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獲取自我獨特的情感體驗,教師必須要有一個有效的引導策略,試著從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面入手,探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行之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閱讀教學;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在我的理解看來,它應該是包括了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四個方面的過程。在這個對話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等手段,最終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對話,獲得自我獨特的情感體驗,逐步實現(xiàn)“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一目標。其中,教師的導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導向怎樣,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興趣與品位等都有著很深的影響。那么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我們教師到底應該做些什么呢?現(xiàn)在我就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這一角度,來談談我的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xiàn)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設計中,可以巧用情境創(chuàng)設,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原因有四:
1.情境創(chuàng)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創(chuàng)設既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激起內心的情感共鳴,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產生內驅力,使學生的智力發(fā)揮到最佳狀態(tài),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這篇課文,如果我們只單純要求學生去讀課文,根據課文中的情節(jié)去理解父子間的情感,學生肯定很難真正理解。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再現(xiàn)生活,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自己父親相處的情景。例如:讓學生想一想父親在為你排除糾紛時,是怎樣做的?你怎樣看待自己的父親?當父親責備你時,你會怎樣做?學生只要一回憶自己的親身經歷,自然就理解了課文中父愛的偉大。
2.情境創(chuàng)設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進而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有些特別的課文,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大膽地想象來創(chuàng)設情境。例如:我在教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這一首詩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出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以及詩人與主人的深厚友誼,我讓學生去大膽地想象詩人與朋友“把酒話桑麻”時的情境。他們除了“話桑麻”,還說了些什么,人為什么還要“還來就菊花”等等。這樣,學生通過充分地發(fā)揮想象,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又更好地理解了詩文。
3.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熟悉課文、理解課文,教師有時讓學生把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或全文表演出來,這種表演本身就是一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與前者所不同的是,這里的情景創(chuàng)設既不是聯(lián)系生活進行回憶,也不是借助生活進行想象,而是親自參與,身臨其境。這種身臨其境會讓學生對文章更加熟悉、理解。例如:以前教《皇帝的新裝》一文,可讓學生先預習課文,在對課文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由課代表組織學生分配角色、排練,然后用一節(jié)課表演。學生排練的過程就是一個對課文熟悉理解的過程,表演又是一個感染其他學生的過程。不管是“表演者”還是“觀眾”,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要比教師抽象地講解效果好得多。學生在表演時,不僅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
4.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羅整個宇宙?!痹诮處焺?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要通過想象活動,在自身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將表象加以組合,學生往往會情緒高漲,想象力充分得到發(fā)揮。比如,上文提到的在教《過故人莊》這首詩時,通過學生的想象來完成對詩文內容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體驗,使學生的想象得以充分的發(fā)揮,這里不再贅述。
二、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策略
在閱讀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過程中,應該注意這些事項:教師必須結合情境巧設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問題;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有吸引力;也可以提供相關的背景材料。那么,閱讀教學到底該怎樣具體來展開呢?
1.抓住課題進行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課文的眼睛就是題目。它也許可以幫助學生概述課文內容,也許提醒了學生課文的重點,也許已經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抓住了課文的題目,就已經走好了理解課文的第一步。例如:教《囚綠記》,我問同學們看到標題,大家會產生哪些疑問?同學們紛紛質疑:(1)“綠”本是一種顏色,怎么能將它囚禁起來,它有什么特殊的含義?(2)為什么要囚禁“綠”呢?(3)通過記敘囚綠的過程作者要表達怎么樣的情感?通過這些問題的解答,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標題的深刻意蘊以及與課文內容的聯(lián)系,這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之一。
2.巧用課文留白進行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仔細閱讀初中語文課本,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不少地方都留下了一定的空白之處,這些空白之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如果教師能將這些空間巧妙地利用起來,那么,必定會在這堂語文課上留下非常精彩的一個閃光點,學生也會對文本的解讀更加透徹、更加深入,課文留白處也將會更加的精彩紛呈。例如:在教《桃花源記》時,對于當時的社會狀況,課文并沒有正面說,當漁人一一說了外面世界的情況后,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而文中又說“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就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漁人到底說了些什么,從而來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
3.抓住“關鍵點”進行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抓住教材中那些含義深刻、表達精煉的關鍵詞句,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體會,又可以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鍛煉。例如:在教《鼎湖山聽泉》時,就可以讓學生思考作者去鼎湖山為什么只寫泉而不寫別的?為什么作者會寫那樣的兩顆菩提樹在鼎湖山萬木叢中并不出眾?讀到“孕育生機,滋潤萬物,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時,也就自然而然明確了。
4.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以《唐睢不辱使命》為例,先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要求學生角色扮演。然后,師生評議,選出最佳表演者。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明確了唐睢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以及秦王驕橫狡詐、外強中干、狂妄無理的本質。
總之,閱讀教學是一項綜合的工程,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教師的主導意識,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玉娣.初中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研究.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11).
[2]林綠野.淺談情境創(chuàng)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中小學教育,2012(1).
作者簡介:潘婷婷,女,本科,就職于江蘇省江陰市云亭中學,研究方向: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