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綺璐
摘要: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二胡藝術出現了新的表現形式。在二胡創(chuàng)作中,一些帶有時代特色的作品相繼出現。這些作品以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及卓越的演奏技法使二胡的發(fā)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對于這一藝術的繁榮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試圖從20世紀90年代富有新疆音樂風格的《天山風情》入手,闡述該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有別于傳統(tǒng)音樂的現代演奏技巧及其對今后二胡藝術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天山風情 演奏技巧 體裁創(chuàng)新
不同時代的二胡作品有著不同的時代特色,著名作曲家王建民于20世紀90年代初創(chuàng)作了表現祖國邊疆自然風光的現代二胡作品——《天山風情》。該首作品將帶有新疆當地特色的音樂與二胡藝術完美結合,用婉轉而悠揚的琴聲把美麗、遼闊的邊疆演繹得神秘又富有情趣。因此,分析該曲目的風格特點,并對其進行歸納與總結,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作者的初衷,同時為演奏者更好地詮釋作品提供借鑒。
一、《天山風情》背景簡介
我國二胡藝術的發(fā)展從20世紀50年代便開啟了新的征程,大量極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作品不斷涌現,無論在演繹還是在創(chuàng)作上都有了比較大的突破。其中帶有西域色彩的樂曲《天山風情》就是代表作之一。該曲最初只是一首由作曲家王建民所作的輕音樂,后來被應邀創(chuàng)作出一首能體現少數民族風情且以“絲綢之路”為體裁的二胡曲,于是他想到了《天山風情》,經過后期創(chuàng)作與改編才得以呈現在世人眼前。
二、《天山風情》的藝術特色
(一)創(chuàng)作特點
《天山風情》是一首西域色彩濃郁且表現手法獨特的現代二胡作品,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天山風情》由一個引子和九個段落構成,所用素材均來自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新疆音樂,而且主要是對天山的美麗風光及當地風土人情的描寫,因此在曲調特征上有別于傳統(tǒng)的二胡作品。
其次,由于該樂曲借鑒了一部分西洋樂器的表現手法,所以它不僅帶有濃郁的時代氣息,現代感頗強,而且為了襯托《天山風情》的民族特色,運用了多變的調式,又在節(jié)奏、旋律等方面都做了很多處理。同時作曲家也采用了鋼琴和交響樂隊的伴奏形式,足見他的別具匠心。
最后,《天山風情》這首現代二胡作品有別于傳統(tǒng)二胡作品,還體現在它采用了西洋樂器小提琴常用的大小調交替、調式的對比手法,以及其摒棄了傳統(tǒng)的把位換把而改為在高音區(qū)和波音方面的快速移動,需要演奏者對音程的變化比較敏銳,同時還要準確掌握左手的音位和音距,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技能才能更好地演繹這首作品。
(二)卓越的演奏技巧
1.多變的節(jié)奏及技法
新疆的歌舞音樂主要表現在增二度的運用上。它多變的節(jié)奏主要體現在整首樂曲中每小節(jié)都會有所改變,而且還出現了其他二胡作品中不常出現的7/8拍的舞蹈性節(jié)奏。引子之后將要進入主題時,又出現了兩小節(jié)鋼琴伴奏,且?guī)в胁灰?guī)則的空拍且重音發(fā)生改變,這就需要在演奏時把握好節(jié)奏的律動。接著第二段就引用較為動感、活潑的曲調來表現新疆人們能歌善舞的特征。緊接著幾次不同的轉調,更是把人們的情緒不斷推向高潮。另外,在第六段的結尾處樂曲運用左手撥弦,像是模仿新疆的民族樂器“冬不拉”的撥奏技巧。再加上第七、八段那一連串高難度的快速走向,更是為整個作品增添了不少光彩。
2.大量運用裝飾音技法
很多帶有新疆風格的二胡樂曲都大量運用了滑音、顫音、倚音技巧,打破了傳統(tǒng)的律動方式,體現了具有濃郁新疆音樂特色的二胡藝術,讓聽者深刻地領略到帶有民族風格的樂曲魅力所在。在《天山風情》這首作品中,倚音的方式較為多見,這在鋼琴伴奏中也有所體現,這些裝飾音的運用能讓我們感受到西方作曲技法與帶有我國西域特色的音樂元素相結合的美妙之處,使節(jié)奏極富不規(guī)則性,可謂是新疆樂曲風格的一大亮點。
3.完美的音色處理
在樂曲引子部分,作曲家用悠長的音調來表現新疆廣闊的地域特色,用慢長弓來體現初見天山時由遠及近的感覺,把人們的思緒帶到美麗的天山腳下。第一段選用了稍快的行板,旋律連貫且流暢,宛若一位美麗的少女唱著動人的歌曲。作曲家對變化音的運用以及對裝飾音的處理都是十分到位的,偶爾出現的切分音使其在平穩(wěn)舒緩的節(jié)奏中帶有一絲輕快與俏皮。在對新疆人民性格的描寫上,作曲家著重表現當地人民的自由灑脫,每個音符干脆利落且具有顆粒性,休止符交替出現,再加上富有強烈搖曳感的節(jié)拍使樂曲變得歡快活潑,仿佛新疆少女就在我們眼前載歌載舞,給聽者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樂曲中的幾次轉調也從各個方面展現了當地人民的奔放灑脫以及置身在這美麗風光中手舞足蹈的享受。每段調式的旋律性都極強,更要注意運弓時對力度、音量、速度的控制與表現。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天山風情》這首作品中,作曲家對音色的準確把握為樂曲與聽者之間建立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演奏者在音色的處理上,使聽者的心情隨著音樂變得輕快熱烈或是安靜平穩(wěn),讓音樂更有畫面感和情緒化,也讓該樂曲不僅變得優(yōu)美動聽,而且還給人以無限遐想。
三、結語
作曲家王建民在創(chuàng)作《天山風情》這首二胡作品時,不僅融合了多種音樂元素,又在音樂風格與形式上做出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以其為代表的具有新疆特色的作品將西方樂器演奏手法與二胡演奏手法相結合,也讓更多的作曲家們開始嘗試以民族風情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并在其他體裁上有了新的突破,同時推動了二胡藝術向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袁靜芳.民族器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2]龍玉蘭.談二胡音色美的創(chuàng)造[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3]徐秀榮.論二胡的獨特音色[J].劇作家,2008.
[4]趙志安.論音色[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
[5]高琳.二胡名曲演奏藝術[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6]民族器樂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