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娟
【摘要】“和諧產(chǎn)生美,美在和諧中”。素質(zhì)教育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給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學習方式、和諧的教學過程、和諧的學習內(nèi)容。這樣,學生才能享受語文及語文學習的樂趣,感受語文課堂的魅力。
【關鍵詞】和諧;理解;尊重;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和諧人才,和諧人才出自和諧教育。所以,和諧既是社會的追求,也必然是教育的追求。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構建和諧,才能使學生在輕松、自然、和諧的環(huán)境里獲得全面發(fā)展。那么,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理解“和諧語文教學”呢?本文擬就這個問題,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管窺之見。
一、和諧就是理解:解讀文本,吃透“教”“學”,訓練與感悟和諧
一位教師曾經(jīng)執(zhí)教《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老師在引導理解“小姑娘生命垂危時,阮恒是怎樣伸出援助之手”時,他先請大家自由讀書,找出喜歡的句子然后匯報。在學生讀書過后,再引導學生匯報,并用課件逐一出示四句話,然后通過讀、找重點詞,還引導學生表演“啜泣、嗚咽、哭泣、抽泣”的哭法。學生真的“哭”個不停,整個教室“沉浸”在一片嗯嗡嗯嗡聲中。
這是教師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探究主人公內(nèi)心的教學片斷。老實說,上這課還真有些難度,難就難在如何緊扣“啜泣、嗚咽、哭泣、抽泣”和“她是我的朋友”的關系一邊展開教育,一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這需要大量的課堂設計,尤其需要“遷移”!這位老師將主要的“遷移”壓在了“哭”上,他想努力營造一個“難過”的氛圍來讓學生體會“朋友真情”。初一看,覺得很有道理,但一細想,本文的重點應該是“朋友”,讀過課文題目,加上教師的激情導入,學生對于“她是我的朋友”已經(jīng)有了些想法,只要引導學生找到描寫“哭”的詞語,再通過辨析詞語不同的地方,一邊訓練,一邊感悟出“痛苦”已經(jīng)越來越深,然后一邊進行一個詞一個詞入情入境地朗讀訓練,一邊感悟阮恒為“朋友”的那份痛苦煎熬與偉大的抉擇,這對“朋友”最直接的感受必然會震撼人心,又何須一定要來一番“哭”的表演?
二、和諧就是尊重:板塊設計,尊重“問”“答”,“主導”與“主體”和諧
新課程理念是十分重視學生提問、對話交流的。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靈活的板塊式教學設計不僅為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打開了大門,更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辦法。板塊式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根據(jù)文本特點,結(jié)合教學重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把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成幾個大的板塊。板塊可以根據(jù)教學的需要隨時穿插、變化。即使課堂出現(xiàn)未曾或無法預料的情況,教師才能有足夠的智慧應對自如,及時化解,從而使課堂達到真正和諧。
一位教師執(zhí)教《小攝影師》,有如下片斷:
生:老師,想問這篇課文是哪個寫的。
老師遲疑了一下,問:誰知道?
生1:我想,可能是那個小男孩吧。
師: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生1:因為這是小男孩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他最難忘,所以就寫下來了。
師:了不起啊,老師怎么沒想到呢?我們學習寫日記的時候就是這樣說的,對嗎?來,我們一起學習小男孩的親身經(jīng)歷。
…………
生2:老師,我認為啊,不是小男孩寫的。你看,小男孩沒膠卷,哭著跑了,后面還有這么多事,他怎么知道呢?
師:是嗎?還有哪些事情是小男孩不知道的?大家找出來讀讀。
……….
生3:我認為是秘書寫的,因為秘書一直在那兒。
生4:不是的,小男孩丟紙團的事,秘書就沒看見。
師:那大家找找丟紙團的句子讀讀。
師:能去掉“突然”嗎?為什么?
師:是啊,連高爾基都感到很突然,秘書又怎么知道呢?
生5:那只有是高爾基寫的了。
…………
“這篇課文是哪個寫的”,或許,提這樣問題的學生還真不是什么“高才”;或許,一般人也覺得這樣的問題好沒勁,根本就沒有探討的必要。然而,這位老師最終還是不折不扣地循著“是哪個寫的”展開教學,還不能說不精彩之極。課后究其原因,原來他的教學設計就是板塊式的,第一塊是小攝影師,從“師”字入手探討“為什么攝——怎樣攝——結(jié)果”;第二塊是高爾基,探討高爾基對小攝影師的關愛;第三塊是秘書,用以拓展補寫課文。教者尊重學生提問,善于抓住學生問題作為“教”“學”切入口,并用以串連自己的“板塊”,教學情境生于學生的“問”,成于學生的“答”,“答”中生“問”,循環(huán)引導學生探究了下去,故而精彩。
三、和諧就是統(tǒng)一:生活語文,把握“生”“成”,“工具”與“人文”和諧
語文的真諦是什么?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社會生活的需要。語文課堂的命脈是什么?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課改是很講究“課堂生成”的。生,就是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成,就是學有所悟,學有所喜。我們很多教師為了體現(xiàn)這一新課標精神,有張揚個性、學有所獲的,也有一味地簡單地鼓勵重新解讀卻迷失其中的。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僅于此而止,不究“工具”與“人文”的統(tǒng)一,那么,我們所要的“成”又從何而得呢?
在教學《丑小鴨》一課時,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兩次小高潮,是老師在經(jīng)過字詞解讀后對課文進行一定的“遷移”所引導的結(jié)果。毫無疑問,這是一篇童話故事,雖然是虛構的,表明的卻是一個現(xiàn)實的道理,故事只是“道具”,道理才是精髓,我們教學它的意義是為了讓我們走近它、理解它,然后將它的精神植入我們的生命,用以涵養(yǎng)我們的精神。所以,我就不明白老師為什么一定要學生站在強者的角度讀出“狠”來了。作為一個小學生,正是是非觀、價值觀啟蒙的時候,也不知道為什么出現(xiàn)了“受到欺負后想出走、長大要報仇”等不和諧音符時,教師竟然采取了跳躍教學將問題擱置。
“和諧產(chǎn)生美,美在和諧中”。素質(zhì)教育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給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有一個思維想象的無限空間。這樣,學生才能享受語文及語文學習的樂趣,感受語文課堂的魅力,才能使語文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