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
摘 要: 文化翻譯是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一環(huán),當前我國翻譯工作取得了不少階段性成果。本文從翻譯的角度探索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可行性,并提出合理性建議。
關鍵詞: 中國文化 走出去 翻譯
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是指通過發(fā)展文化傳播、文化貿(mào)易促使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進入國際市場,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在獲取文化產(chǎn)品出口和投資收益的同時,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中國文明曾對世界文明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燦爛悠久的中國文化正越來越引起世界新一輪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為當今世界時尚和文字、影視作品提供了創(chuàng)作靈感,成了熱門題材。中國文化“走出去”如何有效地“走出去”,成為從我國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都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翻譯作為對外文化傳播的媒介,在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化“走出去”不是簡單的翻譯問題。我們有時把文化“走出去”簡單地理解為一個普通的翻譯問題,以為只要把中國文化典籍和中國文化作品翻譯成外文,中國文化就自然而然“走出去”了。事實上,在翻譯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 中西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不同
在中國,儒家思想一直以來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對于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抑的思想作為處世經(jīng)典,這便是以儒學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在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鼓勵人們追求個人的發(fā)展和進步。因此,在將中文作品翻譯成他國語言時,如果字對字翻譯,則不符合他國的認知習慣,如果完全迎合西方的文化就喪失了文化身份。
當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問題時,就不會簡單地把它歸結為一個僅僅關涉語言文字轉換的翻譯問題,就會注意到它與文化的跨國、跨民族、跨語言傳播的方式、途徑、接收心態(tài)等相關因素。
例1:對于紅樓夢第24回里一句俗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翻譯:
譯文一: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譯文二: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查閱大量資料之后,我發(fā)現(xiàn)大家對這兩種譯法褒貶不一,有人認為第一種譯法忠實原文,有人認為第二種譯法用面粉和面包代替了大米更加可取,更加符合西方讀者的習慣和思維方式??墒亲屑毾雭?,《紅樓夢》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反映了中國清代最真實的社會生活,若用面粉和面包代替大米,則無法還原歷史的原貌。
例2:中:姜還是老的辣。
譯文一:Old ginger is hotter than new.
譯文二:Experience counts.
在上述例子中,對于中文讀者而言,很容易理解原文的意思。對于翻譯成英文的版本,譯文一中突然出現(xiàn)了ginger 不免過于突兀,而例文二中所表現(xiàn)的中國勞動人民對于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和智慧沒有很好地傳達給異國讀者。無論怎么翻譯,都略顯欠缺。
二、 中文的不可譯性
翻譯是跨語言的活動,但每一種語言都有獨特的發(fā)音和書寫系統(tǒng),因而很多情況下中文都存在不可譯的情況。
例3:人曾為僧,人弗可以為佛,女卑為婢,女又何妨成雙。
有人將其譯為:The man who has been monk cannot be called a slave.
拆字是漢語特有的一種東西,無法翻譯,上述翻譯,情味全無。
例4:鴻是江邊鳥,蠶是天下蟲。
這些句子把語言文字本身作為描述的對象,即使是翻譯出來,充其量只是對原文進行表述,原文所表現(xiàn)出來的趣味無法很好地傳達給異語讀者。
因此,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局限性的存在并不影響其作用的發(fā)揮。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對翻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了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這一戰(zhàn)略的實施可以在國際社會中樹立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但是同時,我們應該保持文化身份,不能在國外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喪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華。隨著文化交流與對外輸出,出現(xiàn)了一些急功近利、濫竽充數(shù)的假冒偽劣現(xiàn)象。據(jù)報道,某明星大腕組團到美國巡演,被美國作家評價為“內(nèi)容庸俗,言辭粗鄙”。某些被推崇的對外交流的文學作品甚至被海外漢學家稱為垃圾。
當然,這些來自海外的聲音也許有偏頗之處,但某些文化產(chǎn)品不受歡迎,絕不是僅僅用“文化差異”這四個字就能一筆帶過的。英國女作家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在全球獲得了巨大的商業(yè)成功,據(jù)統(tǒng)計讀者已超過3億。難道全世界讀者與《哈利·波特》就不存在文化差異嗎?
有人認為,熱辣火爆的“哈利·波特”現(xiàn)象是一個成功的全球化文化品牌范例,是文學、電影和消費者品牌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一種值得借鑒的國際文化市場運營模式。筆者同意這種觀點,但絕不僅僅如此?!豆げㄌ亍返某晒Γ蟮脑瓌恿υ从谧髌繁澈螵毺囟妍惖膭P爾特文化元素。這就是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中國的孔子、魯迅在海外受到熱捧,而當代某些中國文化產(chǎn)品的輸出卻在國際上遭到冷遇?正如有專家分析的那樣,廣大群眾在整個輸出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作為中華文化代言者的輸出產(chǎn)品,有可能并不是廣大群眾真正喜聞樂見、健康高雅的精神產(chǎn)品,而是某些噱頭產(chǎn)品,甚至一些所謂的大腕作品竟成了文化輸出的免檢產(chǎn)品。這些免檢產(chǎn)品如果質量低劣,一旦走向世界,那么它們究竟將給中國文化增值還是減值?
因此,中華文化走出去,還需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把關和評估。只有確立文化產(chǎn)品的評估標準,建立文化產(chǎn)品輸出的監(jiān)督機制,中國氣派的民族文化品牌才有可能誕生,中華文化才有可能真正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肖永明,張?zhí)旖?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1.
[2]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實力 [J] .復旦學報,1993.3.
[3]胡兆燕.“文化走出去”需過翻譯關[J].中國財經(jīng)報2011-12-22.
[4]謝天振.譯介文學作品不妨請外援[N].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