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一節(jié)“雙手向前擲實心球”為研究課例,依據動作的技術要領,展開對場地的設計,場地主要利用9根線,采用2組面對面的形式,進行擲遠度、擲高度、擲又有遠度又有高度的練習,簡單而實用的場地設計,有效地提高了練習的效率,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雙手向前擲實心球上下肢的協調用力及出手角度問題,使本來枯燥乏味的雙手向前擲實心球技術更具挑戰(zhàn)性、趣味性,使學生更有成就感。
關鍵詞:擲實心球;設計;場地
隨著課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發(fā)生了很大改變,教師觀念也有了很大突破,高質量、高效率的有效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前提,是實施新課程的重要保障。有效課堂是以最小的教育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筆者認為一堂高效的體育課堂離不開合理的場地設計。那么什么是合理的場地設計,筆者認為合理的場地設計,不僅要從天氣、教材內容、學生特點等多方面考慮,場地的安排更要便于各項練習內容的開展,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技術動作,促進運動技能的形成。本文筆者以“雙手向前擲實心球”為研究課例,在合理設計場地提高課堂實效性方面進行歸納和論述。
“雙手向前擲實心球”是初中體育與健康田徑教材內容之一,它的教學要求:發(fā)展投擲能力,掌握基本的投擲方法,發(fā)展上肢、肩帶、腰腹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培養(yǎng)。它的動作要領:面對投擲方向,兩腳前后開立,力量大的一條腿在后,身體重心落在后腿上,兩腿微屈,雙手舉球至頭的后上方,兩臂自然伸直,然后利用雙腳蹬地,收腹,揮臂的力量將球用力由頭后向前上方(斜上方45度角)擲出。
一、雙手向前擲實心球場地設計
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雙手向前擲實心球動作,本次課以輕物足球代替實心球上課來完成體育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特點、新課標要求,制訂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了解雙手向前投擲實心球的動作要領。
(2)通過各種投擲練習,使90%的學生能基本掌握雙手向前投擲實心球動作,發(fā)展學生投擲能力、上下肢、腰背力量及身體的協調性。
(3)培養(yǎng)學生健壯的體魄、充沛的精力及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2.教學重點
投擲的出手角度。
3.教學難點
上下肢的協調用力。
4.場地示意圖
依據課所要解決的重難點,設計如下場地示意圖:
場地說明:此場地為一個籃球場,外框為籃球場4條邊線,編號4可直接以籃球架為柱子拉一根皮筋或彩帶等,其余線條可用標志帶或粉筆等標注。開始上課之后,把學生分成2排,分別站在0線的兩邊上(要求左右間隔2臂距離)。
體育場地設施是體育教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場地設計的不同必將對學生的心理等產生變化。當學生處于一個整潔優(yōu)美、生機盎然的環(huán)境中時,能產生輕松、愉悅的情緒體驗,往往表現得活潑開朗、自信大方、朝氣蓬勃、樂觀向上,能與同伴友好相處,易于接受別人的意見,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練習的積極性。
二、設計意圖及所產生的課堂效果
1.線的設計意圖及所產生的課堂效果
(1)線距離0線1.5米間距,學生手持足球站在0線后,雙手持球用各種方法擲1線,比比看誰的球彈得最高。學生拿起球擲第一次后,他會充分感知到人體對球體的作用力,當球在落地時所發(fā)出的聲響以及球所彈起的高度,從聽覺、視覺上給予刺激,提高運動的興奮性,在比一比中,學生的競爭意識更強,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更高了,各個都不愿意落后,都使勁地進行向下擲球,努力使球擲得更高,同時讓學生在練習時思考:怎樣擲才能使球彈的更高?
(2)2線設計意圖及所產生的課堂效果。在1線練習之后,教師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要想使球彈得高,擲球時不僅腰腹要發(fā)力,還要快速揮臂。2線距離0線3.5米間距,要求學生雙手持球于頭后擲2線,同時體驗腰腹發(fā)力與快速揮臂,看看是否球還能彈得更高,練習中學生腰腹發(fā)力與快速揮臂脫節(jié),使身體的用力不能很好地作用到球上,球不能很好地彈起。協調性的好壞也決定了學生動作掌握的好壞,只有在不斷的練習和要求中,學生的各項協調性才會慢慢有所提高,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所以要給予學生練習和掌握動作的時間,但不能降低對動作的要求。
(3)3線設計意圖及所產生的課堂效果
3線距離0線5.5米間距,學生繼續(xù)體驗動作并擲3線,當遠度逐步增加時,學生所使用的力量在無形中增長,練習的協調性在比一比和目標的指引下有明顯進步。慢慢的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力量小的學生,用腰腹和手臂的發(fā)力擲0線已經相當吃力,我們可以發(fā)現,不知不覺中他腿部也在使力了。這時教師適時開始引導,讓學生思考當我們遠度再增加時,我們還可以增加哪方面的用力,不斷地練習與體驗腿部發(fā)力。
(4)4線設計意圖及作用
①作為遠度
4線距離0線7.5米間距,學生光靠單個發(fā)力很難達到這個遠度,只有全身的協調用力才能擲得更遠。讓學生體驗、嘗試,因為是足球,相對實心球要輕得多,輕物更有助于學生技術動作的掌握,所以只要學生動作協調起來了,這個遠度80%~90%的學生都是能完成目標的,未達到的學生在擲足球時,因為物體較輕,而更便于發(fā)力,所以練習更具有挑戰(zhàn)性。
②作為高度
向上拉起4線,高度約2米,學生先從3線開始擲球,再到2線,再到1線。安全提示:一組練習時,另外一組要退到足夠的安全距離(0線甚至更遠的距離)。此時學生練習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解決高度的問題上,發(fā)力的角度開始產生變化,出手的角度也開始了變化,腿部的蹬地更明顯了。接著提示學生,自選3、2、1(距離4線分別為2米、4米和6米)作為起點,要求站位的選擇要能通過所設置的高度,試試選擇一個合適的站位并能使球擲過這一高點的基礎上使球更遠,這時把學生的注意力從高度轉移到了既有高度又有遠度上,此時學生不光要擲過一定的高度,而且又要擲過一定的遠度,練習更具有了挑戰(zhàn)性。學生都為了能夠達到更遠的遠度,動作技術在進一步的提高,整個動作的協調性也更好了,同時也擲得更遠了。通過本次課,提高了學生上下肢的協調性,解決了擲實心球的出手角度。
三、場地設計實效性分析
本次課練習密度高,除了練習要求和提示,學生都是在對動作的體驗以及對目標的挑戰(zhàn),我們可以看到在場地設計上的有效因素:
1.巧用線條,有效解決上下肢用力與動作的協調配合
在練習中,筆者巧用線條,1線解決了投擲中的揮臂問題,思考如何才能使球彈得高(規(guī)定只能用雙手),使學生在比一比誰彈得更高中,感覺手臂的發(fā)力對球所起到的作用,并通過練習體驗快速揮臂。2線是在1線的基礎上的拓展,讓學生有效掌握腰腹用力與揮臂的協調配合。3、4線要求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蹬地、收腹、揮臂以及三者的協調配合。通過4根線條,有效解決上下肢的問題。
2.要利于上下肢的協調配合
擲線條1,2,3,4,讓學生想盡辦法如何才能擲得更遠,引出下肢的蹬地與手臂的協調配合。
3.利于解決球的出手高度、出手角度
以4線作為高度,分別站在3線、2線、1線依次進行過高度的練習,然后再讓學生體驗、選擇更適合自己的高度與遠度進行投擲練習,有效地解決了球的出手角度問題。
4.要簡單、實用
本課例的場地設計比較簡單,利用9根線條在高度和遠度的變化中有效提高對雙手向前擲實心球技術動作的學習和掌握。
5.要考慮可操作性與安全性
利用球體的輕和彈性設計的教學場地,使本比較枯燥的教學內容生動了、活潑了,學生在擲的同時,在高度和遠度中所得到的不一樣的成就感中,體驗了成功與樂趣,有效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6.有效滿足不同學生的水平需求
面對教學中不同水平的學生,線條設計更有利于教師對課堂的掌控,更有利于教師展開分層教學,讓學生更有成就感。
總之,我們可以參考此研究課例,為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今后的場地設計中可以考慮利用現有場地,進行合理設計,并做到循環(huán)使用,不可以過于花哨,流于形式。在設計場地課時要以技術動作為出發(fā)點,依據教學目標、重難點合理設計,要充分考慮教學方法與場地的有效結合,達到最完美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邵偉德,鄒旭鋁,俞富根,等.體育課堂教學場地器材布置與利用有效性與例析[J].中國學校體育,2010(11).
作者簡介:何信寶,男,本科,就職于浙江省淳安縣浪川初中,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