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
〔關鍵詞〕 語文教學;情感教育;人格魅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7—0050—01
一、樹立情感教育的意識,提升教師人格魅力
中學語文中每一篇經(jīng)典文章都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體驗,課程內(nèi)容非常適合情感教育。授課老師需先認同課文蘊含的高尚情感,并與之發(fā)生共鳴,這樣才能運用情感影響和教育學生,從而進一步使學生發(fā)生共鳴。這就要求作為育人主體的教師必須樹立情感教育的意識,健全和豐富自身高尚的情感世界。教師只有自身擁有了健康豐富的情感體驗,才能以這種情感去感染教育學生,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由于教師情感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具有重要影響,所以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樹立情感教育的意識,提升教師人格魅力,力求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情感修養(yǎng)。
二、改進課堂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調(diào)動學生情感,打開學生的情感接受之門
1.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情感是人內(nèi)心的一種感受,中學語文課程的情感教學需要師生之間,學生與文學作品的作者之間達到心靈的交流和碰撞。這需要良好學習情境的營造,一個沉悶的課堂教學過程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情感教育。良好積極的課堂氛圍來自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情感和諧融洽,教師須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確立師生地位平等,保持和諧的師生交流方式,這是走向情感教育的前提。良好的教學氛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習者的積極性,使學生與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產(chǎn)生最強烈的共鳴,從而受到崇高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此外,為了營造良好完美的課堂情境和氛圍,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將課文情境“逼真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有利于良好課堂氛圍的形成。
2. 深情朗誦,激發(fā)情感。中學語文課堂上的朗讀包括教師范讀和學生朗讀。文章本是有情物,教師激情飽滿的朗讀,可以深情感染每個學生,調(diào)動其情感體驗,打開學生平時可能封閉起來的情感之門,讓學生在一種情感共鳴的審美愉悅中,再現(xiàn)作品的藝術形象,洞悉文字下的感情脈絡,進入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從而受到感染與教育。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如果沒有深情地反復誦讀,其自由豪放、詩情畫意之美,僅靠望文生義是永遠體會不到的,作者當時復雜矛盾的心境和曠達情懷也很難完全領略,因而學生也不能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3. 互動交流。中學生已有獨立意識,他們已經(jīng)不滿足于被動接受現(xiàn)成答案,更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作品。這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再只進行單向的知識傳授,而必須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充分有效地互動交流能讓學生享受學習樂趣,進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狀態(tài)。但學生的人生閱歷和文學素養(yǎng)的不足,使他們在對作品的深度把握上還有待提高。因此,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一些具有啟發(fā)引導性的問題,使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情感體驗后,形成對作品的獨特理解。同時,具有相同心理年齡的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有助于激起彼此的靈感,更好感受體驗作品中的情感。比如我們在學習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時,選文章最后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設計了兩個問題:為什么孔乙己是“大約”死了?為什么孔乙己是“的確”死了?讓學生思考并參與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封建社會人情的“涼薄”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真正從一個被動接受者變?yōu)橐粋€主動探索者,讓學生感同身受,讓他們學會主動探究、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把學習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形成思想上的有效交流和強烈共鳴,從而受到有效的情感教育。
三、延伸教學平臺,加強課外閱讀
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感染要求中學語文突破封閉式課堂教學,把教師的課堂講授和學生的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同時由于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時間的局限性以及網(wǎng)絡在學生中的強大影響力,情感教學還要求我們將課堂教學輻射到課堂之外,把教學空間從課堂延伸到圖書館、閱覽室、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會之中,在課外和網(wǎng)絡上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社會生活,讓學生在感受各種復雜生活現(xiàn)象、辨別美丑中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情感。還可以組織一些讀書活動,交流讀書體會,或進行演講、辯論,給學生一個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的平臺,在思想的碰撞中,學生會獲得平時生活中沒有過的感受,并真正悟出聽課中無法領會的人生真諦。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2〕GSG563)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