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平
〔關鍵詞〕 語文教學;多媒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8—0105—01
多媒體技術能夠把語言、音樂、文字、動畫等各種信息融合在一起表達出來,它集聲、光、圖、文為一體,以其豐富、生動、形象、直觀的優(yōu)勢被廣泛運用于各科課堂教學之中。下面筆者將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擴大課堂容量,增強教學直觀性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是師生之間的直接對話,有些問題只能借助師生的想象,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則能使一些抽象深奧的知識變得直觀明白。例如,在《大自然的語言》一文中,提出影響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是:緯度、經度、高下、古今差異。如果采用制作的幻燈片,將三月的青藏高原和三月的海南島、四月的內蒙古草原和四月的大連、秋天的天山山頂和山腰、古代三月的長城和現代三月的長城這四組圖片投影于屏幕,通過每組圖片的對比,學生就會很直觀地感受到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枯燥的文字被圖文并茂且生動的說明所替代,使學生能直觀清晰地感受到物候的變化,深刻理解課文知識。此外,還可通過幻燈片展示洪水、颶風、海嘯等自然災害,引導學生寫“自然的警告”,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理念,啟發(fā)他們用實際行動創(chuàng)建美好家園,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樣既能達到課堂延伸的目的,又能起到警示教育的目的。再如,在《奇妙的克隆》一文中,關于“多利”的誕生,教師可通過播放動畫的形式讓學生觀看,不僅會使學生從內心世界感受到克隆技術的奇妙,而且還能激發(fā)他們熱愛科學、勤奮學習的決心和信心。
二、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多媒體技術把音響、電視、通信技術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多種信息的交互傳遞,通過它可以使教學內容形象具體、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熱愛學習的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山峽》一文中,教師可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山峽風光”的解說詞,再讓學生通過聽和觀看感受山峽自然風光的雄奇壯美,使之獲得感性認識,然后再教《山峽》一文,讓學生在美的體驗中學習課文知識,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首詩時,如果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法,可能效果不佳。若在教之前,能夠放一段秀美廬山的動畫,讓學生再讀這首詩,他們肯定會更深刻感受到詩歌的音韻美和形式美。又如,《天上的街市》這一課,教師可通過制作課件,將銀河系、燦爛的星辰與流光溢彩的現代化都市加以比較,讓學生產生聯想,再通過幻燈片展示牛郎織女幸福自由的生活,讓學生感悟詩人追求幸福和平生活的愿望。再如,在教《觀潮》一文時,教師可先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錢塘潮壯觀雄奇的動畫,再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學習,共同領悟作者的神來之筆,并讓學生用優(yōu)美簡潔的語言描述這一奇觀等。
三、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如果說20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腦是一種奢侈品,而今天的網絡已走進了普通百姓人家。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大力推廣下,語文課采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成了許多教師努力嘗試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注重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使學生從課內學習發(fā)展到課外,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開闊眼界,更多地去了解大自然、了解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上網、健康上網,鼓勵學生踴躍參加課件的制作等。比如,在教“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時,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制作課件。那些美好的景物、生動的畫面、巧妙的構思會給學生留下永久的記憶。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很自然地發(fā)展了學生的智力,提高了學生的素質,為他們盡快融入信息時代做好了前期準備。
當然,語文教學實踐活動豐富多彩,因人而異,不一而足。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進行有效地資源整合,不僅要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情趣,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得以繼承并發(fā)揚光大。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