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鵬 李志勇
摘要:新時期面對黨員尤其是青年黨員信仰的缺失和信心的匱乏,我們黨必須要大力弘揚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這一面?zhèn)ゴ蟮钠鞄?,結合黨的發(fā)展歷程和艱辛探索,結合黨在革命和建設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來充分闡釋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和實事求是在新時期對于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意義,讓廣大黨員意識到過去我們黨的革命和建設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源于對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信仰和實踐,而在今天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只有繼續(xù)堅持和踐行活的靈魂的思想方針。
關鍵字:毛澤東思想;群眾路線;實事求是
導言
“我們黨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使我們贏得了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盵1]這是鄧小平同志在與《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小組談話時對毛澤東思想作出的評價,事實上,毛澤東思想不僅僅是影響了鄧小平同志那一代人,直至今天,它依舊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揮著其獨特的影響力,尤其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對指導我們社會主義各個方面的事業(yè)工作意義非凡,而對于加強和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它無疑又是一把強大銳利的思想武器和永不過時的精神旗幟。
一、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方面
1、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盵2]群眾路線的提出也有著其深厚悠久的歷史淵源,無論是孟子大師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3]還是孔夫子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4],這些優(yōu)秀的民本思想為黨群眾路線的形成提供了靈感和借鑒,同時,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根植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具體表現??傊?,無論是傳統(tǒng)的“愛民”思想,還是毛澤東思想中的群眾路線思想,都在揭示著上至國家和政黨,下至團體和組織,其繁榮發(fā)展必須要在立足人民群眾利益的基礎上與人民群眾緊密結合,才會真正達到長久的目的。
2、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原則的科學涵義就是從本國實際出發(fā),走自己的路,依靠本國人民的力量進行革命和建設?!盵5]也就是說,無論是中國的民主革命,還是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亦或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及其探索,都是我們黨在立足中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上,與廣大中國人民緊緊結合在一起而進行的,這一過程,我們不會允許外來勢力的干擾,也不會容忍敵對分子的蓄意破壞,自始至終,我們都要靠自己的力量。這就意味著與過去舊中國受列強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態(tài)以及土地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但卻受共產國際影響的情況不同,獨立自主思想的提出代表著我們黨開始真正獨自領導和探索中國革命,從而實現國家民族主權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
3、實事求是
關于實事求是的科學內涵,毛澤東同志就曾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6]聯(lián)合起來,實事求是就是立足實際情況,通過實踐、探索和研究去尋找事物內部客觀存在的本質聯(lián)系,從而獲得正確的認識,以便在這個正確認識的基礎上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來指導中國的革命發(fā)展和建設實踐活動。實事求是的思想不僅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更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同時,它也代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認識論和實踐論在中國具體革命建設中的運用和發(fā)展。
二、新時期下黨的執(zhí)政地位所面臨的挑戰(zhàn)
1、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現象比較嚴重
與建國初期相比,改革開放以來,黨員干部貪污腐敗的現象大幅增多,直至今日,腐敗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們黨的建設和危及黨執(zhí)政地位的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這種損害人民利益的腐敗現象很大程度上從側面反映了和過去革命戰(zhàn)爭年代相比,我們黨的領導干部大大脫離了人民群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的根據地主要立足于廣大的農村地區(qū),是故黨員干部從地理上能夠更加方便的團結廣大農民群眾,即使是建國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的這幾十年,雖然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了城市,然而由于當時的國家形勢再加上革命年代艱苦樸素和為人民服務的革命傳統(tǒng)依舊盛行,因此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現象并未特別嚴重。但改革開放使得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發(fā)展經濟上來,面對國外腐朽的文化思潮和不同以往的新的建設任務,許多黨員干部開始從思想和行為上拋棄了黨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而開始變得貪圖私利,再加上仍舊存在的官僚主義的封建思想殘余,導致了今天我們黨的領導干部在個人思想修養(yǎng)上不再遵循過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工作方式上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緊密地結合群眾、充分地考慮民意、深度地融入人民群體,進而導致了其在執(zhí)政行為上漸漸地與群眾脫節(jié),使得腐敗現象泛濫,大大損害了黨的名譽形象,給黨的執(zhí)政地位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
2、大多數黨員尤其是年輕黨員缺乏共產主義的信仰
中國共產黨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多、規(guī)模最為龐大的超級政黨,然而在八千多萬黨員這個天文數字的背后,卻隱藏著我們黨黨員質量的巨大問題,而這個質量問題反映在精神層面就是大多數黨員尤其是年輕黨員從內心深處對共產主義根本就不信任,對于我們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仰也十分缺乏,對于今日絕大多數年輕學生而言,加入共產黨不過是為了為他們的檔案增添一份榮耀光彩,以便在將來就業(yè)時能夠對自己更有利而已,而對于我們黨能不能領導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勝利,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究竟會不會在實踐中變?yōu)楝F實,他們一般不會去關心,也不會堅定地去相信。這種思想上的缺失反映在行動方面就是黨員日常行為的麻木,在生活中,許多年輕黨員把自己看得與普通大眾無異,完全沒有黨員應該服務大眾,黨員應該身體力行、發(fā)揮模范作用的意識,與過去老一輩革命家相比,當代中國黨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蕩然無存。對于黨的執(zhí)政地位來講,這種情況是一個極大的隱患和潛在威脅。
3、在一些相關的具體制度上還存在著弊端
具體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現在黨政不分和政企不分的現象并未很好地徹底根除掉。黨的領導地位主要是體現在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方面,而非包辦一切,更不是以黨代政、黨委獨斷專行。在行政管理領域,許多地區(qū)沒有處理好當地黨委與當地政府之間的工作關系和職責分工,導致黨政不分和管理職能的混亂,許多黨委組織權力過于集中,工作方式過于獨斷,這嚴重影響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也給更好地發(fā)揮黨的領導作用帶來了負面影響。而在企業(yè)尤其是國有企業(yè),黨委組織往往也是實行行政化的管理,從生產到銷售,從管理制度到財務制度,黨委機構過多地參與到了企業(yè)的日常運營中,反而從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國有企業(yè)面向市場的現代化改革,進而影響了企業(yè)的發(fā)展效率。這些具體制度上存在的弊端如果不加以解決,我們黨的執(zhí)政能力將受到大眾的嚴重質疑,因此,這種情況對我們黨的執(zhí)政地位也構成了很大的挑戰(zhàn)。
三、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對鞏固黨執(zhí)政地位的積極作用
1、密切黨員干部與人民大眾的聯(lián)系
從建黨開始,經歷了三十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磨練,到解放戰(zhàn)爭末期,中國共產黨已經由區(qū)區(qū)十幾人發(fā)展到擁有了成千上萬的黨員和幾百萬的革命軍隊,而且即將成為執(zhí)掌新中國的強大革命力量,而這一切都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獨一無二的群眾路線。毛澤東同志無論是思考中國未來的命運道路,還是深入社會進行實踐考察,自始至終,他都十分信任人民大眾的力量,始終將群眾的力量置于關乎中國革命勝敗的關鍵地位,無論是《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還是《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亦或是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發(fā)展前景的分析,他始終認為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階級,占人口總數最多的農民階級則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和最可靠的同盟軍。是故在毛澤東同志執(zhí)掌中共的領導權之后,無論是在抗戰(zhàn)期間還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員干部始終能夠緊密地圍繞在人民大眾身邊,始終能夠深刻地融入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去,也始終能夠時刻把廣大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小米加步槍的共產黨經歷了抗日戰(zhàn)爭的磨練不僅從長征的巨大損耗中逐步恢復了元氣,而且在抗戰(zhàn)勝利后也逐步地成長為僅次于國民黨政府的第二大力量,乃至于后來又經過三年的解放戰(zhàn)爭,中國共產黨真正成為帶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人民當家做主的決定性領導力量。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蔣介石始終不相信中國人民是推動中國革命前進的根本力量,也不認為占中國人口總數最多的工農階級會對中國未來的命運有什么重大影響,在他看來只要有那些少數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維護,只要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只要有近四百多萬國民黨大軍的存在,他在中國的統(tǒng)治地位就絕不會動搖。然而,歷史的事實卻證明他錯得十分離譜。因此,群眾路線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是歷史的必然而非偶然,是人民的必然選擇而非偶然選擇。所以我們黨必須首先要深刻認識到群眾路線這個問題是關乎我們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其次全黨必須要在充分結合和闡述黨史的基礎上深入地對我們的黨員干部進行群眾路線教育,讓干部們深刻意識到群眾路線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日常工作中對群眾路線的疏忽和由此所帶來的不良潛在后果,最后,將“干部與群眾互動結合”這一因素納入干部考核制度的建設中,形成科學有效的考核體系。只有這樣,群眾路線思想才能真正發(fā)揮它的導向作用,才能真正約束廣大黨員干部,指導并糾正其日常工作中執(zhí)政的方式和脫離群眾的錯誤,從而達到密切其與群眾聯(lián)系的效果,進而鞏固黨在全國的執(zhí)政領導地位。
2、加強黨對國內外事物的領導能力
遵義會議之后,黨逐漸擺脫國際共產主義的影響,使得逐漸成熟起來的中國共產黨能夠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革命,所以我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之后,從“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再從亞非萬隆會議的“求同存異”到七十年代初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黨和國家在處理對外事務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而這些成就都源于黨對獨立自主原則的一貫堅持。無論是建國初期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全方位封鎖,還是在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期面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打壓,我們國家始終都本著獨立自主的方針反對任何國家以任何理由和手段干涉我國內政,堅定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正是獨立自主的原則使得我們的革命和外交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被動挨打的局面,也正是獨立自主的原則讓我們黨能夠立足我國的國情和國際形勢靈活地制定革命外交策略而不受外來勢力的干擾,從而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因此在新時期,我們黨在領導國家對外事務時應該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根據本國的需要和世界的發(fā)展形勢來決定我國的外交政策,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內政干涉,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黨處理和把握外交事務的能力。
另外,對內方面,面對政治制度上存在的以黨代政和政企不分的弊端必須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觀念上打破過去黨主管一切的舊有意識,明確黨的領導職責,避免黨和政府的權責交叉,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根據我國經濟建設和市場發(fā)展的情況來決定黨執(zhí)政制度的改革措施和發(fā)展方向,不斷提高黨對內事物的領導能力。因此,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立足于我國當前的具體實踐狀況和發(fā)展需求,我們才能夠不斷完善和發(fā)展黨的執(zhí)政制度,提高黨對內部事務的執(zhí)政水平;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我們黨才能夠更好地領導國家的對外交往以及更好地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也只有這樣,黨的執(zhí)政能力才會獲得人民的認可,執(zhí)政地位才能得以鞏固。
3、在廣大黨員心中樹立起對黨的信仰和信心
如果一個政黨的青年才俊對本黨的歷史和信條不再由衷地認同和信仰,也不再發(fā)自內心的去踐行,那就意味著這個政黨輸掉了未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無論是土地革命的艱苦歲月,還是抗日戰(zhàn)爭的磨難時期,中國共產黨能夠戰(zhàn)勝國民黨,建立新中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堅定地相信本黨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堅定地相信共產黨的理論和領導以及毛澤東思想的三個活的靈魂能夠給中國帶來新的光明,在行動上也始終能夠堅定地落實群眾路線、踐行黨的政策和方針,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共領導在分析革命問題時也始終力求堅持獨立自主,做到實事求是。這種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由衷信仰使得處于革命戰(zhàn)火年代的中共干部和廣大黨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戰(zhàn)勝了私利的誘惑和死亡的恐懼,為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力。所以我們黨能夠由弱變強,能夠以弱勝強,也能夠在新中國建立之后成為當之無愧的執(zhí)政黨。即使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成功之后,無論是十年的艱辛探索時代還是十年的文革浩劫期間,我們能夠在事關國家發(fā)展的關鍵領域取得重大成就,能夠在文革之后迅速凝聚全國力量進行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經濟,直到有了今天的成果。這一切也基本上是得益于老一輩的革命家和老一輩的知識分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以及大無畏的奉獻精神,而這種愛國主義情懷下的信仰和精神就是對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繼承發(fā)揚與深刻實踐。
新時期面對黨員尤其是青年黨員信仰的缺失和信心的匱乏,我們黨必須要大力弘揚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這一面?zhèn)ゴ蟮钠鞄?,結合黨的發(fā)展歷程和艱辛探索,結合黨在革命和建設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來充分闡釋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和實事求是在新時期對于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意義,讓廣大黨員意識到過去我們黨的革命和建設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源于對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信仰和實踐,而在今天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只有繼續(xù)堅持和踐行這個思想方針。從而引導黨員樹立起對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堅定信心,引導他們在工作生活中去用心落實,進而逐步確立黨員的共產主義信仰。黨員和干部一旦恢復了對黨的信仰和信心,這種精神上的力量將為社會主義的建設發(fā)展產生無窮無盡的正能量,這必將會極大改善和提高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從而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
小結
歷史的實踐不僅證明了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的珍貴法寶,也是長久保持黨執(zhí)政地位的強大思想武器。作為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對中國的發(fā)展有著非凡的意義,對世界各國的國家建設也有著廣泛普遍的借鑒意義,從這個角度講,它不僅是屬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也是屬于世界的寶貴思想。
參考文獻
[1]鄧小平.對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http://baike.baidu.com/view/42152.htm?fr=aladdin#reference-[2]-42152-wrap
[3]孟子.盡心下——孟子[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4]楊柏峻.為政篇——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5]http://baike.baidu.com/view/151212.htm?fr=aladdin
[6]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柴鵬(1991—),男,山東濟南人,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李志勇(1990—),男,河南平輿人,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