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煥
摘 要:幼兒禮儀教育是幼兒社會性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對幼兒開展禮儀教育很有必要。
關鍵詞:幼兒園;禮儀教育;實施途徑
一、在幼兒期對幼兒開展禮儀教育的意義
1.對幼兒實施禮儀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其意義深遠
一個國家的未來在于孩子,一個孩子的未來在于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提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大環(huán)境下,禮儀教育已備受國人關注。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苯涷灨嬖V我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孩提時代開始培養(yǎng)。幼兒期正處在個性及品性形成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人格形成方面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在幼兒期開展禮儀教育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
2.現實的教育狀況迫切需要我們對幼兒開展禮儀教育
今天的孩子們在家庭中多為獨生子女,針對“集三千寵愛于一身”的孩子來說,從小就受到過多的呵護甚至溺愛,長期的驕縱溺愛使得孩子們的禮儀意識越來越淡薄,在社會交往中,往往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在言語上或者在行為上魯莽無禮,缺乏尊重、謙讓和合作的精神,在文明交往方面,很多幼兒不懂與同伴交往,不會使用禮貌用語,甚至不懂得相互謙讓等等。如果任由這些情況發(fā)展下去,幼兒的不良發(fā)展將不可避免,對其一生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從以上種種分析可見,在幼兒期對幼兒開展禮儀教育的必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了。
二、開展幼兒禮儀教育的途徑
通過日常教學實踐活動的總結,讓我們清晰地了解到,幼兒禮儀教育的途徑主要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和自我。
1.幼兒園是進行系統(tǒng)幼兒禮儀教育的重要場所
(1)教師是幼兒禮儀教育的關鍵
在幼兒園與幼兒生活學習的每一天,我時刻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生活、學習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會自然而然運用相關的禮貌用語,將禮儀教育隨機滲透。小班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開展教育活動更需要一定的情境。所以,在小班日常生活的隨機滲透就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我從小班開始,就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讓他們學會交往,引導幼兒正確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抓住每個教育契機,鞏固他們的禮貌行為。
(2)為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我園處處為幼兒創(chuàng)造了各種適宜的顯性環(huán)境與隱性環(huán)境。幼兒園的大門口是每個孩子上學的必經之地,每天早上值班老師、園長、門衛(wèi)在幼兒園的大門口,面帶微笑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來,一聲聲甜甜的:“各位老師早上好!”“小朋友早上好!”構成了一幅幅傳播文明禮貌的美麗圖畫,感染著家長,影響著孩子,每天放學都有園長、老師、保健醫(yī)生、門衛(wèi)在大門口與幼兒道別,每天每位幼兒來園、離園都樂意嘗試主動向園長、老師、家長、小朋友問好、道別等,在潛移默化中使每位幼兒不斷形成了文明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
2.家庭是幼兒禮儀教育的啟蒙場所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堪稱幼兒的表率,家庭是幼兒最早的禮儀教育場所。孩子思想單純,可塑性強,一方面,父母必須從自我做起,注重自己的修養(yǎng),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家長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和素質,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文明、和諧的家庭氛圍,潛移默化地熏陶孩子的心靈,使他們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幼兒的品德教育,只有家園同步進行,才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培養(yǎng)幼兒文明禮貌的習慣,引導幼兒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和尊重他人。家長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關心別人、關心集體、熱愛祖國的典型事例給孩子看、聽,使孩子的情感與之產生共鳴。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引導孩子參加一些美化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活動。通過種種實踐活動,使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得以不斷強化,最終內化成為幼兒自身的優(yōu)秀品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xié)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品質的形成?!鄙钍墙逃脑慈?,教育是生活的延續(xù)。正是這些來源于實際生活的教育內容讓幼兒“學一點知識,懂一點道理,做一點實事,養(yǎng)成一種品德”。樹木只有根深才能葉茂以至開花結果,想要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就需要教師、家長長期不懈地引導教育,文明禮儀習慣才會在幼兒心中扎根,幼兒才能成為健康、活潑、品德優(yōu)良的棟梁之才!
愛因斯坦說:“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就在于學生將課本知識遺忘之后,還留下什么樣的素質?!蔽覀儓孕?,在幼兒園對幼兒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對幼兒良好的人格素質的積極影響是深刻的、長久的,甚至是終生的。我們看到了悅人的希望的花蕾!
參考文獻:
呂敏霞.淺談幼兒禮儀教育[J].中國西部科技,2011(2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