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敏
一、設計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加強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品味,我們往往過分強調了對字、詞、句、段的分析,而忽略了對整篇文章的整體分析,結果把一篇完整的課文分析得零零亂亂,更有甚者,抓不住文章的前后聯(lián)系和整體脈絡,使教學陷入僵境。為了“實現(xiàn)省時高效的教學”理想,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全局性的問題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二、設計意義
從教學內容整體性的角度和學生的整體性參與的角度出發(fā),設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整體性問題來帶動學生對整篇文章的閱讀,其意義體現(xiàn)在:
1.有助于學生深層次的理解。整體性問題是從課文中提煉出來而又能讓學生深入課文中去的“大”問題,它能夠在縱向上牽引,在橫向上輻射,從而達到引導學生細細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
2.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整體性問題設計以具有全局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探究課文,能減少課堂教學中大量的無效提問,真正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
3.有助于整體把握能力的培養(yǎng)。用整體性問題來結構學生的課堂活動,能有效克服目前語文閱讀教學中肢解課文、一講到底、零敲碎打等種種弊端,并有效地引領學生把握課文的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
三、設計整體性問題的方法
整體性問題是閱讀教學中立意高遠的問題,在教學中具有“牽一發(fā)動全身”的效果。那么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設計整體性問題呢?
1.緊扣人物。以“人物形象”為突破口來設計整體性問題。在設問時,可以從分析人物的描寫手法,分析人物故事情節(jié)或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等角度人手,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主題。
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設計整體性問題:文中哪些人被錢所控制?又有哪些人沒有被錢控制?學生在思考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品味了重要語句的含義,體味了作品對人物細膩傳神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加深了對主題的感悟。
2.緊扣情感。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結晶,有著或明或暗的情感線索,而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富有情感的學生,圍繞課文中滲透的情感來設計整體性問題,能夠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和文本、作者對話,把一篇篇文章讀得鮮活生動起來,學生也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例如,在《給我的孩子們》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在文章開頭就表達出來的“憧憬”和“悲哀”之情,設計問題:作者憧憬什么?悲哀什么?學生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就能夠理解作者對“真”的向往和感嘆。
3.緊扣題目。許多文章的題目就能點出寫作對象、主要內容及主旨,以此為切入點來設計問題,可以快速進入文章重點內容的閱讀與探究,使學生能準確地把握文章重點,而且在內容理解上也能達到較高的深度。
例如,《藍藍的威尼斯》這篇課文,我們的常規(guī)思路是以作者的游蹤為順序,把課文分為幾個段落,逐段學習課文,但如果緊扣題眼“藍藍”,設計整體性問題,更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生緊扣“藍藍”一詞,產生聯(lián)想,思考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藍藍”,學生在探討中步步深入,理解了作者以游覽順序為明線,以表面上的水之“藍”到人文意義上的“藍”(和平、安寧),層層推進,逐漸深入的巧妙構思。
4.緊扣主旨。文章所選的材料都是為主旨服務的,作者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展現(xiàn)材料,采用不同的材料充實文章,就是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文章的主旨。緊扣文章主旨,有助于學生了解作者為了表現(xiàn)主旨是如何選材,如何構思的。
例如,小說《最后一課》,其主旨是表現(xiàn)人物對祖國語言的熱愛。設計整體性問題時,可設計以下幾個問題: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以前和今天有怎樣的變化?是什么原因讓他們發(fā)生這樣大的變化呢?理解了這兩個問題,學生既明確了文章的主題,也達到了整體上理解課文的要求。
5.緊扣句段。文中的關鍵句段,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包含著深刻思想意義的句段,或者在結構上能夠組織全篇,聯(lián)系上下文的句段。以關鍵句、段為切入點設計整體性問題來進行課文教學,能打破常規(guī),靈活運用“變序教學”,深刻剖析,層層推進,串聯(lián)全篇。
例如,魯迅小說《社戲》,最后一段寫道:“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也沒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币赃@一段為切入點,設計問題: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感受?讓“我”真正回味的是什么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再從頭開始探究,感受到“我”真正回味的是和少年伙伴們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的童年生活和一群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農家少年。
四、設計整體性問題的注意點
設計整體性問題,要求教師能夠高屋建瓴,俯視全文,提煉綱領性問題,使之能提綱挈領地貫穿課文內容,貫穿課堂活動,帶領學生在宏觀上把握全文,微觀上品味細節(jié),并且問題要有可挖掘性,切忌膚淺,缺乏思考空間。
參考文獻:
[1]余映潮.語文閱讀教學藝術50講[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
[2]葉瀾.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