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嬌
【摘 要】小學生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yǎng)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fā)展科學精神,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重要時期.因此,作為科學教師的我們應該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興趣;科學課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而小學科學是在自然的基礎上,更全面、更科學地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探究科學真諦的能力的一門學科。科學教師怎樣有意識地與學生同玩同樂,學中玩、玩中學,既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探究科學的方法更要讓他們愛上科學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镥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讓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地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在科學課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一些生動有趣,甚至讓學生感到意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迫不及待地產生探究的欲望,激活探究的思維。一堂成功的科學教學課,首先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濃厚興趣。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主要來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師要通過巧設懸念,引導將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繼而轉化為探究興趣。
二、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科學
“科學”,對于不少學生來說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遙不可及,從而對科學課產生一種畏懼感。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你有一雙慧眼,善于從身邊去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科學,例如:把手帕的一端浸入水中,過會兒,手帕濕的部分越來越大;天氣太熱了,巧克力會熔化;把一杯水放在太陽底下曬,過些時間水會變少;用扇子扇風會覺得很涼快……通過這些例子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又如打乒乓球是小學生喜歡進行的一項運動,把乒乓球弄癟了也是孩子們常見的事情。在教學《熱脹冷縮》時,我拿出一個癟了的乒乓球問學生:“這個球還能用嗎?”學生個個直搖頭。我說:“讓老師變個魔術給你們看看吧!”然后我把球放進裝有熱水的盆子里。球慢慢地鼓起來了,學生個個目瞪口呆??戳死蠋焺偛诺膶嶒?,學生對癟了的球為什么能鼓起來產生了疑問。像這樣,學生就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從而對科學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縮短科學課與學生們之間的距離,揭開科學的神秘面紗,讓學生覺得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而且還讓學生們意識到科學課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通過學習科學,可以更進一步了解我們身邊的事物,認識到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三、敢于猜測,提出假設
“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fā)現(xiàn)”,猜想和假設是探究活動的基礎,引發(fā)猜想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發(fā)現(xiàn)的前提。小學生思維活躍,富于幻想,敢于猜想、假設。但是,受知識、經(jīng)驗的限制,有時會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想法,這時教師非但不能諷刺打擊,給予抹殺。反而應該加以鼓勵,給予正確引導。讓他們保持思維的積極性,給予他們敢想的膽量。因為這些看似可笑、錯誤的想法,總是蘊含著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成果。那些不拘一格的猜想,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體現(xiàn),蘊含著可貴的創(chuàng)造性。
比如,聽過一位老師在上《空氣在哪里》時,她讓學生動手做實驗證明空氣的存在。突然,有位男同學神秘地向老師提出:“老師,我這里有一張紙、一個杯子和水,我把這張紙放到水里,但紙是不會濕的?”他剛說完,有的同學嘴里就嘀咕著:“怎么可能,你又不是魔術師,吹牛吧?!痹儐栔拢^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會濕”。但那個男同學信心十足地說:“給我來當一回魔術師,我能把它變得不會濕?!边@時學生們都大笑道:“吹?!薄!澳g”開始,大家都目不轉睛地盯著他演戲,這位男生揉皺了紙團,把它壓到杯底,然后,杯口向下垂直地放到水里,實驗后,他輕輕地取出紙團展開?!巴?!真的沒濕哎!”“他真會變魔術哎!”隨即,同學們就在“竊竊私語”,開始了探究活動,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們進行了假設。有的認為跟紙的大小有關系;有的認為跟杯子有關系;有的認為是在杯子底裝了什么東西;有的認為跟杯子的擺放有關系;有的認為是因為杯子里充滿了空氣……經(jīng)過了大膽的猜想后,不同的學生有了不同的看法,產生了迫切求證的欲望,學生對“紙為什么不濕”這個問題的好奇心更加強烈了。根據(jù)各自的推測,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驗證,經(jīng)過實驗,大家發(fā)現(xiàn)紙的不濕與紙的大小、杯子的高低、水的多少均沒有關系,只與杯中是否有“空氣”有關系。通過大膽猜想,從而引發(fā)濃厚興趣,學生徹徹底底的經(jīng)歷了一個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這些例子,在教學中可以說是俯拾皆是,信手拈來。除此以外,教師還應有意識地編制一些問題讓學生去猜想,鼓勵學生在猜想活動中,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四、激勵評價,享受樂趣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fā)展狀況,以利于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xiàn)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評價方法的恰當選擇,是有效地進行小學生科學學習質量評價的重要條件,更能讓學生在得到科學知道的同時,而享受到科學帶來的樂趣。
比如:在《蝸?!愤@課時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對有關蝸牛形態(tài)、習性、食性、種類等科學知識掌握的程度由教師進行評價;學生觀察蝸牛身體結構、爬行部位等活動能力由教師及學生小組長共同評價;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情感、態(tài)度由學生自評或互評,同時借鑒學生家長的評價意見;在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的行為習慣由教師或學生小組長評價,同時也借鑒學生家長的評價意見。這樣,學生就能更充分的參與到科學課的學習當中來,體驗學習科學的快樂與成功!
總之,要讓學生喜歡上科學課,就要讓他們覺得科學并不難,讓他們參與進來,觀察、探究,體驗成功,享受科學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茖W課的教學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真正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體,方法是多樣的,思路也是無窮的。無論怎樣,我們都應以科學的觀點教好科學課,都應以發(fā)展的眼光對待孩子們!
【參考文獻】
[1] 宴宇.《如何讓小學生愛上科學課》.《學周刊》2012年16期
[2]張艷琳.《小學生學習科學興趣的培養(yǎng)》.《當代教育之窗》2011年第5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達埔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