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圣
稍知道敦煌莫高窟歷史的人,都會知道那個姓王的道士。
他本是湖北農民,為生計而逃荒,幾經(jīng)周折,受戒為道士。到了佛教藝術的圣地后,依著信仰,懷著虔誠,傾力維護和修繕元代之后就被世人淡忘的莫高窟。由于大自然的侵蝕,壁畫的顏色已黯淡,他給涂上大紅大綠;流沙掩蓋,他親力親為,進洞清理,這才發(fā)現(xiàn)了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之后,四處奔走,苦諫勸募,毫無回應之際,多次變賣經(jīng)書,化得外國探險家的銀兩繼續(xù)維護、修繕……凡此種種,真可謂殫精竭慮。
前幾年的暑期,和朋友來到了莫高窟,隨著游覽隊伍游走在洞窟間,被美輪美奐的壁畫、彩塑包圍,每每要沉醉其中的時候,總被導游提醒著:注意看,那幅壁畫,顏色大紅大綠,清末年間新修的;有沒有注意,其他的窟壁都是流光溢彩的壁畫,而這里白凈得很?王道士特意刷白的;這里,大家看到的是天師和靈宮,道觀里的東西,怎么會出現(xiàn)在佛教圣地呢?王道士指使當?shù)剞r民塑的……
我想,沒有人會說王道士在莫高窟做的是錦上添花的事,恰恰相反,他秉著農民的樸實,修繕得越認真,對莫高窟這座古典文化藝術寶庫的傷害就越大!
有青年教師問我關于課堂教學的問題,我常常拿莫高窟的這個歷史史實告訴他們:上好一節(jié)課,需要很多技能技巧,但這些“術”是次要的,悟出正確的“道”才是更為重要的事。因為,如果努力的方向不對,那越認真就越南轅北轍。
課堂教學無論怎么改,只要是課堂教學,就必然表現(xiàn)為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三個要素間的互動。就教師與內容的互動來說,不管怎么教,教學內容總是基礎。你是選擇忽視內容追求課堂外在形式美的路,還是緊扣內容彰顯數(shù)學內在理性美的路?就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來說,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從來就不能截然分開,但兩者也很難每次都平均用力,你是選擇學從屬于教的路徑,還是教為學服務的路徑?就學生與教學內容的互動來說,學生的認知更多地表現(xiàn)為直觀、具體,數(shù)學的特點更多地表現(xiàn)為抽象、理性,處理這對矛盾,你是更多地照顧學生的特點而放棄數(shù)學的抽象、理性,還是努力用直觀去解釋抽象、積極達成理性的目標?
不得不承認,課堂的外在效果和內在思想,教與學,學生的直觀、具體與數(shù)學的抽象、理性,它們之間并不絕對地對立。而且,恰恰是兩者間和諧才完美。但完美的事情往往在彼岸,在此岸并不如此。因而,我們就得選擇——從優(yōu)先追求什么起步,奔向完美的統(tǒng)一。
課堂里的變化,每一天都不同,但看透了,也就是對上述三個方面的抉擇。你抓住了這三個方面去斟酌,也就把握住了課堂萬變不離其宗的根本。課堂探索的路上,行走的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行走的方向?!?/p>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中小學教師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