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菲
摘 要: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學歷史教學存在諸多弊端,特別是歷史課程已經列入中考的范疇,而學生和家長并未轉變觀念,仍然認為歷史是所謂的副科,因此,加強對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探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歷史課堂教學 有效性 課程資源
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雹龠@就是說,在課堂這一有限的時間內,通過恰當?shù)慕虒W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其實質就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生成、共同成長的過程。而有效課堂又是有效教學的重要載體,要實現(xiàn)有效教學,就要利用好課堂45分鐘,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于學、自主學、學會學。
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應注意哪些方面。
一、研讀中學歷史課程標準
歷史課程標準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依據(jù),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尺,理解、掌握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容是進行教學的基礎。我們要重點研讀課標內容標準部分的陳述,如這一歷史知識點是要求學生了解還是掌握或是理解,這一課要求培養(yǎng)學生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些都是確定教學重點的主要依據(jù)。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zhàn)爭》,根據(jù)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了解和認識的是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對中國社會產生嚴重危害,并由此發(fā)動侵略中國戰(zhàn)爭的基本史實,對于林則徐維護中國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是要求學生掌握的。同時,學習完這一課后,要使學生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在傳授這一課的知識時,就以此標準完成教學任務。
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如可以創(chuàng)設好的情境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很快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在講到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時,先讓學生朗讀一首詩: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讓學生思考朱皇帝是誰?他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哪個朝代?然后引入新課,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除了導入要具有啟發(fā)性外,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入手。例如講到“靖康之難”時,引入學生熟悉的電視劇《射雕英雄傳》提問:“為什么金庸把其中的主人公取名為郭靖,楊康?”學生激烈討論后得出結論“為了提醒后人不忘靖康之恥”,學生都喜歡看小說、電視,提到金庸的名著《射雕英雄傳》,學生肯定都非常熟悉,也很感興趣,這樣靖康之難以郭靖、楊康兩個小說人物講述的話,很容易讓學生理解并記憶。
除了從主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還可以從客觀方面著手,如充分運用好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歷史本身是有血有肉的、五彩繽紛的,因為不論是歷史的主角,還是歷史教育的對象都是鮮活的人。教材對初中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既難懂又索然無味,因此在教材與學生學習之間需要一座橋梁實現(xiàn)溝通,使學習的主體與學習的載體能最大限度地各盡其能,這座橋梁就是多媒體。多媒體可以用圖片、文獻、表格、影視等資料再現(xiàn)情境與創(chuàng)設情境,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歷史教材的呈現(xiàn)方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了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方式,這些變化使學生不僅容易獲得大量的、豐富的歷史知識,而且學習歷史的興趣得到很大提高。如在講述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十二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時,關于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這一框,涉及的知識點很枯燥,即香港和澳門回歸的時間、在香港和澳門設立的機構、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的意義,老師如果通過口述,就會顯得非常乏味枯燥,學生就會沒有興趣學,如果通過多媒體播放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或中葡政權交接儀式視頻,學生立即得到了視覺和聽覺沖擊,這樣便于他們對該知識點的理解。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圖和對成人生活方式的復制來成長的,他們與課程接觸時,時時刻刻都在用兒童的眼光去理解、去體驗,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經驗,這些鮮活的經驗又會給課程帶來新鮮血液,成為課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②。然而,過去的教學模式就是填鴨式、滿堂灌,一直把學生放在被動的位置,被動聽課、被動回答問題,被動接受學習,由此使得課堂死氣沉沉,缺乏活力,隨著課改的進行及深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目前已經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教師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榇龠M者、引導者,不再局限于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從傳統(tǒng)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與學生在同一平臺上互動研究,從“舞臺劇的主角轉變?yōu)閷а荨薄W罱K在教師轉換下,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如在講述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紅軍不怕遠征難》這一課時,課前讓學生查閱和收集紅軍長征的資料,然后課上讓學生當導游,帶領大家重溫中央紅軍長征的路線、經過的省份,著重介紹紅軍翻越的主要山脈及其概況,特別是翻越山勢險峻、終年積雪的山峰和紅軍戰(zhàn)勝惡劣自然條件的事跡,最后教師進行紅軍長征路線的總結,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起到引導者的作用。
四、多樣地評價學生
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多樣化的評價可以穩(wěn)定學生學習興趣,但再好的評價方式只要時間一長,就會失去作用,所以要常變常新。在評價上,可由老師評價,也可由學生、小組長評價,但都要堅持以正面激勵為主。如“你的想法與眾不同,老師為你鼓掌?!薄澳闶且粋€歷史小博士?!薄澳惚壤蠋熯€棒!”……課堂上,經常設“獎項”,如最佳思路獎、“歷史小博士”、“優(yōu)秀小老師”……給學生封個“獎”,讓學生對學習歷史更有信心、更有興趣。
五、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要提高歷史課堂有效性,以上所提到的方法很重要,但這些方法歸根到底要由教師實施,因此,教師的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亞夫說過: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于教師有怎樣的學科教育觀念,其次取決于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水準③。教師不僅僅要有廣博的知識,要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格魅力和語言藝術,這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歷史本來是枯燥的,就要靠教師如何將它將活,怎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加強學習,注意個人積累和修養(yǎng),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讓學生愛上你的課,愛聽你的課。
真實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是真實的,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可以改變我的課堂。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將努力學習,認真?zhèn)湔n,刻苦鉆研,在新課程標準下,更新理念,靈活創(chuàng)造,揚長避短,努力改變自己的課堂,逐步探索出具有自己風格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注釋:
①余文森.教學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②朱漢國,王斯德.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P280.
③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