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素來是各種社會思潮形成、影響、傳播和匯聚的集散地,雖然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并不占主流地位,但其潛在影響不容忽視,尤其是其消極影響。我們主要分析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產生的一些顯著且亟待解決的消極影響,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fā)揭示其主要原因,同時對如何有效提高大學生對社會思潮鑒別力和防御能力做出了相應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思潮;消極影響;內因
一、當代中國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消極影響
當代大學生是具備豐富科學知識力量武裝的一代青年人,他們思想敏銳、有強烈的求知欲,并且樂于追求個性和自我,這些特點決定了大學生易于接受各種社會思潮,但部分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掌握有限,政治敏銳度和鑒別能力有待加強,致使他們也容易受到一些落后、消極的社會思潮誤導。在多元化社會思潮交織蔓延的今天,一些不良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造成了多方面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加大了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選擇困難和差異性
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處于逐步發(fā)展、完善時期,他們思想活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和新思想,但同時,淺顯的人生閱歷和不成熟的認知能力決定了大學生面對社會思潮難以選擇,極易受到各種思潮的侵襲,從而導致他們表現出盲目、焦慮、從眾的選擇困難,當這種不確定性與不同性質的社會思潮多元共生時,就加大了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性,出現了沒有明確的界線,呈現相互交織、盤根錯節(jié)的三觀狀態(tài)。
2、動搖了部分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削弱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部分大學生受一些錯誤社會思潮的消極影響,誤信了“國界的消失”、“民族國家主權過時論”等謬論,甚至有些學生認為,當今時代對民族精神和國家主權的捍衛(wèi)是可有可無的,這種言論的傳播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觀,直接助長民族虛無主義的傾向,使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與歸屬感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削弱了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3、減弱了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感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和人民事業(yè)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暴露出一些關于貧富差距、貪污腐敗、分配不公、社會暴亂、食品安全等問題。一些社會思潮便以此為契機,大肆宣揚資本主義的優(yōu)越性,夸大社會主義事業(yè)改革和轉型帶來的個別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失去了信心,混淆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開始懷疑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能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前途感到迷茫,動搖了他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4、消解了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扭曲了大學生的道德觀
首先,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過程中,西方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受西方自由民主主義等社會思潮的影響,逐漸形成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自我意識過于強烈,導致部分大學生集體意識淡漠,在生活中,以個人為本位看待問題,片面追求自身發(fā)展,忽視集體利益和團隊精神,只講個人價值,不講社會價值。
其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還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社會主義道德觀的自我塑造。部分大學生將金錢與權力放在首位,認為只要不犯法,道德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拋棄。有些大學生在思想行為上對自己降低要求,忽視自身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對真善美和假惡丑失去辨識度,混淆了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甚至出現“學術腐敗”等社會公德淪喪、道德水平滑坡的現象。由此可見,這些不良的社會思潮已經嚴重腐蝕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扭曲了大學生的道德觀。
二、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消極影響的主要內因
內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據,大學生受社會思潮消極影響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就是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制約因素,大學生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和閱歷的不斷豐富,自我意識逐漸強化,人格相對獨立,自我發(fā)展和完善的愿望日益強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大學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特點來看,大學生正處于個性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他們思想活躍、政治敏感、富有激情、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其心理發(fā)展的主要特征具體表現為:第一,抽象思維高度發(fā)達、反應敏捷、頭腦機智,但其辨證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并不完善,看問題往往不全面、不深刻,對待問題缺乏換位思考的心態(tài),易偏激、容易形成反傳統,反主流的價值觀傾向;第二,精力充沛,情感豐富,極易興奮和沖動,穩(wěn)定性不足,對人對事感性大于理性;第三,富于創(chuàng)造,喜歡幻想,但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鶩遠,意志品質相對薄弱,缺乏恒心和自制力,思想立場不堅定,易受社會環(huán)境和同伴群體的影響。比如大學生對于一些國內外重大的政治問題的分析,往往是敏感但不敏銳,感性多于理性,經常人云亦云。總之,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還處于不穩(wěn)定的變化狀態(tài),這決定了他們的價值觀念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另一方面又隨著自身的成長而不斷地加以調整。因而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較明顯的表面性、不穩(wěn)定性、兼容性和矛盾性,大學生這些自身的制約因素都大大的影響著他們接受社會思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著大學生對社會思潮形成正確的認識進程。
其次,從大學生的知識儲備、政治和社會生活經驗來看,他們的知識結構還不完善,尚未步入社會,涉世不深,閱歷有限,缺少政治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缺乏政治經驗對大學生社會思潮的鑒別力和防御能力產生了一些消極的作用,如: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政治性較強的內容不易接受;不善于將改革開放前后的中國進行比較,沒有充分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不能深刻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對于我國在發(fā)展進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不能正確的對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前途感到迷茫,這些都容易造成大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出現的一些典型的社會問題產生抵觸心理,進而更加追捧一些社會思潮的言論。
最后,相當多的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在就業(yè)激烈的競爭中,一些大學生甚至覺得畢業(yè)就等于失業(yè),這使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就業(yè)壓力。面對自己多年的智力投資而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他們難免會產生對社會不滿的情緒及對本民族優(yōu)越性的質疑。與此同時,西方的一些跨國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在中國,他們不僅用西式的企業(yè)文化吸引著眾多的大學生,也用高工資等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獲得了很多大學生的青睞??鐕静粌H為中國大學生實現職業(yè)理想提供了一個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也在無形中向大學生傳輸了一些帶有西方色彩的社會思潮。
三、有效提高大學生對社會思潮鑒別力和防御能力的對策思考
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的消極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因此,針對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的主要原因,提出以下三點對策:
1、強化防范意識與尊重主體地位和掌握身心發(fā)展特點相結合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掌握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有效提高大學生對社會思潮鑒別力和防御能力的基本前提。無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中,還是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應該遵循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區(qū)域的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運用形式多樣的方式方法,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了解各種社會思潮的主張,與他們一起分析、探討一些典型不良社會思潮的主張及本質,進一步明確一些典型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產生消極影響的不良后果。
2、激發(fā)主動性和積極性,將理論灌輸與自我教育相結合
在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社會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針對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找到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消極影響的主要癥結所在,在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掌握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與規(guī)律的基礎上,激發(fā)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思潮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將理論灌輸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對各種社會思潮進行客觀的分析,堅定不移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認知、剖析和鑒別各種社會思潮,認清其本質所在,從理論認識根源上消除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消極影響, 不斷提高對社會思潮消極影響的辨析和防御能力。
3、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洞察力,與解決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實際問題相結合
大學生知識結構尚未完善且缺乏政治經驗,導致其政治敏銳性和政治洞察力薄弱,作為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強化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大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重大政治問題上立場堅定,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洞察力。同時要注重幫助大學生解決身心發(fā)展中的現實問題,在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中,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夢想實現歷程,深刻的理解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從而引導他們深入分析和正確看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問題,讓他們更好地學習領會“中國夢”的精神實質,在努力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中,主動肩負起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將自身的前途發(fā)展和國家的繁榮富強緊密結合,最大限度的遏制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造成的消極影響。
作者簡介:
李思雨(1987—),女,黑龍江伊春人,淮海工學院輔導員,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