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鈺佳
【摘要】傳播學者梅洛維茨認為“媒介本身就是一種環(huán)境”。電視這種媒介所營造的環(huán)境特征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而所有語言的使用都離不開它所處的環(huán)境,這就使電視傳播信息的符號具有了自己的特點,語言符號的表達必然產(chǎn)生一些變化,這種變化尤其體現(xiàn)在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對其的影響和融合上。
【關鍵詞】電視語境;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表達
電視語言是遵循電視規(guī)律的傳播手段,是電視語境制約下的語體現(xiàn)象。[1]這其中涉及兩個概念:語言和語境。按照房德里耶斯的理論,“人們對于語言所能下的最一般定義就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符號可以有不同的性質(zhì),因此,語言也有好幾種,任何感覺器官都可以用來創(chuàng)作一種語言,有嗅覺語言、觸覺語言、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等”[2]。關于語境,一般語言學的觀點是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在這兩種概念的整合下,再來理解電視語言,其實就是立足于電視傳播媒介這一語境下的符號系統(tǒng)。
著名語言學派代表人物MAK哈利迪認為“語境是語句進入生活的條件”,任何語言的使用都離不開它所處的言語使用環(huán)境。按照這種理解,在分析電視相關語言符號表達之前,有必要對電視語境做出一定的解釋。
一、電視語境的特殊性
根據(jù)傳播學者梅洛維茨的觀點,媒介本身就是一種環(huán)境。電視作為大眾傳播的一種主流存在,它自身的一些特點也構(gòu)成了其傳播環(huán)境的特殊性。
電視首先是一種大眾傳播形式,它必然具備大眾傳播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電視在傳播過程中已經(jīng)越來越多地引入了人際傳播的某些方式和手段,使其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語境,即“屏上人際傳播”語境。大眾傳播特性和“屏上人際傳播”的結(jié)合,使電視語境變得比較復雜,成為一種復合語境。所以在電視語境中進行信息的傳播和符號的使用,就既要考慮人際傳播的口語化特點,又要考慮大眾傳播語言的公開性和規(guī)范性要求。
在談論電視這一媒介的最大特點時,我們一般會說視聽兼?zhèn)?。它在追求圖像優(yōu)先原則的前提下,同時融匯了攝影、廣播、文字等敘事媒介的優(yōu)勢。[3]所以電視的表達手段往往綜合了聲音、文字、圖片、色彩等多元符號。這一媒介特性決定了受眾在通過電視接受理解信息時,是在同時運用視覺和聽覺雙通道來進行編碼和解碼。電視的這一特征,也使電視語境具有了一定的立體性。在電視語境中的語言傳播,不同于平面媒體只研究語體,它要涉及多種表現(xiàn)符號在媒介環(huán)境中的結(jié)合。
綜上所述,在電視語境下,電視語言既不是人際傳播中純粹的口語體,也不是傳統(tǒng)平面大眾傳播中純粹的書面語體,它是一種融合,電視的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產(chǎn)生了多種組合和表現(xiàn)的可能性,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電視語體特征和語言符號表達特征。
二、電視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和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
電視傳播的語言體系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語言符號語言和非語言符號語言。
語言符號語言又稱為抽象語言符號,是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是人特有的形聲符號集合和符號系統(tǒng),它涵蓋了書寫符號和聲音符號兩大系統(tǒng),使人們表述意義進行邏輯推理。[4]從這個概念中可以看出,電視傳播中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更側(cè)重傳遞實質(zhì)性的信息,在電視這種媒介中更重視作用于受眾的聽覺,它的表述往往清晰而抽象,具備一定的邏輯性。在電視語境中,語言符號系統(tǒng)主要指能準確傳達內(nèi)容的聲音語言和文字符號。
非語言符號語言又稱為具象語言符號,是指信息傳播不以有聲語言和書面語言為載體,而是借助于直接打動人的感覺器官的各類符號。[4]電視語境中的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是一種情感的外化形式,它表達的意義往往在于自身,不具備語言符號的邏輯性和清晰性,在其意義的理解上雖然有的時候模糊,但是又非常具體。在電視語境中,它主要指畫面語言、音響語言和蒙太奇語言符號。
其實,對于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各自的特征表述,語言學、傳播學早有觀點。朱迪·伯古恩曾經(jīng)從結(jié)構(gòu)主義的角度歸納出非語言符號的幾個特征:具有模擬性;部分非語言符碼具有形似性;某些特定的非語言符碼具有普遍意義;能使多個不同信息的傳播成為可能;非語言符碼可以引發(fā)不受思維控制的無意識反應;具有傳播的自發(fā)性。[5]從這個特征表述中,我們能夠看到,非語言符碼相較于語言符碼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傳播優(yōu)勢。按照伯古恩的觀點,非語言符碼的傳播是多渠道的、立體的、非線性的,和語言符號相比,其傳播的信息更加豐富和真實,與傳播者的內(nèi)心情感更加具有一致性。
但無論如何,傳播都是受制于語境的。電視媒介中的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所表達的意義也都完全受制于電視傳播語境。語言使用者可以將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進行結(jié)合,創(chuàng)造出無限多的復雜的表意過程。同樣,在這個語境中,語言符號的表達必然會受到非語言符號的某些影響,它們之間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變化。
三、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在電視語境中的互動
在傳統(tǒng)的語言表達過程中,我們往往注重單獨分析語言符號所進行的方陣排列產(chǎn)生的傳播意義。而在電視語境中,語言符碼和非語言符碼是在進行良性互動,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之間的互動更多指的是二者如何進行結(jié)合,產(chǎn)生了1+1>2的效果。
(一)強化厚實傳播信息。在電視語境中,非語言符號傳播的主要意義就是強化語言符號的傳播效果。電視相比較其他媒體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傳播的信息量大。這里的信息量大更多指的是所傳遞給受眾的附加信息。在電視傳播語境中,聲音與畫面的完美配合、各種剪輯技巧的運用、對現(xiàn)場細節(jié)的捕獲等方式都能強化觀眾對信息的接受與理解,擴充原有的信息含量。而這些附加信息更多是依靠非語言符號的表述意義傳播的。具象的畫面細節(jié)充分擴充了語言符號的意義表達,加深了語言符號在傳遞中的信息厚度。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有機結(jié)合使受眾對信息的接受更加容易。
(二)證實傳播事實。人類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大多是通過耳聽、眼見、身臨其境這三類接觸的。這三種接觸等級一級比一級真實,一級比一級可靠。在電視語境中,耳聽主要靠語言符號,眼見主要靠非語言符號,但二者的結(jié)合就形成了身臨其境的第三類接觸,這種接觸能夠獲得受眾對傳播事實的信任度。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觀眾眼見的非語言符號的傳播證實了耳聽到的語言符號的傳播。其實大眾傳播學一直有一個觀點,認為非語言符號的傳播比語言符號的傳播更為真實可靠,因為人們往往能通過意識控制語言的表達,但卻控制不了非語言信息的傳播。所以在電視語境中,要想強化信息傳播的真實性,非語言符號和語言符號的結(jié)合必不可少。endprint
(三)互為補充。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在傳播過程中都有一些弱勢,需要對方的補充。非語言符號不擅長表述邏輯關系,不擅長闡述復雜的前因后果,但在具象信息的傳遞上更具優(yōu)勢;而語言符號恰好對非語言符號所不擅長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更有表達力度。二者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需要彼此的配合。
但是符號表達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意義表達一致的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結(jié)合表述會提高受眾的接受度,而當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相背離或者聯(lián)系不緊密時,也同樣會削弱信息的有效性,并讓受眾產(chǎn)生不適感。
四、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在電視語境中的改變
客觀而言,這種改變,更多地發(fā)生在語言符號身上。語言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傳播符號,對于大部分的大眾傳播媒介而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都是語言符號占據(jù)傳播與表達的主導地位。
在大眾傳播媒介產(chǎn)生之前,人類在使用語言符號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非語言符號在其中產(chǎn)生的作用?!鞍俾劜蝗缫灰姟保m然傳播的主要符號是語言符號,但是人們更愿意相信眼見的非語言符號所傳遞出的信息的可信度。同樣,在人們的生活中,人際傳播語言符號的使用也明顯考慮到了非語言符號對其產(chǎn)生的補充作用,出現(xiàn)了省略指代的語言符號使用規(guī)律。
大眾傳播媒介出現(xiàn)之后,見于報紙、雜志、廣播等媒介中的語言符號的運用往往只涉及一種接收通道,即純粹的看或者純粹的聽。這就使語言符號的使用非常完整并且規(guī)范,它需要獨自承擔起全部的表述意義的任務。
電視的出現(xiàn),讓語言符號的使用再次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語境,既有人際傳播語言符號使用中的不完整性特點,又有大眾傳播媒介語言符號使用中的規(guī)范性特點。語言符號的表達在電視語境中和非語言符號發(fā)生了碰撞,從而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一)語言符號的使用往往更注重考慮引導受眾對非語言符號的關注。在電視傳播過程中,有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業(yè)內(nèi)都在爭論信息傳播過程中到底是畫面為主還是聲音為主。不論爭論的結(jié)果如何,都證實了一點,就是電視的傳播需要考慮兩者之間的敘述比重。中國傳媒大學的徐舫州教授在講述電視解說詞寫作時,曾經(jīng)指出這樣一條規(guī)律:概括而言就是在電視語言符號使用中,需要有一個潛臺詞,那便是“請看畫面”。在電視這種視聽語境中,語言符號敘述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被非語言符號給替代了,如果再用語言符號來重復敘述,就會產(chǎn)生符號的無意義疊加。所以,在電視語境中,語言符號變得不那么細致和具體。
例如:“大批民眾圍在警戒線外,打出‘歡迎連戰(zhàn)回家橫幅,期待著連戰(zhàn)的到來?!?/p>
“不少北京民眾早早就守候在老舍茶館外,甚至有人還拉起橫幅,表達心情?!?/p>
上面兩種表達方式中,第一句是報紙的表達,第二句是電視的表達。在電視新聞中,橫幅的具體內(nèi)容被非語言符號替代了,這就是語言符號在電視語境中對非語言符號的尊重,讓非語言符號承擔了具體而細致的描寫。
(二)代詞被大量使用。這其實也是語言符號在引發(fā)觀眾對非語言符號關注度過程中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語言符號中的代詞和非語言符號中的畫面?zhèn)鬟f的是相同的信息和意義。語言符號中的大量代詞其實也和電視語境的出現(xiàn)密切相關,因為電視語境滿足了受眾看的通道和聽的通道同時作用的需求。代詞的使用頻率在電視語言符號表達中非常常見,并成為不可替代的一個特色。
例如:“這是以中國傳統(tǒng)功夫聞名天下的嵩山少林寺。”
“這就是小武僧。”
“別人都叫他小黑。”(選自電視片《少林小武僧》)
上面三句話是在電視表達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方式,用代詞來關聯(lián)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之間的關系,既省略了信息傳遞的重復性,又明確了信息傳遞的準確性。
(三)語言符號的敘述特點和敘述模式發(fā)生了改變,具體表現(xiàn)為思維的跳躍性和語言符號的省略性。在傳統(tǒng)的語言符號使用過程中,它自身會組織整個敘述結(jié)構(gòu),語言符號的運用有嚴格的起承轉(zhuǎn)合,有嚴謹?shù)倪壿嬯P系。而在電視中,語言符號的表達似乎變得不太連貫和不太具有邏輯性。
例如:“丁村,這個中原最古老的村落,谷物加工的歷史已有上萬年。附近曾經(jīng)出土過中國最古老的石磨,證實了這一點。搟面,是中原女孩子在成為女人的成長中,必須要掌握的生活技藝。”(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之主食的故事)
從丁村到搟面,具有語言邏輯上的跳躍性,但二者的結(jié)合是通過畫面等非語言符號連接的,它們中間的段落停頓并沒有體現(xiàn)在語言符號表達體系中,而是通過非語言符號完成的語句和段落的起承轉(zhuǎn)合。
(四)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在電視表達過程中還可能出現(xiàn)意義的指向性差異,但卻能給予受眾新的理解。這指的是在電視語境中,語言符號的傳遞信息是A,非語言符號的傳遞信息是B,但它們同時出現(xiàn)在相同的時間段,雖然各自意義不同,但卻矛盾統(tǒng)一在兩者的結(jié)合中,傳遞給受眾新的意義。
比如在電視紀錄片《筑夢2008》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小運動員乃若愚因為傷病不得不臥床休息,暫停一切訓練與比賽,而她的室友們卻在打包行李準備參賽。編導在表達過程中采取了這樣的編碼模式:
A語言符號信息是:記者問:“你喜歡體操嗎?”江鈺源答:“哎呀,也不是喜歡,體操有的時候太累了。但是可以先有苦,再有甜?!?/p>
B非語言符號信息是:運動員乃若愚在床上看一本書,聽到對話,煩躁地將書合了起來。
從表面看,A和B的信息是差異性的、不對等的,但是這種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組合卻能夠使意義的傳遞更有深度,它已經(jīng)不是簡單地在強化A或者B的信息,也不是在配合語言表達中的跳躍性,而是產(chǎn)生了新的意義指向,而且這種意義指向在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配合下更有內(nèi)涵,更易打動觀眾產(chǎn)生新的思考,能夠滿足觀眾想到卻表達不出來的情感理解。
五、結(jié) 語
傳播學者梅洛維茨提出的“媒介本身就是一種環(huán)境”的觀點在電視這種媒介上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電視在它的傳播過程中對人際傳播特點的引入與深化,使它所使用的傳播符號緊密聯(lián)系并互相影響。電視的語言符號表達必須考慮電視語境下電視修辭的特點,它不是以電視的單位語言為主要研究對象,它研究的是電視語言的整體意義和表達效果。[6]正因為此,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在電視語境中才有了上述特點,并深刻影響著信息的傳播。
參考文獻:
[1]畢一鳴.廣播電視語境和適應性語體[J].新聞知識,2004(7).
[2](法)約瑟夫·房德里耶斯.語言[M].岑麟祥,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0.
[3]朱阿強.電視新聞節(jié)目也要講故事[J].新聞愛好者,2012(6).
[4]黃匡宇.當代電視新聞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06.
[5]斯蒂芬·李特約翰.人類傳播理論[M].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80.
[6]王晴川.電視新聞作品的語言藝術和修辭[J].新聞愛好者,2012(9).
(作者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
編校:董方曉endprint