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 要:教師是知識的先行者,更是學習的先行者, 改進教學方法是教師的職責之所在。我們應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強對教學情節(jié)的回顧、反思和分析。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思考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瘜W教學藝術與其他學科一樣,是由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行為體現出來的。而課堂40分鐘又是教師活動的主陣地。那么,化學課堂教學中究竟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認為,應首先關注以下幾點:
一、全面、正確理解教學內容
首先,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并為以后的繼續(xù)學習埋下禍根。譬如,教師在講解“物質的量”時,如果對“物質的量、微粒數、摩爾質量等”講解的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后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定義和概念的判斷錯誤的現象。其次,對重點、難點要把握準確。教學重點、難點正確與否,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意義。
二、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要精心選擇適合探究的內容。由于課時有限, 要精心選擇探究強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探究。使學生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并獲得樂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習化學研究些什么”的知識時,可以展示拉瓦錫的有關實驗圖片,我國化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質的圖片等,讓學生感受化學家的研究成果??萍嫉陌l(fā)展,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教師除了采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地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如網絡、投影儀、錄音錄像、制作多媒體課件。
要循序漸進。學生對豐富多彩的化學世界充滿了好奇心, 但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探究意識比較薄弱,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和程序沒有掌握。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探究的力度,精心創(chuàng)設活動與探究的情境, 以及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要精心組織充分準備。由于受課時限制, 經常性地進行探究性活動,不太現實。選定內容后,對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要認真把握,實驗所需儀器、藥品等都要充分準備好。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 學生提出的想法,哪怕是偏僻的、怪異的,甚至是錯誤的,都要認真細致、耐心地給予解決,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制取氫氣采用的啟普發(fā)生器如何用簡易裝置來代替?學生往往可以設計出不少簡易裝置:在氣體CO 的除雜問題中, 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1)H2中混有C0。應如何去處?2)HC1中有C0 是否可用同樣的方法?為什么?3)HCl中有CO。應該怎么辦?通過設置不同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
加強實驗教學,重視研究性學習?;瘜W實驗貫穿于化學教學的全過程,實驗本身就是一種探究性活動,具有創(chuàng)造性。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使現有的實驗不能完全地發(fā)揮其教學作用。因此,把現代信息教學技術應用于化學實驗教學中,不僅可以克服實驗條件的限制,而且能夠體現化學實驗的科學性、直觀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特點,從而在根本上,豐富實驗內涵,增強實驗功能。比如:一般地,化學實驗的操作步驟和操作規(guī)范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學生操作失誤,不僅會引起實驗失敗,也可能引起實驗事故,更會引起學生的恐懼心理,影響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但采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應用典型的軟件資料,對操作易錯誤的后果進行模擬,讓學生在計算機前先進行模擬操作,以掌握正確的操作和對不正確的操作的理解,再進行實驗,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實驗的有效性。
三、設計好課堂教學方案
要想上好一堂課,首先要對課堂教學有一個很好的設計。作為傳授化學信息的化學教學過程,應該包括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及傳輸信息,并通過信息反饋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控,在反復調控中使教學系統(tǒng)的工作狀態(tài)達到最佳點。教學設計的方法應以分析與綜合為主,采用系統(tǒng)分析與綜合、功能分析與綜合、結構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具體設計應從三個層次入手。
從化學教學的典型活動中進行教學目標的分析。如對于某一化學概念,應把它講到理解水平,并以此為出發(fā)點確定教師與學生應該進行什么樣的活動,然后,把活動的步驟程序化。
從落實化學教學目標的過程進行任務分析。如讓學生掌握加熱操作技能,這是一項教學任務。
怎樣才能完成此項任務呢?這就必須分析一下加熱操作使用什么儀器,每種儀器如何使用,加熱的程序如何,這一切都屬于儀器分析。
從逐項落實教學任務中進行教材分析。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成為教師實施的方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對教學大綱和教材認真分析基礎上,分析出知識技能和能力培養(yǎng)的原則和方法。
四、課堂上,要設法讓學生多動口,多討論。
有的教師認為課堂上時間十分寶貴,討論太花時間,知識的獲取不如教師直接講述來得快。但是我認為只有通過討論,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求知的主觀能動性。并且也只在討論中才能真正做到去偽存真,學生才能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講根據方程式進行化學計算的時候,遇到新問題,新題型,我常常讓學生自己先嘗試,同桌先討論,一時解決不了就再啟發(fā),再嘗試,再討論。在匯報討論結果的時候,不同的意見,我就讓匯報的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讓全班同學來評判,通過這樣的反復討論和評判,全班的意見逐漸趨于統(tǒng)一。這時,我再進行講解、規(guī)范、強調。最后又由學生自己談一題所得。這樣,教與學都顯得從容、輕松,學生的能力和興趣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
總之,教師是知識的先行者,更是學習的先行者, 改進教學方法是教師的職責之所在。我們應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強對教學情節(jié)的回顧、反思和分析, 總結教學得失, 改進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