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俞懿姍 孫喜和
摘 要:本研究根據(jù)運動技能形成是個體肌肉感覺形成記憶過程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從目前運動技能教學方法少、形式單一等現(xiàn)象出發(fā),依據(jù)學生自身的身體發(fā)育規(guī)律和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提出在每個項目的教學前,教師應該充分把握學生的特點。本研究利用美國學者Stanley的技能水平劃分理論,將學生分為四種狀態(tài),即控制前水平、控制水平、應用水平以及熟練水平,并針對不同狀態(tài)提出進行個性化教學的新觀點,旨在為體育教學的進一步拓寬和發(fā)展提供參考和依據(jù)。
關鍵詞:技能分級;水平;個性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9-0027-03
運動技能的形成分為泛化、分化、鞏固、自動化四個階段[1]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其典型特征也非常明顯,是體育教學依據(jù)的規(guī)律之一,在體育教學的科學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后現(xiàn)代哲學的引導下,個性化教學已經(jīng)成為主流,把一個班級的學生視作一個人去運用運動技能教學規(guī)律,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存在。
學生在學習一個動作或者技術的時候,都會經(jīng)歷從泛化、分化到熟練和自動化這樣的過程。在泛化階段(運動技能的認知定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在做動作時往往會引起不應該參加活動的肌肉群也參加了活動,從而產(chǎn)生多余動作和神經(jīng)肌肉的過分緊張,完成動作在空間和時間上都不準確[2]。在分化階段(運動技能初步形成階段),動作初步定型, 但尚不鞏固, 遇到新的刺激(如有外人參觀或比賽等), 多余動作和錯誤動作可能會重新出現(xiàn)。在鞏固階段(運動技能穩(wěn)定階段),通過進一步反復練習, 運動條件反射系統(tǒng)已經(jīng)鞏固, 動作表現(xiàn)已經(jīng)趨于穩(wěn)定,動作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加集中和精確,有些動作已經(jīng)趨于自動化。在自動化階段(運動技能協(xié)調(diào)完善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對整個動作或是對動作的某些環(huán)節(jié),暫時變?yōu)闊o意識[3]。一個學生在學習技能時,必然是經(jīng)歷泛化、分化、鞏固、自動化四個程序循序漸進的,不可能直接從泛化階段跨越到自動化階段[4]。這些都為教師的教學方法運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這種過程適用的范疇既是普世的規(guī)律的范疇,更是個體的肌肉形成記憶的過程,其個體特征更為明顯。一個班級,學生的運動能力千差萬別,由此而來的就是,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能時,從泛化到分化,從鞏固到自動化,所需要的時間和表現(xiàn)形式是不同的。如果沒有考慮學生的現(xiàn)有運動基礎而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就會造成有基礎的同學“吃不飽”,沒基礎的同學“吃不了”的現(xiàn)象,從而形成體育課的無力感。
一、學生四種技能狀態(tài)的把握
運動技能是個體形成技能的肌肉記憶過程,所以對整個班級進行統(tǒng)一的技能教學就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針對每一個學生現(xiàn)有的運動技能水平,實行符合他們現(xiàn)有水平的最佳教學,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對班級的能力有一個全面公平的了解是教學的前提,把握學生運動學習前的狀態(tài)是教學成功的最重要要素之一。每個班級的學生需要教授的東西是不同的。有些班級需要更多的技能,有些需要更多的娛樂,有些需要更多的挑戰(zhàn),在了解班級全面的能力之后,給學生安排任務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個性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提出適當要求,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能,真正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原則[5]。教師給學生布置任務后,因觀察學生任務內(nèi)容的進展,觀察內(nèi)容是否太容易或太難,以便及時進行任務內(nèi)容的調(diào)整。
美國的Stanley(1977)為個性化教學的學生狀態(tài)的把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了技能評價等級(Generic Levels of Skill Proficiency)的做法,他把學生分為四個水平等級,分別是控制前水平(Precontrol Level)、控制水平(Control Level)、應用水平(Utilization Level)和熟練水平(Proficiency Level)[6],它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技能的狀態(tài),是學生目前所達到的技能水平,不論學生在哪個技能水平上,在教師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從當前的技能水平進行教學,而不是一律從控制前水平開始,這樣就為教學省略很多步驟,也讓學生在自己當前水平上有所提高,所以,技能評價等級是有用的,適合運用到整個班級中。
1.控制前水平
控制前水平,也就是學習者的動作和意識不相吻合。控制前水平是初學者的表現(xiàn),在這個水平上的學生對于同一個動作不能連續(xù)的重復,而且完成的質(zhì)量和效率也不高,他們的肢體動作總是不受意識的控制,看起來孩子特別尷尬。例如,在控制前水平上的孩子,反彈一個球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追趕,球似乎控制著孩子,使孩子不能根據(jù)自己的意識去擊打球。一個孩子試著做前滾翻,可能在墊子上旋轉(zhuǎn),也可能陷下去一點不能翻滾,也可能向前滾動一半,向側面滾動一半來完成整個動作。大多數(shù)的幼兒和幼兒園的孩子在控制前水平上,然而,當孩子們到一年級的時候,有些孩子已經(jīng)到達了控制水平。
對于控制前水平上的這些孩子,他們對所學的知識了解一點,自身也會一點,但是身體總是不受意識的控制,就好比剛上一年級的小學生,認得很少的字,讀不通一篇文章。在教學中要結合他們這個階段意識與控制不相吻合以及做動作不自信的心理,教學中多進行鼓勵與表揚,以重復進行練習為主,在給學生布置課堂任務時,難度相對小一點,提高學生的成就感。
2.控制水平
控制水平是有進步的初學者的表現(xiàn),身體對于孩子的意向表現(xiàn)出更準確的回應,孩子的動作不像控制前水平那樣雜亂無章,做出的動作更符合孩子的意愿,他們需要聚精會神的做動作,才能使動作的成功率有所提高,孩子想著把兩個動作連接起來,但是在不可預知的環(huán)境中經(jīng)常是失敗的。例如,控制水平上的孩子,做出的翻跟斗動作是可以辨別出來的,孩子能根據(jù)自己的意識把重量放在兩個手上做出動作,但是,他如果想要連續(xù)翻兩個跟斗的話,失敗率將會很高。
達到控制水平的孩子,大多是低年級的學生,運動時相對來說比控制前水平上的孩子自信,而且,學生比控制前水平的時候技能有顯著提高,運動能力明顯加強,所學知識也增多。他們會做單個動作,但是不能很好的重復兩個動作。對于控制水平上學生的教學,難度應適度增加,使他們在經(jīng)過一番努力后取得成功。在技術教學上,加強單個動作的熟練練習,并且慢慢引導他們進行連續(xù)動作的練習,但不要給學生太大的壓力。endprint
3.應用水平
應用水平是技術學習中等者的表現(xiàn),這個水平上的孩子能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應用一個動作,因為他們不需要思考如何執(zhí)行這個動作,他們的動作越來越自動化。例如在球類游戲中,讓應用水平上的孩子運球是適當?shù)?,當孩子在控制水平中,他們追球比運球花費更多的時間,因此,當他們試著遠離對手時,他們不能集中精力運球。應用水平上的孩子動作更加自動化,成功率更高,在不可知的環(huán)境中也可以巧妙的完成動作,并且可以把多項技術連接起來進行展示。
應用水平上的孩子,自身對于動作的學習很到位,但是,如果記憶力稍不集中,動作就會以失敗告終。對于應用水平上學生的教學,相對來說比較輕松,他們不需要思考如何完成這項動作,動作的成功率是很高的。教學中注意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不斷成功的同時感受到課堂的新穎,增強對體育課的興趣。
4.熟練水平
熟練水平是技術學習優(yōu)異者的表現(xiàn),是毫不費力的自動化動作的結果。在這個水平上,外界環(huán)境變化幾乎對學生沒有影響,他們可以很輕松的完成動作,不論學生所發(fā)生的情況是否被計劃,動作都能成功的表現(xiàn)出來。
熟練水平上的孩子,已經(jīng)完全掌握這項動作,可以毫不費力的完成動作,對于他們的教學,不能再停留在對動作的糾正上,課堂中應設置競賽性和挑戰(zhàn)性項目,讓他們了解自己動作的缺陷,并且把該項技術與游戲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該技術在實際中的運用。
技能評價等級的四個階段,在實際課堂中并不是單一運用的,有些班級可能一部分同學在控制前水平,另一部分同學在控制水平,有些班級可能有些在控制前水平,有些在控制水平,有些在應用水平,還有一些在熟練水平,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真正全面的了解課堂、了解學生該項技能的現(xiàn)有水平,制定適合每個水平上學生的課堂。就像我們教四年級躲避與追逐技術,可能有些同學比較活潑,經(jīng)常玩這類游戲,所以對這項技術相對來說已經(jīng)很熟練,而有些同學不經(jīng)常活動,這項技術還處于初級階段,所以,我們在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后,針對班級的實際情況,把班級劃分為三個水平,即控制前水平、控制水平和應用水平。每個水平的教學內(nèi)容是不同的,針對每個水平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合他們的系列教學內(nèi)容,才能使每個同學在課堂上都有所提高。
二、技能狀態(tài)劃分在個性化教學中的意義
在同一班級中,蘊含著不同的技能水平。作為教師,最大的挑戰(zhàn)是決定班級主要的技能水平。作為教師,有義務和責任對每一位學生負責,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他們的技能,而不是只針對班級,不考慮學生個體的發(fā)展。
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在制定班級主要技能水平的基礎上,考慮對比主要技能水平高一點或低一點的學生怎樣進行教學是必要的,否則,水平較高的學生會感到課程很無聊,失去學習的興趣,水平較低的學生會感到課程難度太大,而對自己失去信心。技能等級評價能夠幫助教師根據(jù)班級的主要能力水平匹配任務,使學生都能夠提高,不受挫折或感到無聊。技能等級評價不是根據(jù)年級來劃分的,而是根據(jù)不同項目、不同活動中每個人的運動能力進行劃分,它體現(xiàn)了學生目前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
例如,在一個四年級的班級中,由于孩子在校外和課后很少進行身體鍛煉,所以他們的大部分技能水平主要在控制水平。教師在制定任務時,把控制水平作為主要的教學水平,然后考慮到較高能力和較低能力的學生所在的技能水平,在主要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提高或降低他們的任務,并且在給學生布置任務時,考慮學生的自我效能水平,使每個學生完成任務都有適當?shù)碾y度。在每個水平上,教師不只為學生布置一個或兩個任務,而是設計一系列的任務,并且這些任務不僅是單一的,而且是呈螺旋式快速進步,使學生在任務中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不同的學生,所具有的運動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學中運用不同的技能水平對于整個班級是非常有意義的,使班級的學生在適合自己的技能水平上發(fā)展,滿足自身的需要,避免了課程任務太難或太易造成學生感覺課堂有壓力或沒意義,進而使學生喜歡上體育課,在體育課中增強自我效能感。
三、結論
過程性的技能形成規(guī)律是我國目前體育教學中常用到的技能評價,但是它只適合單個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不適合應用到整個班級的學生中,在教學中教師把它用在整個班級教學中的做法是欠妥當?shù)摹1狙芯刻岢鲇脿顟B(tài)性的技能評價等級來代替它,是針對真實的課堂,針對學生的特點,按照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把學生劃分為不同的技能評價等級進行教學,符合學生需求,符合全面發(fā)展的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需求,所以,我們提倡在教學中運用技能評價等級。
參考文獻:
[1]朱偉,朱昌榮.運動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與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J].學科教育,2009,35:107-108.
[2]陳廣勇,俞雪蓮,王棟.運動技能形成的初級階段在田徑技術教學中的地位[J].四川體育科學,2006,3:132-134.
[3]劉傳勛.從運動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探究體育教學[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38(8):116-117.
[4]謝卓鋒.如何提高運動技能教學的有效性[J].基礎教育研究,2011:40-42.
[5]韓靈靈.體育教育與學生個性發(fā)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1,1(5):53-55.
[6]Deorge Graham,Shirley Ann Holt,Melissa Parker.Children Moving [D].2001:P94-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