詞,虛詞各個突破
一篇課文中有許多實詞,全讓學生掌握很不容易,也不可能,選擇出一些關鍵性的實詞,重點講解。《師說》中重點講解“師、道、受、惑、羞、圣、愚、讀”等重點實詞,使學生在領會詞義句義的基礎上,認識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
對于文言文中的虛詞,我的做法是:根據(jù)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一篇文章重點突破一個或兩個,其他可一帶而過。天長日久,積少成多,就可以掌握許多虛詞,教《師說》一文時,就只突破“之”和“于”兩個虛詞。挑出有這兩個字的所有句子,讓學生分辨,熟練地掌握它的詞性和意義。這樣做,避免了多而雜,突出了重點,學生有較多時間去練習了。
四、文言文的斷句和翻譯
(一)文言文的斷句
我國古代的書基本沒有標點,因此讀文言文時,明句讀是一項基本功。其原則是:(1)通讀全文,體會上下文聯(lián)系。(2)先易后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3)所加標點與現(xiàn)代文相同。(4)同一篇(段)文章可以有不同的斷句方法,注意選擇最適當?shù)摹M瑫r還要注意到以下幾點:(1)句式要完整;(2)分清虛詞在句中的位置;(3)句中的“對話”特點;(4)研究文言文行文特點。人們?yōu)楸阌谟洃?,特編文言文常用標點符號口訣:“曰”后冒(:),“哉”后嘆(?。吧w、夫”在句前,“耶、乎”表疑問(?),“矣、耳”后面加圓圈(。),“也、者”表停頓,或句(。)或逗(,)酌情看。
(二)文言文的翻譯
文言文的翻譯,是運用現(xiàn)代漢語把古代漢語所表達的意思重新表達出來。文言文原作包括內(nèi)容、形式、風格三個要素,這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的有機體。翻譯時必須把這三要素表達出來,既要確切地表達原作的內(nèi)容,又要把文言文轉(zhuǎn)換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的語言形式,還要保持原作的風格。這就是翻譯文言文的原則,近代人嚴復把它總結(jié)為“信、達、雅”三個字。
信——忠實于原文,保持原文風格。要正確地表達原文的內(nèi)容,不能隨意增減變動,“信”是關鍵。
達——文句要通順,表達要準確。要理解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在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方面的對應規(guī)律,譯文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要求。
雅——文字力求做到簡明優(yōu)美。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直譯,就是用現(xiàn)代漢語,按照原文的詞數(shù)、詞序和句式,字字落實,逐詞對譯,不任意增減內(nèi)容,改變語氣。意譯,就是不受原句詞數(shù)、詞序的束縛,甚至句式也可作必要的變換。翻譯時,堅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記住歷史朝代歌?!氨P古三皇五帝傳,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元,明清之后民國興,封建帝制從此斷?!?/p>
(2)結(jié)合課下注釋,或使用工具書查清原意,對于多種詞義的解釋,要善于分析,反復推敲,恰當處理好比喻、借代、委婉、用典等修辭手法,必要時活譯。
(3)注意句子的省略形式,凡應補充完整的就補充完整,凡應調(diào)整詞序的就調(diào)整。
(4)翻譯時要求字字落實。
(5)翻譯時,遇到文言虛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找不出相當?shù)脑~來表示它,就略去不譯。
(6)古漢語中的人名、地名、國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單位、時間等,都保留下來,不必翻譯。
(7)譯文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氣,以便更好地表達原文的情態(tài)。
為了使學生理解文言文原作的內(nèi)容,領會全文的主題,通曉文章的前后聯(lián)系,弄懂各段落的意思,掌握其語言特點,筆者根據(jù)教學體會,歸納了文言文翻譯的口訣:
“通讀全篇,掌握大意。挖潛主題,領會其意,結(jié)合現(xiàn)實,善于分析。弄通主題,后分段意。字字落實,連貫一起。單音雙音,同音通假。古今異議,辨別仔細。一詞多義,考慮全文。詞性活用,名詞狀語。使動意動,各有定式。數(shù)量用法,古今不同。該有則省,不可硬譯。當留則留,保持語氣。直譯意譯,因句而定。省略語句,補出原意,加上括號,以示增意。人名地名,朝代官職,干支歲月,統(tǒng)不必譯。謂前定后,狀后賓前,倒裝句式,順應白話;常用虛詞,沒有定意,對待之法,因句而異。句子順暢,校對錯字。標點符號,使用各宜。通順準確,方可擱筆。”
(編輯:劉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