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莉 吳磊
[摘 要]人才培養(yǎng)是高等院校的基本使命,是大學的立身之本。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是高校和社會的共同需求,提升教學質量是提升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討論式教學法與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的課堂教學能很好地契合,其運用有助于提升該專業(yè)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關鍵詞]人才培養(yǎng) 討論式教學法 公共事業(yè)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6-0124-02
一、引言
在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中,課堂教學是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否以提升學生的能力為導向,是否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相對接,影響著大學的培養(yǎng)效果。本文探討在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的背景下,通過討論式教學方法的科學應用,來提升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大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其獲得認識和理解社會問題的專業(yè)視角,進而能夠對國家的公共事業(yè)管理問題做出思考,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
二、討論式教學法的理論分析
《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yǎng)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指出:“改革教學方法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要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改革‘灌輸式以及在教學中過分偏重講授的教學方法,積極實踐啟發(fā)式、討論式、研究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痹诟母镎n堂教學模式的背景下,討論式教學法受到了較多關注。
討論式教學法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他在設館聚徒講學中,善于用討論、問答的方式教育學生。隨著歷史的變遷,“詰難”、“切磋”在教學中的地位一直受到歷代教育實踐者的重視,比如《禮記·學記》中闡述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近代黃宗羲提倡的“各持一說,以爭鳴于天下”的精神,不“以一先生之言為標準”,而要敢于創(chuàng)新,發(fā)“先儒之所謂未廓”?,F(xiàn)代以來,研究者開始對討論式教學法的科學界定展開論述,我國學者更多地將其定位在教學方法層面。教育大詞典中指出,討論式教學是“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就教學中的某一問題相互啟發(fā)、相互學習的教學方法。其特點在于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有利于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理論基礎方面,研究者們大都立足于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又積極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吸收相關理論。綜合來看,相關研究成果主要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知理論和群體動力理論的視角下產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1],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要利用情景、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2]
認知理論把人看作一個信息加工系統(tǒng),來探究輸入和輸出之間發(fā)生的內部心理過程。[3]在該視角下,課堂中的討論式教學充滿著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學內容之間、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信息交流,這種交流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成效。
在群體動力理論視角下,課堂中的討論教學反映了小群體中的促進、抑制、凝聚力、領導、決策等問題。[4]經過討論這個過程,學生的觀點得到整合,知識通過互動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知識結構得到優(yōu)化。
這些不同理論視角下的研究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在特征方面,討論式教學法是一個民主、平等、主動和互動的過程,只有在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下才可能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效果方面,討論式教學法的運用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能動性、獨立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因此,討論式教學法的應用對推動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十分重要。
三、討論式教學法在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課堂教學的應用
(一)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人才的特點
根據(jù)教育部的要求,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以培養(yǎng)具備現(xiàn)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知識的人才為目標,使畢業(yè)生能運用這些知識,在文教、體育、衛(wèi)生、環(huán)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yè)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因此,這個專業(yè)的現(xiàn)實指向十分明確,要求學生掌握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用來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社會問題。
(二)討論式教學法應用在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方法
討論式教學法一般有班級集中式討論、課堂議論式討論兩種方式,它們在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的課堂教學中都有較多應用。
第一,班級集中式討論是把班級作為一個集體來進行的討論。在高校的班級中,學生的年齡層次、知識文化程度、專業(yè)背景相似,具備進行班級討論的條件。因為這種討論是全班學生都參加的,所以人數(shù)比較多,因此,教師事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尤其重要。在準備階段,教師要挑選合適的討論題目;在控制階段,教師要對討論形式和內容進行引導;在點評階段,總結和評價、學生討論的質量。
班級集中式討論按照時間的不同,可分為直接集中式和先分散后集中式兩種形式。直接集中式討論的特點是學生在討論前被告知討論題目,教師為其指定閱讀資料,學生按照教師預定好的時間進行集中討論。先分散后集中式討論就是學生在自愿原則下或者指派下分成各個小組,先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小組內部討論完畢后,形成結論,然后各個小組集合,每個小組推薦發(fā)言人在整個班級闡述本組得出的結論,與其他小組進行思想交流和碰撞,甚至相互質疑,進一步加深大家對問題的理解,形成更深層次的認識。相較而言,班級集中式討論比小組分散式討論規(guī)模更大、氣氛更活躍、討論也更激烈,能更深層次地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課堂議論式討論。當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或學生發(fā)現(xiàn)了非常有趣或者存在爭議的問題,由教師或者學生提出來,大家圍繞該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討論的問題也可以是教材中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知識或者難點。這些討論的問題,不是事先被告知的,也不是教師備課時事先預設好的,而是在課堂中臨時發(fā)現(xiàn)的,因此這種討論方式是一種即興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生的,非常貼近課堂情境,更加有效地反映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這種討論方式相對于班級集中式討論更加松散、自由,重點在于引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因此,學生非常樂于接受這種討論方式。
以公共事業(yè)項目需求評估章節(jié)的學習為例,本章主要是向學生講授公共項目需求的含義、需求評估的程序和方法。在教師講到程序這個內容的時候,很容易聯(lián)想起社會中的具體項目,并以此為依據(jù)讓學生們展開討論,加強對知識的掌握。有的學生會討論針對留守兒童的公共項目的計劃過程,有的學生會分析正在建設的上海迪斯尼公園這一文化項目的社會需求。在這種即興、靈活的討論中,學生很好地參與了課堂學習,同時也理解了相關概念和基本原理。
四、討論式教學法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討論式教學法在高校課堂中應用的重要性受到普遍認可,但是在實踐上,還存在比較多的瓶頸,比如討論目的不明確、討論選題不適當、教師角色扮演不當?shù)取?/p>
在討論目的方面,課堂討論的組織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或者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教師和學生雙方都要認清這個目的,并通過討論來達到這個目的。因此,教師要在基本知識點和討論內容緊密結合的前提下設計討論題目。
在討論選題方面,為了使討論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明確討論目的之后,要選擇討論的中心議題。討論的主題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有話可談的和新近發(fā)生的熱門事件。討論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和一定的深度,能啟發(fā)學生思考,能激發(fā)學生回答的熱情。
在教師角色扮演方面,教師在討論中的角色相當于節(jié)目主持人。他既要認真聽取學生的發(fā)言,隨時插話點評,層層誘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要有效地控制局面,避免學生泛泛而談、漫無邊際,保證討論按預定的計劃進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討論結束之后,要進行必要而簡潔的小結。對正確的意見,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給予熱情的鼓勵。當然,教師也要避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即使是不同的意見,甚至是錯誤的意見,也不要武斷地否定,只能正確疏導,用有理有據(jù)的論證來說服學生,以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 注 釋 ]
[1] 李方.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6-89.
[2] 李志厚.變革課堂教學方式——建構主義學習理念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3] 連榕,羅麗芳.教育心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 [法]讓·梅松納夫著,沈致隆譯.群體動力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85-94.
[責任編輯:覃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