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平
新課程要求轉(zhuǎn)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探索形式多樣的教學途徑。而要實施有效教學,首先就必須知道什么是有效教學?所謂有效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0分鐘內(nèi)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通過自己的大腦思考對知識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來獲得新知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盡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下面就如何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談談本人一些膚淺的看法。
一、備好課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
要備好課,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要細研教參。設計教案時,以學生閱讀和教師啟發(fā)式講述相結合,強調(diào)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用大量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結合教參,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結合學生的學情以及學習過程,結合教材內(nèi)容,仔細研討,把教材不同部分的內(nèi)容分配到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制定出適合自己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二、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是實施有效教學最重要的一步
不管采取什么形式上課,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感興趣,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
1. 上課前兩三分鐘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也可以自由交流。一方面可培養(yǎng)學生在課前盡早安靜下來,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另一方面還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2. 上課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學情以及知識的難易度來選擇教法。如果教材基礎知識較簡單,可讓學生來講,一方面學生可通過自己的思維對知識進行加工,提高學生閱讀、歸納的能力;另一方面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學生有成就感,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一些深層次的知識,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共同完成。
3. 對于教材中一些較難理解的知識,我們可以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加以理解。如關于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很多同學都知道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這雖然是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制度問題。對這一點學生很難理解。我就打了一個比方:那時的中國就猶如一位70多歲的老人,英國就猶如一位20多歲的青年。一位70多歲的老人與一位20多歲的青年打架,你們猜猜結果會怎么樣呢?這樣的比喻既有利于理解,又印象深刻。
4. 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從歷史事件中受到啟發(fā)、汲取經(jīng)驗教訓。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盡最大可能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社會中的熱點問題,一方面學生對知識理解更加透徹;另一方面,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布置適當?shù)恼n外練習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一個補充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教師應布置適當?shù)恼n外練習。學生做完練習,應要求學生及時上交,教師也應及時進行檢查與批閱,及時掌握學生存在的問題,了解學生整體情況,在練習講評過程中指導學生的解題技巧,注重對學生的釋疑。
歷史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帶著新的問題去追尋歷史,從歷史中得到啟迪,獲取智慧,從而以更開闊的胸懷去展望明天。從這層意義上說,歷史教育也應該面向未來,它引導學生回顧人類文明的足跡,是為了告訴他們?nèi)绾胃玫亻_創(chuàng)未來,我認為這就是歷史有效教學的最大功能和作用。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歷史教師,唯有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斷通過進修和自我學習,實施有效教學,才能夠擔當起時代發(fā)展所賦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