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燕
摘 ? 要: 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法難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能適應現(xiàn)代翻譯學的不斷發(fā)展?,F(xiàn)代翻譯教學法重視學生翻譯理念的形成、翻譯習慣的獲得、翻譯學習過程的社會化。本文論述了功能翻譯理論在德漢翻譯課中的應用,希望借此能提高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的積極性,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新型翻譯人員。
關鍵詞: 功能翻譯理論 ? ?德漢翻譯 ? ?教學應用
高效率的翻譯課的前提條件是源語和譯語、源文化和目標文化方面都具備較高水準的能力。這樣的要求與德語專業(yè)大三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其他關于德國文化等方面的認識水平基本相當,因此,本教學改革應用于德語專業(yè)大三課堂,包括下列主要教學內(nèi)容。
一、功能翻譯理論
功能翻譯理論(Funktionales Uebersetzen)是由德國翻譯家賴斯(Reiss)于1971年首次在“等值翻譯”和“等效翻譯”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新的翻譯理論,之后她的學生費爾梅爾(Ver-meer)進一步提出以文本目的為翻譯的第一準則,即“目的論”。上世紀90年代,第二代目的論的代表人諾德(Nord)針對功能翻譯理論的不足,提出“功能+忠誠”原則,該原則要求譯者在翻譯行為中對翻譯過程中的各方參與者負責,竭力協(xié)調(diào)好各方關系,既要忠誠于作者正確表達作者的意思,又要對翻譯委托人和譯文讀者負責,使譯文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 “功能翻譯理論”從譯者的新視角詮釋翻譯活動,認為翻譯是在人為目的性參與下進行的,從而將目光轉(zhuǎn)向?qū)Ψg活動中其他相關因素的研究,拓寬翻譯研究的視野,形成多元、多向度的翻譯研究局面。
譯文的功能由翻譯委托或由譯文作用的目標情境決定,源文功能可以與譯文功能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前者我們稱之為功能等值(Funktionsinvarianz oder funktionaler Aequivalenz),此時翻譯活動無需為適應譯文功能對源文進行加工。后者被稱為功能不等(Funktionsvarianz),在翻譯活動中我們必須先對源文進行加工,使譯文具有翻譯委托人要求的功能。
二、認識篇章類型(Texttypen)
在功能翻譯學中處于中心地位的是文章的交際功能,據(jù)此,任何一篇文章在特定情況下都有其特定功能,功能翻譯要求依據(jù)翻譯設計譯文,翻譯的質(zhì)量以譯語語篇的功能適宜性衡量(朱小雪, 2010,16)。為了更好地確定源語文章的功能,賴斯將文章分為三種類型(Texttypen):informativer(信息型), expressiver(表現(xiàn)型) 和 appellativer(警示型)。篇章類型很大程度上決定源文的功能:信息型篇章的目的是傳遞信息,如邀請信;表現(xiàn)型篇章的功能在于傳播藝術創(chuàng)作,如戲劇;警示型篇章的功能則是向讀者發(fā)出號召、警戒,如廣告。 根據(jù)不同的篇章類型,翻譯的要求不同,翻譯信息型篇章時可以忽略源文的形式,翻譯表現(xiàn)型篇章時,為了達到傳播美學的目的,可以偏離對源文的忠實,翻譯警示型篇章時,為了達到號召的目的,可以按照譯文受眾的習慣,對內(nèi)容和形式予以變動。
本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選取不同體裁的10篇德語文章,包括人物描寫、天氣預報、文學評論、推薦信、邀請信、廣告、合同、話劇、詩、說明書等,讓學生分組討論這10篇德語文章的篇章類型,歸納其特點。要求學生課后找出每種德語文章體裁對應的漢語文章體裁,比較相同體裁的德語和漢語的文章其特點的異同,文章格式和語言規(guī)范的異同,課堂中再對此進行歸納,提請學生注意,不同語言的篇章格式和表達規(guī)范往往相差甚遠。在德譯漢的過程中,要依據(jù)目的語,即漢語的文章格式和表達規(guī)范進行,必要時進行調(diào)整。
三、認識翻譯的類型
功能翻譯學將翻譯的類型分為文獻式翻譯(dokumentarische Uebersetzung)和工具式翻譯(instrumentelle Uebersetzung)。諾德(Nord)從譯文與源文的功能關系定義翻譯的類型,他認為兩者之間的關系無非是將譯文作為“文獻”或把譯文作為一個目的語交際中獨立的“工具”。文獻型翻譯強調(diào)對原文的忠實性,譯文要盡可能復制源文的內(nèi)容和格式,這是一種“鏡像”翻譯。高立希認為法律文書,如合同,適宜采取該翻譯類型(Kautz 2000:58)。工具型翻譯強調(diào)譯文的效果,要求以譯文的目的為出發(fā)點,參照原文的內(nèi)容和格式,重新組合源文的信息,翻譯時允許譯文的格式,甚至內(nèi)容偏離原文(王京平 2005:48),工具型翻譯功能等效和功能不等效兩種。
功能等效的翻譯是指譯文與源文的作用相同,翻譯課堂中我們選用藥品說明書和邀請函,使學生理解什么是功能等效的工具型翻譯。所謂功能不等效的翻譯是指譯文的目的與源文的目的不同,大多數(shù)情況下功能是否相同取決于翻譯委托人(王京平 2005:48),但也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文化、時代背景等。
為了比較工具型翻譯和文獻型翻譯,我們要求學生將一個德文邀請函分別采取工具型翻譯和文獻型翻譯的方法進行翻譯,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獻型翻譯的交際功能。
四、使用背景文章(Hintergrundtexte)與平行文章(Paralleltexte)
盡管高立希認為是指目的語文章(王京平 2008: 32),但本文的觀點認為背景文章不應限于目的語文章,是指所有與主題相關的所有文獻。背景文章除了為我們提供專業(yè)術語、專業(yè)領域的基本知識外,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源文,進而使對譯文的表達更準確、通順。翻譯教學中要教學生善于使用背景文章,我們在翻譯有關歐盟成立過程的德語文章時,首先讓學生閱讀有關歐盟成立的背景及發(fā)展過程的文章,這樣學生對源文的理解就容易很多。
平行文章在翻譯中的作用甚至比背景文章更重要,高立希將平行文章定義為“與源語文章對應的目的語文章”,此時源語與目的語文章在內(nèi)容、場景,行文規(guī)范方面具有可比性。德國翻譯教學研究者威爾斯稱其翻譯教學最成功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學生比較平行文章(Wilss 1992:196)。我們在教學中同樣要求學生充分利用平行文章,使翻譯過程事半功倍。翻譯德語藥品說明書、商務信函、求職信等時,要求參考閱讀相應的平行文章,借助相應的漢語平行文中的表達完成翻譯工作。比如:翻譯相關部門開具的證明,德語源文的表述為“Hiermit wird bestaetigt, dass…”,若按字面應翻譯為“借此證明……”,在學生查閱漢語的證明后,則將其翻譯為“茲證明……”。由此可見,善于使用平行文章對譯者而言十分重要。翻譯邀請函時,參閱漢語邀請函時要注意漢語與德語邀請函格式的不同,在功能翻譯中我們必須對格式按目的語的行文規(guī)范進行調(diào)整。
五、翻譯的過程
功能翻譯理論下翻譯分為三個階段:理解接受階段(Rezeptionsphase)、換階段(Transferphase)和再加工階段(Reproduktionsphase)。
1.理解接受階段:該階段,譯者首先要分析委托人的委托,確定譯文的目的和譯文的受眾,在此基礎上決定翻譯策略。譯者提供什么信息要視委托人的要求而定,根據(jù)翻譯目的決定信息取舍(王京平 2008:42)。譯者接受源文時首先要詢問翻譯用途,包括譯文用途、媒介形式、讀者等。在此我們以電法國電影“Lollita”的名稱翻譯為例向?qū)W生講解目的對翻譯的作用。對電影“Lollita”名稱有兩種不同的翻譯,一個是音譯“洛麗塔”,一個是“一樹梨花壓海棠”,課堂上我們對后者進行點評。某些認為“一樹梨花壓海棠”是一個非?!懊睢钡姆g,聽起來很有詩意,因為它本來就出自蘇東坡的一首諷刺其好友張先納妾的詩,但是這一翻譯根據(jù)功能翻譯理論的標準能否被評價為“好”呢?課堂上我們先在學生中作了小小的調(diào)查,其實就是提了個簡單的問題:誰能解釋“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出處及意思?在被詢問的兩級大三學生中能回答出該問題的學生屈指可數(shù)。那么接下來我們的問題是,電影受眾的文學素養(yǎng)如何?毫無疑問,電影是大眾文化,進影院的人的文學造詣平均應該低于大三文科在校生,可能大部分人看完電影并不能理解這一名稱,從功能翻譯學的視角看,此翻譯不能達到感染大眾的目的。所以,翻譯前要先明白譯文的目的,目的決定翻譯的措辭、策略及信息量。
在理解接受階段另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分析源文(Textanalyse),或稱理解篇章,通過分析源語文可以確定源語文的功能(Walter 2002:219)。諾德認為理解篇章需要從篇章的外部要素(Textextexterne Faktoren)和篇章的內(nèi)部要素(Textinterne Faktoren)入手。此過程諾德擴展了Lasswell-Formel①,分別從八個角度分析文章的外部和內(nèi)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作者、目的、受眾、傳播媒介、地點、時間、寫作動機和文章功能;內(nèi)部因素包括文章主題、內(nèi)容、結構、非語言信息、詞匯、句法、語氣和效果。上述八個外部因素很容易理解,無需作過多解釋,內(nèi)部因素中的非語言信息是指文字以外的信息,如插圖,表格,文體格式等;句法指詞類、句型和句式,德語句法十分復雜,在德語源文中影響理解的困難多半來自語法(王京平 2008:74)。必須注意,并非在所有的源語文章中這些問題都能得到回答,要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
2.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在從源文到譯文的改寫(umschreiben)階段,需要考慮的不僅是語言,還有文化的差異、專業(yè)知識等,該部分的教學重點是翻譯的技巧、翻譯的方法等,包括根據(jù)語境確定語義、長句的翻譯、增詞法、減詞法、拆譯、合譯等。功能翻譯理論的作用僅是宏觀指導,即根據(jù)功能和目的語文化確定最終的表達。
3.再加工過程:翻譯的再加工階段要根據(jù)目的文的功能和文化完成修改(Korrektur)和潤色(Verbessern),此時要注意的是目的文存在的具體情況及目的文的標準,最終實現(xiàn)源文和譯文的貫通(Kohaerenz)。功能翻譯學認為,翻譯的問題不在于源語和譯語的“翻譯單元”是否等值,而在于譯語語篇是否適宜,是否符合翻譯委托者及翻譯任務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朱小雪等2010:65)。
六、結語
功能翻譯學實際是費爾梅爾和他的學生對奈達以來眾多成果的綜合(朱小雪等 2010:16),該理論得到很多翻譯學家的支持,他們主要將功能翻譯理論應用于實踐,尤其應用于教學。在功能翻譯學指導下的翻譯教學中,譯者不再是一個僅僅處于被動地位的兩種語言的中介者,他參與兩個交際圈,是譯語語篇的再生產(chǎn)者,因為譯者必須根據(jù)源語語篇的作者的意向和翻譯者的委托目的“創(chuàng)作”譯文(朱小雪等 2010: 22),因此,譯者在功能翻譯學指導的翻譯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是主動的“創(chuàng)作者”。這一點在我們的課堂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學生在翻譯上文“Der Haustyrann”時,因為翻譯委托要求翻譯后“表演”,就別出心裁地用各自的方言翻譯并表演這個劇本的片斷,效果令人非常滿意。另一方面,功能翻譯理論下的教學內(nèi)容除本文論述的外,還包括很多其他內(nèi)容,但因為本校德譯漢翻譯課程設置的課時有限,所以很多其他內(nèi)容不能在教學中采用,實為遺憾,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予以補充,為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翻譯人才略盡綿薄之力。
注釋:
①Lasswell-Formel 借助“Who says what in wit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這一問題分析篇章外部及內(nèi)部因素。
參考文獻:
[1]Kautz, Ulrich: Handbuch Didaktik des Uebersetzens und Dolmetschens.Muenchen, 2002.
[2]Nord, Christiane: Textanalyse und Uebersetzen.Tuebingen, 2003.
[3]Reiss, Katharina: Texttyp und Uebersetzungsmethode.Heidelberg, 1993.
[4]Reiss,Katharina&Hans J.Vermeer: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Tuebingen, 1991.
[5]桂乾元.實用德漢翻譯教程.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6]金 隄.等效翻譯探索.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8.
[7]劉宓慶.現(xiàn)代翻譯理論.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8]姆 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9.
[9]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9.
[10]王京平.德語翻譯教程新理念.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11]王京平.新德漢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12]王樹槐,栗長江.中國翻譯教學研究:發(fā)展、問題、對策》[J].外語屆,2008(2).
[13]楊壽國.德漢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9.
[14]張崇智.德漢翻譯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15]鐘力平.《德語學習》30周年精選——翻譯卷.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本論文是濟南大學校級教學研究立項“功能翻譯理論在德漢翻譯課堂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JZC133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