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摘要:小學低年級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的起始,也是關鍵階段。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應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和運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在充滿情趣的情境中快樂地學習語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chuàng)設情境 有效課堂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抽象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圖景和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不能充分理解、感受。他們?nèi)菀捉邮苷鎸嵉?、具體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會產(chǎn)生一定的情感。另外,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夠集中,要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掌握必要的知識,必須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運用一切具體形象的事物,來給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性。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小學低年級語文有效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
一、創(chuàng)設導語情境
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說:“語文沒有唯一的答案,中國語言文字的模糊性決定了文學作品的豐富性和多義性。”導入新課是一堂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堂課如有好的開端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用導語去粘住學生的心,從上課的開始就要使學生躍躍欲試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如《我是中國娃》一課開始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祖國,就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一樣,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要降生在一定的地方,這個他祖祖輩輩生活、繁衍的地方,就是他的祖國。我們的祖國就是——中國。誰知道“中國”的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的祖國是中國,我們都是中國娃。(出示課件,學生欣賞祖國版圖、全國民族大團結(jié)畫面、快樂的中國娃畫面。)
再如《送給奶奶的陽光》一課,我采用故事引入:我們每天沐浴著溫暖的陽光,接受著陽光的關愛。可是有一位老奶奶腿壞了,不能出來見陽光,總是渴望見到溫暖的陽光。有一天,天氣非常好,燦爛的陽光沐浴著大地,她的孫女鹿兒想把陽光帶回家作為禮物送給奶奶,她能給這份禮物帶給奶奶嗎?請欣賞《送給奶奶的陽光》,相信這樣的導語好多教師都用過,同時也堅信這樣的導語也一定會給學生帶來興趣的。
二、創(chuàng)設兒歌情境
低年級的學生從小是聽著兒歌長大的,所以他們對歌曲并不陌生。在不是音樂課的語文課上聽到美妙的兒歌,他們會很興奮的。
如我在教《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課時,首先我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聽音樂進教室,這一環(huán)節(jié)分以下兩步:
1.播放歡快的音樂,創(chuàng)設良好的音樂氛圍。
2.組織教學:同學們,在歡樂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我們的音樂課又開始了。今天的音樂課,教師要帶同學們上山游玩,看看山上有什么?(播放視頻)這樣,在音樂欣賞中,學生對《采蘑菇的小姑娘》進行了聆聽,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跟唱,課堂上其樂融融。當然,小姑娘那勤勞勇敢、吃苦耐勞的品格也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再如《唐僧取經(jīng)》導入新課時播放《西游記》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渲染氣氛,引起回憶。音樂漸停,教師介紹唐朝和尚玄奘,并板書課題。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就更加濃厚了。其實,思品、科學、體育、活動等學科中都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開放式備課,尋找各科知識的共同點,尋找可優(yōu)化教學的結(jié)合點,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chuàng)設朗讀情境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學生朗讀前,給他們營造與朗讀目標所一致的情感氛圍,喚起他們的情感需求,把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中,使他們的情緒在教師渲染的氛圍中達到飽滿的狀態(tài),那么有感情的朗讀將成為學生此刻宣泄的需要。
如在教《一路鮮花》一課最后一部分時,我這樣引讀:愛是一束鮮花,美麗了生活,美麗了我們的心。聽了剛才同學的話,教師相信有了你們這群愛的天使,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和諧。所以陽光爺爺——(笑了)。他打開——(車窗),讓——(陣陣花香)飄進車內(nèi)。師生共讀時,我在板書的同時用歌曲“愛的奉獻”作為背景音樂。當讀完最后一段,趁學生激動之時,我又問:“此刻,你們有沒有什么需要?是想寫點什么呢,還是想再次朗讀一遍……”話音未完,學生就搶著說:“教師,讓我們再朗讀一遍,可以嗎?”“當然可以!”
可見,恰當?shù)那榫硨Ыo學生更多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朗讀中真情流露,內(nèi)心產(chǎn)生強烈的奉獻愛心的愿望。
四、創(chuàng)設比賽情境
一年級學生識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學得快,忘得更快。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是讓學生進入有趣識字的快樂之中。如:“課前一、二分鐘朗誦會”“故事會”“評選認字小能手”“我會寫字”等活動,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與鼓勵,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識字其樂無窮,會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記得就會更牢。
如《爸爸,你知道嗎》這一課剛開始預習時,讓學生回家有感情地熟讀課文,然后利用課前幾分鐘開展朗誦會,比一比誰讀得最好。再者充分利用雙休日時間,讓學生回家記課后生字,周一上語文課前進行識字接龍,比賽以個人為單位,自己會讀的字一個接一個讀下去,不會的暫停,及時請教四人小組中的“小老師”,而后繼續(xù)進行下去。最后誰接的最長誰為優(yōu)勝者。不言而喻,比賽不僅使學生在快樂中認識了生字,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從而感到學習的樂趣。
五、創(chuàng)設生活體驗情境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溝通課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qū)等教學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因此,教師在識字教學中除了重視課堂學習之外,也要注重拓展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如:在教生字“福”時,我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回歸生活的情境:在每年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lián),在門上往往會貼上一個倒著的什么字?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主要是為了使識字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喚醒學生認知,讓識字生活化。在抓句子教學時,也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深入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用“越來越……”造句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雙休日,福滿家超市里上午九點之前人并不多,可九點之后,人越來越多,到了十二點以后,超市里人山人海了。想一想,我班同學有什么變化?我們的家鄉(xiāng)有什么變化?”這樣一來,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造的句子特別貼近生活。從教學中可見,教師聯(lián)系生活,巧妙地推出多個“例句”,這比運用課文中單一例句的教學強得多。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多角度多途徑的教學情境,不僅能使課堂煥發(fā)活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