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要素,對理解小說主題至關(guān)重要。筆者從三個角度對《孔乙己》的思想內(nèi)容進行了分析。
一、 孔乙己形象分析
在語文教學中,對孔乙己的“可笑”之處,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孔乙己的“可笑”表現(xiàn)在他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單從小說對孔乙己獨特的肖像描寫來看,也約略可以判定,這是一個頹唐不堪、沒有前途的書呆子。舊社會的生活對這個人物顯得是那樣殘忍無情,幾乎把他逼到窮途末路,變成“討飯一樣的人”了。可是他還不愿意拋棄那件“破長衫”,還要擺出“讀書人”的舊架子、窮酸相。在別人看來,他只是笑料罷了。通過這幅可笑而又可悲的肖像描寫,以喜劇形式出現(xiàn)的悲劇,這是魯迅在這篇小說中所表現(xiàn)的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其次,孔乙己的“可笑”還表現(xiàn)在他好喝懶做的寄生生活上。他不愛勞動,也不會勞動,能寫一筆好字原可以依靠抄書糊口,可惜寄生的本性難改,養(yǎng)成了偷竊的惡習。后來競偷到丁舉人的家里,被打折了腿,只能坐著蒲包,用雙手爬行,最后默默無聲地死去。
孔乙己誠然是“可笑”的,但在這“可笑”的背后,卻隱藏著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
二、 孔乙己和范進之比較
孔乙己是“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犧牲品,范進是“中舉而發(fā)瘋”的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中毒者,這兩個不同的人物,都是封建文化教育對讀書人摧殘的典型代表。
范進和孔乙己都深受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都迂腐至極,都不會“營生”,對社會的擺布都同樣軟弱無力,都有善良的性格。但他們又不盡相同:范進很自卑,中舉前面對胡屠戶的訓斥,他只有唯唯連聲;孔乙己頗有幾分清高,對自己認識幾個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個讀書人而自命不凡。
范進,作者重點寫他中舉發(fā)瘋的瘋癲狀態(tài),傳神地表現(xiàn)了他那種迂腐的性格、麻木的精神、脆弱的神經(jīng)??滓壹?,作者通過他的外貌特征,把他的迂腐、清高、固執(zhí)的性格以及無可奈何的矛盾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范進之所以高興發(fā)瘋,就在于他僥幸考中了;孔乙己之所以在貧困中死去,也就在于他是一個考場上的失敗者。如果兩者的命運正好相反,范進的結(jié)局恐怕并不比孔乙己好;他們的命運的差異僅僅是個形式問題,而本質(zhì)上都是悲劇。就此而論,這種悲劇已經(jīng)不是個人的了,而是整個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悲劇。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離不開周圍那群人。前者重在揭示范進中舉發(fā)瘋的根源,胡屠戶的庸俗市儈和張靜齋的虛假作態(tài)及趨炎附勢的送銀送房,為范進發(fā)瘋的原因作了形象注釋。后者則不緊不慢而又平中見奇地描繪了另一種靈魂的枯死——群眾的無痛苦。作為人應(yīng)有的人性,也就被擠壓得沒有了血肉,枯萎了;作為文明人的人性在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下徹底失落了。
三、塑造“孔乙己”的深刻用意
小說從不同的角度暴露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種種弊端,這種教育弊端誘使讀書人以功名為念,將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費在應(yīng)試和科場上,致使讀書人只知道經(jīng)書八股,根本沒有真才實學,喪失了謀生的本領(lǐng)。這說明封建文化教育不能發(fā)展人的才能,只能把人變成書呆子。
在語文教學中,筆者經(jīng)過對孔乙己性格形象的分析,以及和范進的對比,可以看出《孔乙己》主題的兩個層面:從表面內(nèi)容看,主要揭示、批判了舊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反映了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對不幸者的冷漠無情、以欺凌弱小為樂事的惡習,以及對這種社會現(xiàn)象的普遍的麻木;但從深層次來看,作品深刻批評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弊害,揭露封建文化教育使許多讀書人成了迂腐無能的廢物。
從以上主題可以看出,作者既討伐了封建科舉制度,又討伐了封建文化教育??墒菑摹督處熃虒W用書》上的“課文評點”的導(dǎo)向,以及課本后的課后練習來看,都突出了討伐“封建科舉制度”,而忽略了討伐“封建文化教育”。這種顧此失彼的做法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何謂“封建文化教育”?就是以“孔孟之道”為正統(tǒng)思想的文化教育。
《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天,新文化運動已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但封建復(fù)古勢力仍很猖獗??婆e制度雖于1905年被廢除,但“孔孟之道”仍是社會教育的正統(tǒng)思想。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憤然雙管齊下地進行了討伐。
由此可見,魯迅塑造孔乙己的形象,表現(xiàn)了以“不慈為慈”的堅決態(tài)度,不讓產(chǎn)生新的“孔乙己”,來拯救青年一代,可謂對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陳腐思想深惡痛絕。
通過對《孔乙己》的形象分析,可以看出舊社會潦倒的讀書人的意識和姿態(tài),也可看出封建文化教育的弊害。因此,在教學中引導(dǎo)學生,讀這篇文章,不能只看到魯迅對當時國民的冷漠麻木的劣根性的批判,更要看到他對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尖銳抨擊。要讓學生明白,作為新時代的讀書人,應(yīng)該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學以致用,不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而要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新一代,這樣才能適應(yīng)這個飛速發(fā)展的社會。這也正是當前新課程改革迫切關(guān)注的問題。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