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三分文章七分讀。”這句話流傳至今,不難看出古人對讀的重視。它不僅在讀書的量上給出一定的指標,還深層次地強調了讀書方法的重要性。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提出十分明確的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新的語文教材重大改動之一在于強化誦讀,明確地增加了背誦的數量。由此可見,朗讀在整個語文活動中有著不容小覷的地位。
【關鍵詞】朗讀;有感情;語文教學;重要
語文是一門情感教育學科??v觀人類幾千年的教育史,我國的語文教學都十分重視朗讀。朗讀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增強語感,不但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準確地表現出來。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取知識。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學生在瑯瑯讀書聲中感悟了文章,積累了語言,培養(yǎng)了語感,得到審美愉悅,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朗讀究竟有什么重要性呢?
一、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于一篇文章,特別是文學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內容,首先就是朗讀。通過反復地朗讀,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別是小學中高段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反復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體會思想感情。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精讀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含義較深的語句、段落,可以在反復地朗讀之中讓學生體會和品味。
二、朗讀,能夠加強學生的記憶能力
記憶是人腦的一種特殊功能,是人類儲存知識的一種重要方式。學生學語文,從一開始,教師就要求他們大聲朗讀,因為朗讀能加深記憶,鞏固記憶,能呼喚人們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聯想記憶的作用。只有通過大聲朗讀,才能夠背誦。朗朗讀書聲,自古以來,無論是學本國語文還是外國語文,中國學生都大量采用朗讀這個辦法。日本心理學家高木重朗曾說過:“一般來說,朗讀比較好記。尤其是頭腦不清醒的時候,更應該讀出聲來,這是因為朗讀會給大腦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點,整個身心好像進入了‘臨戰(zhàn)狀態(tài)?!?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從而發(fā)展語言能力。
三、朗讀,能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要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必須依靠對課文的正確誦讀。中小學語文教學在推廣普通話工作中負有特殊的歷史使命。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并非輕易可以練就,它是在千百遍按照漢語普通話規(guī)則讀課文的基礎上形成的?!笆熳x是把一切成例化成習慣?!比绻艽龠M學生用普通話千百遍地正確朗讀課文,形成了習慣,方言及語言渣滓也就容易清除了。
四、朗讀的形式要多種多樣,有利于體會課文情感。
朗讀訓練中,朗讀的形式應靈活多樣。情感可以用多種方式表達,在學生處于主體作用的課堂教學中,朗讀是表達情感的途徑,情感的表達是朗讀的前提,兩者密不可分。換句話說,學生可以用朗讀表達不一樣的情感,這就需要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去朗讀,去表達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齊讀,個別讀,學生會有單調、乏味感,勢必影響學生的朗讀興趣和熱情。對于朗讀我們不能停留朗讀的表面——“聲音”上,這樣達不到朗讀的要求。心理學告訴我們,新異的刺激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因此為了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和熱情,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領讀、個別讀、分角色讀、輕聲讀、競賽讀、配樂朗讀等。
如《小英雄雨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讀出鬼子的狡猾,雨來的鎮(zhèn)定和勇敢。在賽讀的過程中學生很快體會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一是對雨來的贊美和敬佩;二是對鬼子的痛恨。連學困生也顯示了極高的學習熱情,用朗讀把內心感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練習起來一絲不茍。
五、朗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形象地說明讀書量的積累會產生質的飛躍。筆者以為,要完成從讀到寫的過渡,模仿不失為一條捷徑。而要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寫作路子,精讀、朗讀乃是不可缺的前提。精讀細賞過的文章爛熟于心,會轉化成人的語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它就會滲透出來,遷移到誘發(fā)物上去,利用現成的形式表達新的內容。
如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一課時,先是大量呈現北大荒的秋景圖,有一碧如洗的天空,也有清澈見底的小河、豐收的原野等,然后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樣使學生對北大荒的秋景有一種特別深刻的感受。再讓學生學習課文,細細品味文中描寫天空、小河、原野的句子,他們就能體會到秋天帶給作者的心靈震動。帶著這樣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就能對他們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語言有較好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再出現聲像資料“秋天的公園”“秋天的山林”“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校園”,讓學生運用課文中學過的語言細細描摹,他們就不會感到困難。
六、朗讀有助于審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鼎湖山聽泉》、《莫高窟》、《西湖》、《美麗的南沙群島》、《九寨溝》等,都用優(yōu)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莫高窟》“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通過朗讀,學生腦海出現成千上萬的飛天,誘發(fā)學生去觀察壁畫之美妙。又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于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fā)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苯處熡美L聲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見,朗讀不僅可以讓學生自然貼近作者感情,還可以鍛煉想象、聯想能力、著名朗誦家瞿弦和同志說過:“每當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動的作品時,隨著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實詞的描繪,我常常在腦海中出現許多具體、生動、形象的畫面,我仿佛看到靜靜的小河、戰(zhàn)斗的英雄、膽小的懦夫。”看來,認真地朗讀文章,不僅能夠有效進入作品意境,而且能提高想象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朗讀再現自然美,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誘發(fā)他們去想象,能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
在語文教材中,還有為數不多的詩歌。詩歌的語言富于節(jié)奏感、音樂美。詩的內容,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出來的。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地吟誦才能體現出來。通過朗讀,品味詩句,讓學生逐步學會欣賞詩歌鑒賞詩歌,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操。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能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真可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抓好朗讀訓練,堅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追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