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鵬??高波??呂元軍??汪龍慶??岳振宇
[摘要] 目的 探討對早期結直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下手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接收治療的104例早期結直腸癌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患者給予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腹腔鏡下手術治療。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以及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早期結直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下手術進行治療,能夠降低并發(fā)癥,加快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提高術后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 腹腔鏡下手術;早期;結直腸癌;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35.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1-174-03
結直腸癌也叫做大腸癌,其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其發(fā)病率由高到低分別是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以及橫結腸[1]。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在不斷提高。發(fā)病主要受到生活方式、大腸腺瘤以及遺傳等因素影響[2]。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52例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給予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取得較好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接收治療的104例早期結直腸癌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結腸鏡檢查確診。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其中,觀察組:男32例,女20例,年齡25~78歲,平均(56.6±1.7)歲;腫瘤部位:13例升結腸,4例橫結腸,16例降結腸,19例直腸;對照組:男33例,女19例,年齡26~79歲,平均(56.7±1.8)歲;腫瘤部位:15例升結腸,6例橫結腸,14例降結腸,17例直腸;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腫瘤部位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排除標準[3]
納入標準:納入術前經電子腸鏡、病理切片檢查診斷為結直腸單發(fā)性腺癌的患者;納入經胸片、腹部CT證實排除肺轉移、肝轉移以及遠處淋巴結轉移等的患者;納入腫瘤處于升結腸、盲腸、降結腸、乙狀結腸、橫結腸以及中上段直腸的患者;納入心肺功能能夠接受全麻的患者。
排除標準:排除伴有急性腸梗阻的患者;排除低位直腸癌患者(腫瘤距肛緣距離<6cm);排除腹膜種植、遠處轉移的患者;排除術前影像學資料檢查侵犯臨近臟器的患者;排除伴有腹腔手術史的患者;排除術前接受過輔助化療的患者。
1.3 方法
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嚴格堅持腫瘤根治原則,主要包括腫瘤非接觸技術、無瘤原則。操作區(qū)域為血管根部結扎離斷區(qū)域血管,對區(qū)域淋巴結進行清掃后,在解剖層面中游離結直腸,沿著腸管內側、腸管外側的順序,游離結直腸,避免給瘤體產生擠壓作用,有效保護切口。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12例右半結腸癌患者采取右半結腸癌根治術;2例采取姑息性右半結腸切除術;3例橫結腸癌患者采取橫結腸癌切除術;17例左半結腸癌與乙狀結腸癌患者采取左半結腸癌根治術;20例直腸癌患者采取Dixon術;2例行Miles術;觀察組: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取患者仰臥位或者截石位,依據術中暴露情況適當進行調整;將氣腹壓力控制為12~14mm Hg。在臍下緣位置建立氣腹,將30°腹腔鏡置入進去,探查腹腔,檢查是否出現腹膜種植轉移、腹腔臟器以及原發(fā)病灶部位漿膜浸潤等情況,其余操作方法根據病灶位置確定,通常情況下,為5個孔與1個輔助切口;按照疾病分期和病灶部位確定最佳手術方式。12例右半結腸癌患者采取右半結腸癌根治術;2例橫結腸癌患者采取橫結腸切除術;2例患者行姑息性橫結腸切除術;12例左半結腸癌與乙狀結腸癌患者采取左半結腸癌根治術;4例中轉開腹;19例直腸癌患者行Dixon術,1例行Miles術。術后對所有患者給予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治療[4]。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手術治療時間、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以及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現4例并發(fā)癥,其中,2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感染,1例深靜脈穿刺管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7%;對照組患者出現7例并發(fā)癥,其中,3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腸梗阻,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2.19,P>0.05)。
3 討論
結直腸癌發(fā)病主要受到大腸慢性炎癥、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遺傳、大腸腺瘤、盆腔放射、血吸蟲病、環(huán)境以及吸煙等因素影響[5-6]?;颊叩陌l(fā)病部位不同,其臨床癥狀和生命體征也就不同,主要包括右半結腸癌、左半結腸癌、直腸癌以及腫瘤浸潤及轉移癥等[7-8]。其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手術治療、綜合治療以及放射治療。
對結直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堅持腫瘤根治的治療原則,其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量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少以及對患者免疫功能和機體內環(huán)境產生影響小等優(yōu)點,另外,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夠精確對腫瘤進行分級;術后恢復速度快[9-10]。腹腔鏡下手術治療時,首先要定位腫瘤,確定是否為原發(fā)腫瘤或者是否發(fā)生遠處臟器轉移的情況;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均具有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指征,但不適合對過度肥胖、腫塊過大、腹腔嚴重粘連、增加術中出血狀態(tài)等患者。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能夠對腹腔位置進行準確判斷和選擇,能夠確定盆筋膜臟壁兩層之間疏松組織間隙平面,并能夠將直腸系膜和結腸系膜完整切除;尤其是盆腔直腸癌手術,在狹窄的小骨盆中能夠自如操作[11-12]。endprint
在本組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腹腔鏡下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以及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早期結直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下手術進行治療,能夠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加快術后恢復速度,縮短手術治療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但對于5年生存率的比較需在進行長期隨訪后進行對比驗證。
[參考文獻]
[1] 朱建和,蘭雷鈞,王啟斌,等.腹腔鏡直腸癌全直腸系膜切除術50例臨床分析[J].浙江醫(yī)學,2014,1(1):66-67.
[2] 陸斌.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與開放手術遠期療效的對比研究[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4,19(1):15-17.
[3] 徐桂銀,曾英玉,謝潔,等.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手術室護理體會[J].醫(yī)學信息,2014,14(13):247-248.
[4] 王劍,王浩.腹腔鏡與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臨床療效及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防治效果[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3,51(17):55-57.
[5] 李詩杰,任學群.腹腔鏡和開腹結直腸癌手術對胃腸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3,51(7):45-46.
[6] 張政,謝浩芬,費慧.快速康復護理在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中應用效果評價[J].浙江醫(yī)學,2013,14(10):961-963.
[7] 李大偉.手輔助腹腔鏡與腹腔鏡行右半結腸切除術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4,52(13):135-137.
[8] 吳東梅,周方萍,朱建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圍手術期的護理[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4,19(1):153-154.
[9] 周海濤,周志祥.腹腔鏡手術或將成為高齡結直腸癌患者的常規(guī)外科治療方法[J].中華腫瘤雜志,2014,36(1):2-4.
[10] 朱水根,汪春良,朱建軍,等.腹腔鏡直腸癌經肛拖出式切除術可行性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4,29(3):216-217.
[11] 汪磊,李宏.腹腔鏡超聲在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4,51(5):385-388.
[12] 盧欽榮,李思榮,吳青松.經腸鏡下支架置入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癌并腸梗阻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4(11):227-228.
(收稿日期:2014-08-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