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英
摘 要:實驗教學作為科學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或教學活動,決定著科學教學的成敗優(yōu)劣。開展實驗教學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極大地激發(fā)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科學;實驗教學;問題;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275-01
科學的發(fā)展離不開實驗,同理,科學教學也離不開實驗。觀察、操作、實驗探究能力是新課標要求學生必須要掌握的重要目標之一。實驗不僅可以幫助他們驗證所學知識并獲得動手能力,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同時還可以極大地激發(fā)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
然而,目前我們農村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普遍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一、合理分析,明了當前科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部分教師存在著重理論輕實驗的思想
通過訪談的形式,我們了解到目前我們學校的實驗教學方法大多是采用講授法和視頻觀看相結合的形式,教師學生動手實驗機會較少。由于思想上的輕視,教師在實驗教學的準備上、組織上、教學過程中都存在敷衍隨意的現(xiàn)象。
2、實驗預習學生準備不充分
學生是實驗的主人,一切實驗教學的開展從學生出發(fā)。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實驗,實驗的教學是否有效最終都是要通過學生來檢驗的。實驗是科學而嚴謹?shù)?,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課前沒有做好實驗態(tài)度和實驗知識的準備,學生有時會出現(xiàn)“玩家家”的狀態(tài)。學生進入實驗室,情緒高漲,但學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實驗器材上,急于觀察、擺弄器材,實驗目的不明確,實驗步驟混亂,不清楚觀察哪些實驗現(xiàn)象,記錄哪些數(shù)據(jù)。
3、實驗教學模式僵化
實驗教學的基本原則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教學方式呆板。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發(fā)展空間。即使有極少的學生實驗,也往往在老師詳細講解操作步驟后,由學生完成實驗內容,學生往往只是在動手而很少有動腦,更談不上對實驗進行創(chuàng)新。就分組實驗來說每次實驗課教師還要花相當長的時間根據(jù)教材講實驗目的、原理……然后學生照著現(xiàn)成的實驗步驟或跟著教師動幾下,取幾個數(shù)據(jù),實驗就算完成了。這樣做實驗,收獲不大。
由于種種原因實驗課開出率不高,總有部分演示或學生實驗開不起來.教學實踐中以講代做,“黑板實驗”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這是一個較普遍的問題。
如何改變目前農村初中科學實驗教學面臨的種種困難呢?
二、針對問題,有的放矢,實施有效實驗教學
1、轉變實驗教學觀念
要促進實驗教學改革,轉變觀念是關鍵問題。<科學課程標準>(7-9年級)明確提出:"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必須創(chuàng)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在親身參與科學活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感受科學過程、獲取事實證據(jù)、檢驗自己的想法和科學理論,逐步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改變觀念,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將“教師做,學生看”的情形轉化成“學生做,老師看”,讓學生在獨立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實驗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2、加強實驗準備工作,保證實驗教學有效性
作為教師在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前必須作好準備工作。首先準備各種儀器設備、物品,并且檢查各種實驗儀器、物品能否正常開展實驗教學。如果有些實驗物品學校沒有,教師可以發(fā)動學生自己從家里帶,或者可以提前布置學生課前自制有些實驗器材。比如在上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植物的種子》時,要求學生帶一些瓜子、花生、蘋果等種子實物,在課堂上既讓學生親手用自帶的東西做實驗,活化課堂氛圍,又切實突破了種子的結構等重點難點知識。
3、切實重視演示實驗,增強實驗教學有效性
德國物理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沒有演示實驗的課,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課”。演示實驗是教師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時,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思考和分析,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因此,作為一名科學教師,要盡一切可能,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現(xiàn)出豐富多采的科學現(xiàn)象和活生生的科學情景。在演示實驗中,應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分析、歸納總結,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操作,成為實驗的主體。
例如:在演示馬德堡半球實驗時,可讓兩個“大力士”上來拉,不能將兩個半球拉開,打開活塞,讓空氣進入半球中,再讓兩個力氣最小的同學來拉,卻能很輕松地將兩個半球拉開了,兩相對比,肯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梢?,演示實驗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參與,不僅讓學生有了提高實驗技能的機會,又能加深他們對科學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還可以領略科學思想,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
4、有效組織學生分組實驗,提高實驗教學有效性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者用眼睛看科學”。而分組實驗恰好提高這樣一個良好的機會。它不僅能讓學生獲取科學知識,掌握運用實驗手段來分析問題的基本技能,而且能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良好的實驗習慣和操作技能。
5、拓展課外實驗,使實驗向課外有效延伸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課外活動是科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陣地,它有著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課外實驗是科學實驗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不受教學內容的約束,又不受教學時間的限制拓展了學生廣闊的探究空間。因此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實驗,使課堂實驗教學得到延伸。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提出:“尋找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使教師教的更少,學生學的更多?!弊鳛橐幻茖W教師,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實驗,積極指導學生的課外實驗,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幫助他們收獲豐富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質,從而真正實現(xiàn)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文獻參考:
[1] 《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
[2] 劉艷紅.初中生物實驗有效教學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3] 王澤農.新課程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張大昌.新課程理念.[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