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琳
摘 要: 閱讀是語文學習和學生語文能力素養(yǎng)提升的最有效方式。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構成元素。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準確定位教師、學生在閱讀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在閱讀中獲得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精準定位 能力培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明確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但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地位存在沒有徹底踐行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的問題分析
歷史是具有連續(xù)性的,新課改下的閱讀教學會受到以往教學方法的影響,在傳統(tǒng)教學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1.傳統(tǒng)閱讀教學流弊影響。
傳統(tǒng)閱讀教學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讀、學生記;老師是課堂的中心,閱讀教學就剩教學,學生沒有自主閱讀、個性閱讀,也很難有自己的思考和個性發(fā)現與獲得。因此,傳統(tǒng)的高分低能比較普遍。現在我們雖然努力改變這一現象,著力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主體性的發(fā)揮,但是中考指揮棒仍在,考取理想高級中學還是分數說了算。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的夯實基礎、提升方法、學生閱讀信息的辨別篩選、分析概括能閱讀能力應付考試的市場還存在,因而,有些老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還是唱主角,注重考試技能的訓練和提高。
2.閱讀教學過分追求人文。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重視工具性,夯實學生語言基礎是必要的,挖掘閱讀教材的人文思想也是必需的。但是,一些教師進行閱讀教學時不關注學情,不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讓他們探討教材的人文性,合作探究文章思想方面的價值。于是,閱讀教學難以體現漢語言的本質上的優(yōu)勢,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感、語言表達和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如朱自清《春》的學習中,景物特點和方法,語言準確、生動運用及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應是學習的重點,如過分在作品主題、情感之處探討,這樣,學生難有切實可行的語言、句式和寫作手法的訓練與提升;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提高便是空中樓閣。
可見,如何處理語文學習中師生關系和教與學的地位,如何讓教學活動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tǒng)一,是閱讀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和素養(yǎng)提升不能繞開的問題,必須準確定位與和諧處理。
二、閱讀教學角色定位再思考
閱讀與閱讀教學的目標應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聽和讀)與表達能力(說和寫),在這些能力獲得提升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但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單調、封閉性,限制了學生主動閱讀和能力的提升,必需對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閱讀行為精準定位再思考。
1.遵循規(guī)律,讓主體能動起來。
閱讀應該是學生有興趣地進行搜集和處理信息的閱讀,通過閱讀內容認識世界的閱讀,可在體會與思考中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閱讀。因此,閱讀應該是學生個人學習提高的閱讀,是老師的閱讀體驗與講解不能替代的,教師也不應是解析者與權威意見的傳聲筒。當然,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需要老師培養(yǎng),需要激起他們的思考渴望,需要引導他們正確而有方向地閱讀,讓他們主動積極地思維、理解和體驗,在情感活動中獲得感悟與啟迪。如《孔乙己》學習中,老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在小說閱讀中應該注意人物把握、情節(jié)梳理、環(huán)境烘托的作用;其次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讓他們說說孔乙己是什么樣的人,酒店里其他的人對孔乙己有什么樣的情感;再次可以讓學生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一些比較有深意的句子,如“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保按蠹s的確”,不是矛盾嗎,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樣,將閱讀交給學生,老師注重方向的把握即可。
可見,學生如能夠進入作品、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及作品要表達的情感傾向展開閱讀分析,就能夠獲得一些屬于自己的閱讀鑒賞能力,就會有意識地進行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從而取得個性化的閱讀收獲。
2.拋棄功利,讓閱讀輕松起來。
閱讀目的是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語文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品質的提升,獲得新的思考和發(fā)現。但是閱讀教學以訓練學生閱讀考試的能力為重,帶有明顯且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如將精美經典的文章肢解,圍繞中考閱讀的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和結合內容探究進行教學,讓學生的閱讀變成做題技巧和能力的訓練。如《海燕》教學中,老師與學生一起研究探討“海燕”的藝術形象很有必要,但是有些老師會不顧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感受,而讓他們記住形象分析的作答方法,甚至給出公式、套路讓學生在以后的閱讀分析中套用,如此,學生不可能在閱讀中獲得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多是功利性的答題方法。如此的閱讀學生易厭倦,也限制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
閱讀是學生與作者、作品思想、情感和心靈的交流,老師要注意和諧課堂的創(chuàng)設,師生平等地構建,引導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情感,組織他們進行閱讀和思考,這樣,閱讀就會輕松起來,學生也能在感性體驗中獲得分析概括與鑒賞評價能力的提升。如在《變色龍》教學習,讓學生自主閱讀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的情感,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人與事想想“變色龍”,然后帶著“‘變色龍是誰,他是怎么變的,為什么會變”等問題展開閱讀。學生就能夠自主進入閱讀情境,引發(fā)情感共鳴,能夠主動獲得相關信息、思路、觀點態(tài)度,注意作品的語言、寫作技法,等等。這樣輕松的閱讀反而能夠讓學生獲得閱讀能力的提升。
總之,初中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改變觀念并付諸實施,勇于創(chuàng)設情境、改變教法,跳出教學為考試服務的誤區(qū),讓閱讀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課堂,成為學生個性閱讀和閱讀體驗與收獲展示的課堂。如此,語文課堂才有語文味,閱讀才能理性回歸。
參考文獻:
[1]張艷輝.厘清教與學關系,凸顯教學實效性——淺談處理好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幾種關系[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2(11).
[2]陸翠玲.回歸課堂閱讀本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J].現代語文,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