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紅
摘 要:圓形思維,由來已久,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沉淀的結晶。由圓演繹出的抽象哲理豐富多樣,它不僅包含著先人對宇宙生命的認識,還包括對修身、齊家、治國的多方位理性思考。在古代文學敘事作品中,圓形思維也被廣泛運用,明清小說中敘事結構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對其進行深刻分析,將有助于讀者更好地領會中國傳統文化在小說敘事中的運用。
關鍵詞:明清小說;敘事;崇圓思想;運用
中圖分類號:I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1-0177-02
“圓”象征著通與合,自古以來先民們在形狀上就比較崇尚圓形。從考古出土的文物看,距今6500-5000年前的史前紅山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圓形玉器,如玉璧和玉聯璧、玉玦、玉鐲、玉箍等。紅山文化中的三孔玉器,更是以三個連續(xù)的圓孔突出了“圓”的設計。史前先民對圓的崇尚一直延續(xù)至今。隨著文明的進步和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對“圓”這種概念的理解和運用也變得多層次化。但更多的是由形狀之圓引申出來的哲學意義。
“先秦時代對中國人的精神方式進行宏觀的哲學概括的典籍是《易經》和《道德經》?!雹僮鳛槿鍖W第一經和道家第一經,這兩部書直接影響著中國人精神結構的形成。
《道德經》中描述“道”的運行,實際上就是對圓形的抽象理解和運用?!坝形锘斐桑忍斓厣?。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怠,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惫糯日軐Τ橄蟮淖匀灰?guī)律的理解是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運行著的道。這里由大到逝到遠再到返,明顯是一個圓形的輪回運轉方式。盡管抽象,但其哲理卻不容質疑?!兑捉洝は缔o下》說:“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典要,唯變所適?!边@里也講了圓形變化的動態(tài)思維?!兑捉洝は缔o》上也說:“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奔捌浣忉屔訇?、老陽、少陰、老陰的往復運動,實際上對照的是自然界四季的循環(huán)變化?!兑捉洝芳啊兜赖陆洝范际沁\用圓形的思維解釋、概括、總結萬物運轉的規(guī)律,這里包含了日月星辰的變化、春夏秋冬的交替循環(huán)、人事禍福吉兇的推移等等體驗的總結。這種用“道”統一切的哲學思維,直接影響著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審美觀、價值觀、文化觀的形成。
我國傳統文化中講究“中和之美”?!皥A”代表著“合”與“通”。首尾相接視為“合”,與后來形成的和諧之義相互參照。古人有“天圓地方”的說法,古人尊崇天,敬畏天,并且認為天是圓形的,上天掌管著人間的一切大事,所以人的所作所為要與天性相符。傳統文藝理論講究“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載:“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之道講的主要是自身修養(yǎng)、自我教育與天地之道相符,中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致中和”是社會價值的體現。天道與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將天性與人性達到一致。只有使人性與天性相統一,才能通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達到中庸之道。鄭玄在《毛詩序》中提出“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審美追求,強調對立面的均衡與和諧。這種由“圓”引申出來的多種含義,在古代文學敘事作品中體現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諧、圓滿的敘事特點。在古代戲曲中,大團圓的故事結局很多,歷代文化傳統的影響使百姓形成了皆大歡喜、大團圓的民族文化審美心理定式。這種審美傾向在古代小說中也多有體現,更多的是體現在苦盡甘來、善惡有報的思想中。比如唐傳奇《汧國夫人傳》《謝小娥傳》《柳毅傳》等都有一個圓滿的故事結尾。明代著名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中更是多有反映。長篇章回小說敘事結構中首尾呼應、世道輪回的結構特點,也是這種尚圓審美心理的深層印證。
《三國演義》開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循環(huán)哲理,增強了小說圓形結構設計的完整性。另外一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笔?jié)庵氐臍v史悲涼感躍然紙上,雖然其中有濁酒笑談對是非成敗的消解,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無人可擋,只能讓后人笑談古今英雄。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協助唐僧取得真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實際上也是一種圓融敘事理念的體現。而古人早有九九歸一之說,《管子·輕重戊》中有“九九之數,以合天道”的說法。宗教徒又把九數和修煉相聯系,有“九九歸真”、“九一復始”之類的說法?!端膸烊珪偰俊分性u價宋朝蔡沈所作的《洪范皇極內篇》“以九九演為八十一疇,仿易卦八八變六十四之例”?!段饔斡洝芳橙×诉@種民間帶有神秘色彩的數字,以呼應天地之數而展開神奇絢麗的藝術想象,取經隊伍最終經歷了八十一難,圓滿而歸,眾人也修成了正果。無論是受佛家思想的影響,還是受古代傳統圓形思維的影響,小說在敘事結構中都體現出了一種圓滿、歸正的大的敘事形態(tài)。雖然,這個大的圓融形態(tài)內還包含或多或少、或繁或簡的小的敘事結構,然大的方向上終究實現了“歸一”。
《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的前世分別是頑石和仙草,經年累月只因得到天地精華的浸潤,才有了靈性。頑石被茫茫大士幻化為鮮明瑩潔的扇墜般玉石,帶到人世間感悟了一番人間冷暖,享受了榮華富貴,最終“萬境歸空”、恍如一場空夢,通靈寶玉又回歸到了初始的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而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絳珠草,因得到赤霞宮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遂脫去草胎木質,修成女體,終日游于離恨天外。只因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歷幻緣,絳珠仙子便隨其下凡以淚還其灌溉之恩。待到她淚盡之時,仙草便魂歸了離恨天。由此解說了小說中人物的前世今生,給了讀者一個“圓滿”的答復。雖然人世中寶、黛兩人未能終成眷屬,只因都是前世注定,在人間經歷后或還完債就回歸到初始的狀態(tài)。這也是給讀者一個可以說的過去的交代。當然作者運用了佛教中前世今生、因果輪回的思想,而且深層次上,作者選取自然界中最普通的石頭、花草等來寓意人物形象,看中的應該是它們“率真”的本性。
《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也是應上天的一百零八星宿而來。洪太尉在伏魔殿放出了被鎮(zhèn)壓數百年的魔君,即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于是有了徽宗時的梁山一百單八將?!端疂G傳》這樣的開頭設計與后來宋江等人死后魂聚蓼兒洼,且被天帝封神,遙相呼應,完成了相對完整的敘事謀略。不僅如此,故事結尾,皇上知道此事后又敕封宋江為忠烈義濟靈應侯,在梁山泊起蓋廟宇,大建祠堂,妝塑宋江等歿于王事諸多將佐神像,百姓四時享祭不絕?!疤祛副M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這種結局設計,與小說開頭的魔君下屆遙相呼應,顯示了古人蘊含著哲理的宏大精巧構思。正像楊義先生說的:“《水滸傳》的開頭絕不是孤立的開頭,而是一個宏大的結構的最初的啟動,它既是隱藏著全書的‘天人之道和歷史人生哲學,又隱藏著全書的結構邏輯和敘事戰(zhàn)略的?!雹谏裨捁适率侵袊糯≌f的源頭之一,神話思維也是古代小說常用的模式,因為它是國人一種民族化的審美心理定式。作者如此運用神話故事無非是更能吸引讀者,更符合讀者大眾的審美習慣。這種首尾貫通、返回原點的敘事結構更加說明“圓”的民族化審美思維在諸多文化糅合下的抽象運用。這與西方小說往往從一人一事一景寫起是大相徑庭的。
古代小說的基本作用雖然是為了娛樂,但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受儒家思想為主的傳統文化影響,尚圓的集體審美傾向與喜好帶有教化意味的奇趣故事也是古代小說所蘊含的民族化的審美心理。當然,如果對此進行深入研究,還有更廣闊的思路需要開拓。
——————————
注 釋:
①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M].人民出版社,2004.2.
②楊義.中國敘事學[M].人民出版社,2004.2.
參考文獻:
〔1〕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2〕張燦賢,蔡梅娟.中國古代小說審美演進的文化闡釋[J].山東社會科學,2005(11).
〔3〕陽曉儒.中國古代小說的審美標準[J].遼寧大學學報,1993(6).
(責任編輯 張海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