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秋治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歷史教學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融入歷史,利用活動探究引導學生探究現(xiàn)實生活的歷史淵源,充分利用鄉(xiāng)土歷史資源,把相關知識與本地實際相結合,貼近學生的生活,讓抽象的歷史生活化。
關鍵詞:歷史情境;活動探究;鄉(xiāng)土歷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205-01
在新課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新的課程理念倡導新的教學模式,新的學習方式,初中歷史教學也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當前莆田初中歷史中考被當做等級科目,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在學生的心里,歷史課無關緊要而且非??菰锓ξ叮@樣就使得歷史教學的開展遭遇到了大的難題。因此,伴隨著課程改革和推進素質教育的當前,歷史教育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把歷史課堂教學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學習歷史,樂于學習歷史,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歷史教育的最大功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做到讓歷史貼近學生的生活呢?我想就對自己的北京師范大學版本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感受談三點看法。
一、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融入歷史
初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4—16歲左右,心理學研究表明處于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都還充滿著極大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求知和探尋的欲望很強。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可以依托學生的這個特點,創(chuàng)設歷史的情境,特別是一些形象逼真、生動具體而又貼近生活的歷史場景,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歷史,從而激起他們的了解歷史和探尋歷史欲望。如七年級上冊《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一課中,同學們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理解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假設你是班級的紀律委員,針對班級里個別同學不遵守班級公約,搗亂課堂紀律的現(xiàn)象,你會化身為孔子(儒家)、莊子(道家)和韓非子(法家)中的誰,對于那些搗亂紀律的同學,你會如何處置并闡述自己的理由?”由于這個話題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班委平時會課后討論的問題,所以同學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起了,紛紛參與討論并闡述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因為這樣的情境設計不僅有助于學生普遍認識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也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學知識原來跟現(xiàn)實生活是如此的貼近,從而更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與興趣。如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中的剪發(fā)辮內容,設計了這樣一個歷史場景:街頭(講臺),革命黨剪發(fā)辮處(講桌),四個同學分別扮演了路人甲乙丙丁,表演了被革命黨剪掉發(fā)辮后的不同反應。同時設計開放性的討論題“發(fā)辮被剪之后,人們會有什么樣的反應?”由于學校平時對同學們的發(fā)型要求較為嚴格,時不時的還有突擊剪頭發(fā)的行動,因此對于這個話題的討論同學們參與的熱情極高。通過還原再現(xiàn)歷史畫面,以及同學們的切身體會,分組討論,最后得出不同結論,合情合理,從而說明時代在變,社會生活在變,人們的習俗和心理在巨大的斗爭中轉變。設計這樣的歷史角色扮演情境,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角色,體會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環(huán)境。實踐證明,形象逼真、生動活潑而又貼近生活的歷史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提升了歷史學習的主人翁意識,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二、充分利用活動探究課,讓學生在身邊的生活中探尋歷史
現(xiàn)在莆田地區(qū)所用的北師大版歷史教材相較于以前的舊教材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更加的具有開放性與探究性,比如教材中的各個單元都安排了活動探究課,這些活動探究課成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催化劑。依托這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探究課,我安排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作為課堂的延伸,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的鏈接,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身邊的事物中尋找、探究歷史。如七年級上冊的《了解身邊的“歷史”》活動探究課,因為班上的同學平時對自己的姓氏很感興趣,也很好奇,而且經(jīng)常可以見到學生在課間討論自己的姓氏,有些同學還會把自己的姓氏跟歷史人物特別是一些英雄人物聯(lián)系起來。所以我根據(jù)本節(jié)活動探究課的三維目標要求設計了“尋根問祖”的探究實踐活動,課前讓每位同學或者同一姓氏的同學可以小組合作,利用網(wǎng)絡資源,利用假期訪問他們的親戚,了解本家族的歷史,參考《百家姓》并編撰本家族的族譜,在課堂上互相展示探究成果,而有些同學的收獲成果大大超過了本節(jié)活動探究課的課程標準要求,如有些同學還展示了自己姓氏特有的風俗習慣等。這個活動探究不僅讓學生了解和認識了自己的姓氏以及中國姓氏演變的歷史,還豐富了自己的歷史知識與閱歷,可謂一舉兩得。如八年級上冊的《展示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活動探究課,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特別是家庭日常生活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全班同學按照興趣分成五個小組,分別負責從衣、食、住、行、用五個部分搜集改革開放前后自己家或者親戚朋友家相關的照片和實物來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和認識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生活方式發(fā)生巨變的原因,深刻地體會改革開放政策原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此地貼近。通過這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不僅進一步縮小了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也提高了學生查找歷史信息、過濾歷史數(shù)據(jù)、整理歷史資料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鄉(xiāng)土歷史資源,與本地實際相結合
對于初中的學生而言,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覺得歷史很遙遠,很陌生,完全跟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脫離關系。因此,需要在歷史教學中挖掘一些課程資源來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而鄉(xiāng)土歷史資源的利用就是一行之有效的途徑。教師可以把相關知識點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向學生介紹相關歷史時期當?shù)氐那闆r、相關典故或傳說,來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如七年級下冊《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中,在我講述戚繼光抗擊倭寇這一子母內容時,講到當年戚繼光抗擊倭寇的地點主要在沿海的浙江和福建,重點介紹當時莆田是戚繼光抗擊倭寇的主要戰(zhàn)場之一以及當時的抗倭情況,至今莆禧古城還有抗倭英雄戚繼光的石像,而且今天我們莆田地區(qū)的過年習俗都跟當時的抗倭事件有關,如正月初四過大年(做大歲),正月初二不能出門等等。當我講這些內容的時候,同學們都認真地聽著甚至有些同學也想把自己所知道的跟大家分享。課后,感興趣的同學回味無窮,又圍著我不停問有關戚繼光在莆田抗倭的情況。通過這節(jié)課戚繼光抗擊倭寇內容的教學,聯(lián)系了莆田地區(qū)的一些民間習俗,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要經(jīng)常鼓勵學生從本地實際出發(fā),找尋身邊耳熟能詳?shù)睦印H缭谥v述八年級下冊《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大潮》海峽兩岸交流情況時,我鼓勵學生舉例子來證明目前的海峽兩岸交流情況,特別是近年來的交流情況。學生馬上就反應過來,舉了大量的身邊的事例,如大陸居民赴臺旅游以及臺灣同胞赴大陸旅游;《媽祖之光》文藝晚會在臺灣;湄洲媽祖在臺灣等等基本上是聯(lián)系莆田的湄洲媽祖。通過學生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舉例更有利于他們認識并理解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這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同。通過引導、組織學生探究現(xiàn)實生活的歷史淵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鄉(xiāng)土歷史資源,把相關知識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學生興趣盎然,獲益匪淺。
人類社會的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歷史雖然是已經(jīng)過去的一切,但歷史就在我們的身邊,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歷史,每個家庭、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甚至每個事物都有各自發(fā)展的歷史,而且歷史是不能割斷和篡改的。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通過把過去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的方法,讓歷史盡可能地生活化,讓歷史課堂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歷史,喜歡上歷史這門學科,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通過歷史更好地認識現(xiàn)實,也能通過現(xiàn)實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因此,歷史教學必須貼近學生生活。
參考文獻:
[1] 蔡慶發(fā).莆田史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2] 陳杰.趣味學歷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3]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
[4] 王曉春.今天怎樣做教師:點評100個教學案例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
[5] 徐方瞿.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教育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