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靜芳
【摘要】插圖是指插在文字中間用以說明文字內(nèi)容的圖畫,是對文字內(nèi)容作形象的說明,以加強作品的感染力和書刊版式的活潑性,它作為一種直觀的視覺信息和教學媒體,是教材內(nèi)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關鍵詞】小學;語文;插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插圖的使用率過低、運用不當?shù)默F(xiàn)象屢見不鮮,插圖在教學中的使用效果堪憂。小學低年級段教師在教學中插圖利用率相對較高,但效果不理想;小學高年級段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插圖利用率較低,且效果不佳,甚至有的把插圖忽略不計。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教材中的插圖教學。
一、插圖的功能與分類
(一)插圖的功能
插圖是教材的“第二語言”,作為課堂教學資源的一部分,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啟迪性等特點。小學生尤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很容易被直觀形象的插圖所吸引。在課堂教學中,借助插圖能幫助學生輕松地識字、釋字、學文,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的訓練,從而把語文與認識事物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充分運用插圖,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二)插圖的分類
根據(jù)小學教材中插圖出現(xiàn)的位置、內(nèi)容及作用,插圖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根據(jù)插圖出現(xiàn)的位置,插圖可分為扉頁插圖、課文插圖、練習插圖和補白性的知識短文插圖。
(2)根據(jù)插圖的抽象水平,課文插圖可分為實物圖、描繪圖和漫畫圖。
(3)根據(jù)插圖的功能,可將其分為裝飾性插圖、解釋性插圖和訓練型插圖。其中解釋性插圖包括說明性插圖和描摹性插圖兩類。
(4)根據(jù)插圖的內(nèi)容進行分類,插圖可分為人物插圖、故事情節(jié)插圖、動植物插圖、自然現(xiàn)象插圖、名勝古跡、珍貴文物插圖。
二、插圖的使用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只要我們老師充分發(fā)掘,就能讓插圖“活起來”、“開口說話”。那么如何有效運用插圖呢?結(jié)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使用插圖導入
在講授文字內(nèi)容之前,利用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指導學生看圖,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順利導入文字知識講解。這樣由圖到文,水到渠成,充分使用了插圖,使插圖“活”了起來,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如在講授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杜甫的《絕句》一詩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先看圖問:圖上有些什么?學生看圖后,紛紛回答,有黃鸝、大鳥、柳樹、水、船,遠處還有山、雪等,再讓學生仔細觀察,黃鸝幾只,大鳥有多少等等。學生說出,兩只黃鸝在柳樹上鳴叫……大體詩意后,讓學生讀詩在講解文字就容易多了。再如講授北師大版一年級《詠鵝》、四年級下冊《挑山工》、《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等都可用此方法導入。
(二)使用插圖過渡
有些課文不適宜一上來就看圖,但在講解一部分后,圖文就結(jié)合得很緊密了,此時指導學生看圖,即順利地過渡,使課堂銜接緊密,又可讓學生很快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如在講授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三月桃花水》時,就可用此法。在講完第一部分時,此時指導學生看圖,問學生:“河面上都有什么?”學生會說有波紋,緊接著問:“像什么?”有的學生就會說像琴,“為什么像琴?”學生接著讀第三段的課文內(nèi)容,輕而易舉地就理解了。這樣圖文結(jié)合就可很好地理解課文,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利用此法還可講授一年級下冊《小山村》等課文,課堂效果都不錯。
(三)使用插圖解釋詞語
有些課文中的詞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果用詞典解釋反而越發(fā)讓學生糊涂,此時使用課文中的色彩鮮艷,具體形象插圖解釋就輕松容易理解。如上面說到的《絕句》中的“白鷺”一詞;一年級下冊《插秧》一文中“水田”一詞;三年級上冊《葡萄溝》中“晾房”一詞等等,學生生活經(jīng)驗少,此時讓他們看圖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使用插圖理解課文重難點
插圖往往同課文的重點、難點部分密切相關,教師可利用插圖作為解讀難點的突破,化難為易。有些課文中的重難點比較難理解,光靠教師的一張嘴解釋,大部分學生還是難以理解透徹,此時如有能說明問題的插圖,拿來使用能省教師不少力氣,何樂而不為呢?如講授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諾曼底”號遇難記》一文時,學生對“偉大的靈魂”一詞感到難以理解,教師照著教參書上的解釋,學生依然一頭霧水。此時,就可讓學生參看課本插圖,插圖上哈爾威船長巍然屹立在船頭上,一手向前伸著,嘴里大聲說著指揮下面混亂的人群有秩序地逃生。通過看圖上人物行為的對比,加上學生對危難時刻的想象,再理解“偉大的靈魂”一詞時,就不會感到為難了。此外,三年級上冊《望洞庭》、三年級下冊《撈鐵?!返任恼掠么朔?,都能輕而易舉地幫助學生理解難點。
(五)使用插圖總結(jié)
就是在講完課文之后,再使用課本中的插圖對課文的中心加以總結(jié),讓學生加深印象和理解。如講授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種一片太陽花》時,由于本課的插圖是整頁的課密密麻麻到處都是太陽花,很形象地說明了“繁榮昌盛”這個主題。所以建議教師在講完本課后,做總結(jié)時使用本插圖,既能很好地總結(jié)本課中心,也讓學生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在講授本冊《海上的日出》時,也可采用此法,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課文插圖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悉心揣摩這一幅幅小小的插圖,仔細思考如何巧妙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編者提供的這一系列教學資源,使小小的插圖“活”起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作用,給孩子們帶來一個大千世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備課文,也要備插圖,努力挖掘插圖中隱含的語言訓練因素,并把它納入每篇課文的總體教學設計之中。只有這樣,我們的課文才會綻放出奪目的光彩,我們的課堂才會煥發(fā)出勃勃的生命力。讓課文插圖走近孩子,讓課堂教學因插圖而更精彩;讓學生走進插圖,深入插圖,理解插圖,解說插圖,把插圖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通過插圖讓學生更加喜愛祖國壯麗的河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讓學生更加喜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愿意自覺學習、發(fā)展、傳承。
(編輯:董 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