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玲
情境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體驗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理解所學知識,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適宜的教學情境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注意情境的真實性、情境作用的全面性、情境作用的全程性、情境作用的發(fā)展性、情境的可接受性。那么化學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呢?筆者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從化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
化學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知識。從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入手來創(chuàng)設情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如在講“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我是這樣進行設計的:“生活中鐵的生銹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課前讓大家做了觀察和記錄,并且查閱了有關資料,現(xiàn)在請同學們闡述自己搜集的內容?!睂W生敘述生活中鐵生銹的事例;議論、討論生銹的問題。教師小結后,開始放映兩段錄像資料設置教學情境,場景是報廢銹蝕廢舊的汽車堆放場;大量銹跡斑斑,腐蝕的不堪一擊的鐵件;工人為鐵件除銹、油漆。通過兩段資料的放映讓學生體會到鐵生銹的嚴重性。教學情境的設置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激起了他們的求知欲,進而學生開始討論鐵為什么生銹?怎樣防止鐵生銹?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輕而易舉地將本節(jié)知識理解并掌握。接著可以給學生提出實際問題:“如何保護學校的車棚?”讓學生在情境中認識到化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二、從化學與社會的結合點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
現(xiàn)代社會離不開化學,化學與社會緊密相連。它跟社會生產及生命、環(huán)境等問題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lián)系。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發(fā)明專利申請中,有近20%與化學、化工有關。因此,可以用與化學緊密相關的社會問題,如能源問題、環(huán)境問題等為素材,設計成相應的教學情境。
如在講化石燃料時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首先設置情境,圖片投影“小貓種魚”的童話,然后講述這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小表弟的媽媽給他講了煤和石油的形成過程,接著投影古代植物埋于土中形成了煤;海洋生物的遺骸埋入泥沙中形成了石油。繼續(xù)講述,小表弟聽了煤和石油的形成后悄悄地在院子里埋下一條魚和一節(jié)木棍,想看看它們能不能變成煤和石油。這就是小表弟“種煤”“種石油”的故事。大家猜猜會怎么樣?這時學生會笑并回答說它們會爛掉。接著我會借機提出問題:為什么小表弟種不出煤和石油呢?木棍和魚有沒有可能變成煤和石油呢?以一個學生耳熟能詳?shù)墓适麻_頭設置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為什么教師會講這樣一個故事,再繼續(xù)講小表弟“種煤”、“種石油”的故事,學生在笑過之后會自然而然地意識到煤和石油是不能種出來的,從而為他們意識到珍惜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做好準備。此情境的設置不僅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求知氛圍,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化石燃料是怎樣形成的,然后進一步明確化石燃料的具體內容,便于后面知識的學習。鑒于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還未成熟,從動畫引入課題正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
三、利用化學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
化學實驗能在實驗室中再現(xiàn)各種化學變化,便于人們觀察、學習和研究。一個精心設計的化學實驗不僅可以包含豐富的化學知識資源,而且可以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發(fā)現(xiàn)的探索過程,有著巨大的智力價值和非智力價值,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而完整的問題情境。
如在講“質量守恒定律”時,我先做了兩個實驗讓學生觀察:第一個實驗:在空氣中加熱銅粉,當紫紅色的銅粉變成黑色時,學生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化學變化后物質的質量比化學變化前增加了。緊接著第二個實驗:點燃一支蠟燭,燃燒幾分鐘后蠟燭的質量比化學變化前減少了。此時我會提出一個問題:化學變化前后物質的質量有怎樣的變化呢?增加、減少還是不變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加以驗證。通過學生對兩個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他們會提出猜想。利用這兩個實驗設計教學情境能夠迅速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實驗進行探索,在實踐中找到結論,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還可以增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利用新舊認識之間的矛盾創(chuàng)設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觀念是錯誤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其錯誤原因,引發(fā)學生認知心理上的矛盾與沖突,產生學習科學概念的欲望,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和情感氛圍。
如在講“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時,我先播放動畫:小花熊和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累了,滿頭大汗地跑回家,一進門就喊:“媽媽,我要喝糖水!”熊媽媽將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像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攪拌,糖全部溶解。小花熊喝了一口說:“不甜!再加點?!毙軏寢屓×艘簧滋欠湃胨?,攪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放入杯中,攪拌,杯底有糖剩余。小花熊說:“再加點糖?!毙軏寢屨f:“傻孩子,已經(jīng)很甜了,再加也不會更甜了?!贝藭r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呀?此時我開始問學生:“我們認為再加糖會不會更甜?”大多數(shù)學生都回答:“是?!蔽艺f:“不會,加再多的糖也不會更甜,為什么呢?下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通過實驗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好嗎?”下面開始演示實驗:取一支試管,加入適量水。向水中逐漸加白糖,直到試管底部有少量不溶解的糖出現(xiàn),攪拌后不消失。這時水好像吃飽了,再加糖它也“吃”不下了,像這種狀態(tài)的溶液,通常叫做飽和溶液。此時學生很容易地說出什么樣的溶液是不飽和溶液。借機我會提出下面的問題:“結合實際考慮怎樣才能使試管底部剩余的糖也溶解掉呢?”學生很容易能總結出使飽和溶液變?yōu)椴伙柡腿芤旱姆椒??!凹热辉谝欢l件下不能溶解糖,那么是否能溶解其他物質呢?”繼續(xù)演示實驗。通過一個小動畫引出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錯誤的觀念,用實驗驗證了正確的結論形成了概念。利用新舊認識之間的矛盾創(chuàng)設情境使教學內容有了真實背景,讓學生意識到化學的學科特點與實際聯(lián)系的緊密性。
教學情境的設置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從而可以讓他們在真實生活和其他學習環(huán)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適宜的情境總是跟實際問題的解決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有利于知識的綜合運用,有利于學習成果的鞏固和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只有在真實情境中掌握學習方法,才能使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