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的學生走出校門時,他學過的許多功課也許都已忘記。但是對于一個新聞從業(yè)者而言,有些東西是走出課堂之后也不能忘記的,那就是從事新聞職業(yè)所面臨的法律紅線和倫理底線。
對于新聞從業(yè)者而言,法律法規(guī)屬于他律的范疇,是不可逾越的紅線,這是對于一個新聞從業(yè)者他律的基本要求。
而新聞倫理則屬于自律的范疇,是新聞從業(yè)者的道德底線。觸及新聞倫理底線,將背離新聞職業(yè)的初衷和本質,背離公共利益的原則,也將失去一個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尊嚴。新聞倫理底線是新聞從業(yè)者內心的原則和堅持,它刻畫出一個新聞從業(yè)者的內心邊界。
對于新聞從業(yè)者而言,新聞專業(yè)主義存在于何處?它就存在于法律紅線和倫理底線之間。
傳統(tǒng)媒體:傳統(tǒng)新聞倫理底線依舊不可逾越
新聞倫理的基本原則,都是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逐漸形成的。但是到了互聯(lián)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傳統(tǒng)的新聞倫理信條不斷受到新技術、新媒體的沖擊。即使如此,新聞倫理的底線依舊不可逾越,不管是對于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媒體。
有報道稱,中央電視臺郭振璽實際掌控著十幾家公關公司。被拉黑的企業(yè)向這些公司交“保護費”以及緊急公關費,而被捧紅的企業(yè)則會主動交廣告費及股權,郭振璽實現了個人財富和央視廣告的雙豐收。
在新聞倫理世界中,個人利益、媒體利益、公共利益、國家利益等等,都更為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使得利益主體更加趨于多元化,利益格局進一步趨于復雜化。
當然,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yè)者均非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各種利益交錯的現實社會和社會網絡之中。在面臨個人利益、媒體利益、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沖突時,尤其不能因不擇手段謀取個人利益和媒體利益而傷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
作為中央電視臺這樣的強勢媒體組織,一方面其具有國家級媒體的權威身份,另外一方面其又處于利益驅動的傳播動力結構之中。如果這種傳播體制內的某些角色積極投入將自身傳播權力轉化為個人利益的利益鏈條中而難以自拔,那么,這個角色不管處于怎樣的位置,都將只能走向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新媒體:不應忽視其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等所著《中國新聞職業(yè)規(guī)范藍本》一書中曾經對有償新聞、有償不聞、新聞敲詐進行了專門論述,并認為其實質是以權謀私。
從目前21世紀網進行新聞敲詐、有償沉默的新聞報道來看,作為媒體組織,它其實已經走向了自己最初新聞理想和社會責任的反面;作為媒體人,他們也走向了自己新聞理想和社會責任的反面。
這樣的故事之所以發(fā)人深省,是因為這種方式在新聞傳播領域具有一種普遍性并時有所聞。為了個人利益和媒體利益,而傷害公共利益,對社會經濟結構造成深度傷害,這是21世紀網自身利益運行的邏輯。這種邏輯是一種唯媒體組織利益至上的觀念使然。
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新媒體傳播形態(tài)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其在傳播領域所具有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傳播影響力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尤其對于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媒體組織而言,他們越來越處于社會傳播體系的核心區(qū)域,他們更不應該因為自己具有新媒體的身份而游離于法律法規(guī)和新聞倫理之外。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具有這樣一個獨特的傳播角色而不愿意擔負與之相匹配的法律責任和倫理責任,那將是荒謬和可悲的。
自媒體:把握好傳播賦權和新聞倫理之間的平衡
自媒體大致可以看作是新媒體中的一個類型,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迷惑性。
自媒體是以傳播者個體為主體的一種社會化傳播形態(tài),本質是一種媒體組織的開放化、社會化、碎片化。
其實,從歷史維度來看,所謂的自媒體,古已有之,作為傳播主體的每個個人,就是進行自我傳播的自媒體。自媒體本身無所謂新舊,只不過這個時代自媒體依托新媒體的特點發(fā)展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更好一些。自媒體這種類型可以看作是一種依托新媒體傳播形態(tài)、獲得新技術的賦權、借助個人的影響力、行使新聞媒體職能的一種新興傳播形態(tài)。
相比傳統(tǒng)的新聞媒體,這種高度濃縮的新興媒體形態(tài),使得該傳播主體本能地將個人利益、媒體利益高度統(tǒng)一在一起,且失去了傳統(tǒng)媒體組織內部多重的把關和相關的制衡,從而將自媒體置于多種利益沖突的核心位置。在這種情況下,自媒體尤其需要在傳播賦權和新聞之間把握好自己的平衡。
面對新聞業(yè),作為新聞消費者的讀者也應具有必要的媒介素養(yǎng)。正如美國學者約翰·麥克馬那斯在其《市場新聞業(yè):公民自行小心?》一書所提醒的:在市場邏輯和新聞邏輯的較量中,作為讀者的公民應該對內容具有清醒的認識和必要的警惕。
(付玉輝 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